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於20181203
1904~1905年,日俄兩國為了爭奪雙方在朝鮮與滿洲地區的利益,展開陸海雙方面的大戰。
面積遼闊的俄羅斯帝國,就像一隻巨大的草食性恐龍,首尾不能相顧,雖力量強大,但等他的波羅的海艦隊苦苦航行七個月來到對馬海峽,早已師老兵疲,被日本海軍一舉殲滅,日本取得空前大勝,僅損失三艘魚雷艇。
日本為了紀念這場輝煌的戰役,在苗栗通霄虎頭山上,設立了「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意即此地曾經是這場戰役中的一個軍事觀測站,係作為海軍望樓和無線通信所之用。
攝於20181203
1930年3月左右,紀念碑開始募資工作,理由是因此地望樓在日俄戰爭功績至大,未免日久遺忘,庄中有志謀建紀念碑。原預定在5月27日的海軍紀念日舉行竣工儀式,但不知為何,延至1937年,才和通霄神社一起舉行鎮座祭及揭幕儀式。
不過,若你現在到這個地方,依文尋碑,將會一無所獲,因為在1946年,當地駐軍已經把碑文改成「台灣光復紀念碑」。旁邊並有解說牌,說明當年帝俄艦隊通過臺灣海峽時,被此地通信兵偵知動向,進而促進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取得重要勝利。大正年間,為紀念此事,遂有此碑之建立,但這解說牌有點奇怪,因為根據當時報載,這是昭和年間的產物而非大正。
所以現存的「台灣光復紀念碑」實為「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又一個中皮日骨的產物。
但有人考證過,當年帝俄艦隊應該沒有通過臺灣海峽,而是從臺灣東部海域通過,請見此文http://blog.udn.com/charleslin9863/28727914
這篇文章有憑有據,看來有相當可信度。不過若考證正確,那又如何解釋要立此紀念碑呢?令人費解。

攝於20181203
此碑做成類似砲管形狀,旁邊立一船錨,基座上有日治時期常用的裝飾和底座,下方還陳列一尊大砲,不知道是原來就有?還是從別的地方搬過來的,有一說有可能原本是敬獻神社的禮器,後被拉到紀念碑旁,但沒法證實。

攝於20181203
此物雖然已經不是原貌,但當初一見,便覺得這個紀念碑正好可以見證人類史上重大戰役;以及我國政府竄改紀念碑的「不良習慣」,有做為歷史建築的價值,果然在2024年愚人節那天,此碑被指定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