暖暖二主軍爺及其碑記之疑問(本文曾刊登於聚傳媒樂風專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基隆暖暖有一建義廟,廟內供奉著「二主軍爺」,二主軍爺係兩位自大陸渡臺而來之馬師,受聘於舉人王廷理,負責訓練軍馬與馬術,協助舉人公保衛鄉里。後改朝換代,王家將馬場改為耕地,兩位軍爺繼續居於此地務農,和暖暖百姓相處和睦,兩位軍爺去世後,王家感念其奉獻,又因兩人均無後,為其建立「建義廟」,享受萬年俎豆。

  二主軍爺生前保衛鄉里,去世後靈威顯赫,曾有某礦業主因經營不順,求助於二主軍爺,軍爺公禱應如響,庇佑該業主礦業日隆,1966年礦業主為還願,找來柯國賢和柯正中父子協助重建。2022年再由里長主持重建。

raw-image

  翻新完成的建義廟,廟中碑記寫著:

  「直到清末民初國家危難時期,兩位軍爺仍堅守這一方淨土......邁向全新的民國里程碑......」

  這段記載頗為可疑,因為臺灣從未經歷過「清末民初」。為釐清此段記載,得從舉人王廷理下手。

  綜合清代方志記載,王廷理乃1873年武舉人(福建鄉試第七十二名),但找不到其出生年份,基隆市志也只有寥寥數語,說他雖為武舉,但亦通文學,享高壽云云。

  據廟中碑記所說,王廷理掌管中心崙一帶稅收,並負責保安,確實,清代方志不乏王廷理帶領團練保衛暖暖一帶,抵抗法軍的記載。能掌管此等大事,沒有一點地位是不可能的,想必然是在中舉之後,成為地方頭人,方有練兵收稅之事,二主軍爺想來大概也是王廷理中舉之後,才應聘來臺。

  有個部落格提到二位軍爺病逝後,王家將兩位骨骸裝入金斗甕,用三粒石埋在正榮橋頭和東勢街交叉的位置點,後來地方善心人士在民國60年代才為其建廟。這和廟中記載年代有些差距,不過我想指的應該是同一件事。

  清代方志對王廷理的記載到1885止。再查日本時代的臺灣日日新報,只有一筆王廷理兩位弟弟王用和王才在1898年,捐三百佛銀給暖暖街開辦聯庄保甲,以供買槍砲之用。

  我想王廷理應該在日治初期還活著,畢竟基隆市志說他「高壽」,要活到1911年民國成立問題也不大,兩位軍爺能應聘來臺,年紀應該也不會太大,假設是在1873王廷理中舉那年來臺,又假設兩人為25歲,撐到1911也才63歲,應無問題。但我認為碑記中說的「民初」,實在不太可能是1911年,臺灣沒經歷過那個時期啊。

  如果是指光復,那舉人公和兩位軍爺要撐到那時,得活97歲,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我想,碑記中必有特殊想法,才會不寫日本時代,而寫民初。

(原文發佈於2023年3月26日)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風的民藝筆記的沙龍
33會員
158內容數
  說故事,找故事,是樂風最愛做的事。
2025/04/19
  彰化知縣朱山,專長搏版面,其故事放到現在,鐵定是拍片好題材,更不用說在當時有多轟動了。
Thumbnail
2025/04/19
  彰化知縣朱山,專長搏版面,其故事放到現在,鐵定是拍片好題材,更不用說在當時有多轟動了。
Thumbnail
2025/04/06
  民間應公廟都還有人定期祭拜,深入敵營,壯烈殉國的張玉寬烈士直接從官方文件中蒸發,幸好曾經還有鴕鳥「為伴」。
Thumbnail
2025/04/06
  民間應公廟都還有人定期祭拜,深入敵營,壯烈殉國的張玉寬烈士直接從官方文件中蒸發,幸好曾經還有鴕鳥「為伴」。
Thumbnail
2025/04/03
  鹿港東聖宮,主神伍府王爺,廟中有一方1971年之「神庥廣被」匾,題字者何志浩,頭銜是「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詩文之友社社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何志浩將軍大有來頭。
Thumbnail
2025/04/03
  鹿港東聖宮,主神伍府王爺,廟中有一方1971年之「神庥廣被」匾,題字者何志浩,頭銜是「陸軍中將、總統府參軍、詩文之友社社長」。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何志浩將軍大有來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二結王公廟文化,我所住的二結庄,是漢人遷入蘭陽溪南後,第一個屯墾的村莊,二結王公廟也是地方上二百年來的信仰所在,信奉的神明是古公三王,每年的找童乩,跳過火也是地方上的重要信仰儀式,也透過文化走讀更認識這個地方。
Thumbnail
二結王公廟文化,我所住的二結庄,是漢人遷入蘭陽溪南後,第一個屯墾的村莊,二結王公廟也是地方上二百年來的信仰所在,信奉的神明是古公三王,每年的找童乩,跳過火也是地方上的重要信仰儀式,也透過文化走讀更認識這個地方。
Thumbnail
  基隆暖暖建義廟,廟內供奉著「二主軍爺」,係兩位自大陸渡臺而來之馬師,受聘於舉人王廷理。近年來翻修完成,廟貌一新,不過廟中碑記頗有可疑。
Thumbnail
  基隆暖暖建義廟,廟內供奉著「二主軍爺」,係兩位自大陸渡臺而來之馬師,受聘於舉人王廷理。近年來翻修完成,廟貌一新,不過廟中碑記頗有可疑。
Thumbnail
  晉代名相,淝水之戰立有大功的謝安,逝世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廣惠尊王,臺灣以謝安為主神的廟宇並不多,而本文探討的大肚渡船頭王公廟歷史悠久,道光版彰化縣志中曾有記載。
Thumbnail
  晉代名相,淝水之戰立有大功的謝安,逝世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廣惠尊王,臺灣以謝安為主神的廟宇並不多,而本文探討的大肚渡船頭王公廟歷史悠久,道光版彰化縣志中曾有記載。
Thumbnail
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爺(新竹都城隍) 新竹都城隍廟的建廟過程與竹塹城的建立密不可分,始於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1837)於竹塹環植刺竹,並建4座木製城樓。乾隆12年 (公元1747年),淡水同知曾曰瑛(1708–1754)決定將淡水廳治從彰化沙轆(即今臺中沙鹿)移至竹塹,
Thumbnail
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爺(新竹都城隍) 新竹都城隍廟的建廟過程與竹塹城的建立密不可分,始於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1837)於竹塹環植刺竹,並建4座木製城樓。乾隆12年 (公元1747年),淡水同知曾曰瑛(1708–1754)決定將淡水廳治從彰化沙轆(即今臺中沙鹿)移至竹塹,
Thumbnail
台灣五路武財神的信仰始於北港,而傳奇的開始,則在北港的中山路上;北港與目前新港大部舊時合稱笨港,開埠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顏思齊率部屯墾開始,後來因著地利逐漸演變為中部貨運吞吐的商港,在北港溪未嚴重淤積前可說是商賈雲集,舊時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而中山路則位居北港最繁華的區段,發展也最早
Thumbnail
台灣五路武財神的信仰始於北港,而傳奇的開始,則在北港的中山路上;北港與目前新港大部舊時合稱笨港,開埠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顏思齊率部屯墾開始,後來因著地利逐漸演變為中部貨運吞吐的商港,在北港溪未嚴重淤積前可說是商賈雲集,舊時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而中山路則位居北港最繁華的區段,發展也最早
Thumbnail
土厝馬千殿主祀開臺馬府千歲 原東北泰山正駕於一六二一年隨顏思齊登陸台灣駐駕陳厝寮 開臺馬府千歲自一六二一年隨顏思齊登陸駐駕臺灣至今已經四百年,歲次已亥年民國108年恭祝開臺四百年聖誕千秋,恰逢三年一科大遶境,奉開臺馬府千歲旨意,除了舉辦祝壽大典,另外兩天擴大舉行巡遊開臺王爺顏思齊開臺十寨祈安遶境
Thumbnail
土厝馬千殿主祀開臺馬府千歲 原東北泰山正駕於一六二一年隨顏思齊登陸台灣駐駕陳厝寮 開臺馬府千歲自一六二一年隨顏思齊登陸駐駕臺灣至今已經四百年,歲次已亥年民國108年恭祝開臺四百年聖誕千秋,恰逢三年一科大遶境,奉開臺馬府千歲旨意,除了舉辦祝壽大典,另外兩天擴大舉行巡遊開臺王爺顏思齊開臺十寨祈安遶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