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50期

2023/4/18
主編:喵嗚
副編:夏夜筱薔
本次雙週報喵嗚跟夏夜筱薔,捎來春意,分享一本小說,《素食者》、以及一篇對談實錄:魏明毅X胡慕情對談《受苦的倒影》。截然不同的兩個文體,不意外地是對於「人在結構下的社會性受苦」主題的相互映照,向現代社會提出詰問。

《素食者》(作者:韓江;出版公司:漫遊者文化)

「是咆嘯聲在重重地交疊著,是因為肉,我吃了太多的肉,那些生命安靜地滯留在那裡。沒錯!血液和肉塊都被消化,散在身體的每個角落,殘渣也已經排到了體外,可是那些生命卻糾纏不休,牢牢地貼在那裡。我想大喊一聲,只要一次夠了。我想跑進窗外的黑暗中。如果這麼做,這塊東西會跳出我的身體嗎?可以嗎?
誰也沒法幫我。
誰也沒法救我。
誰也沒法讓我呼吸。」
這是一本讓人很難停下來的小說,關於一個女人,她做了一個夢,她開始無法吃肉,只有植物能讓她平靜,被植物包圍著,她感到安全跟同在,她想著那我可以變成一棵樹嗎? 一棵植物。但現實卻不允許她這麼做,她的先生,父親,姐姐,所有的家人都覺得她瘋了,希望她變回本來的樣子。只有他的攝影藝術家姐夫卻從她的異常,看到了生機跟意義,必須有她才能完成心目中絕美的畫面。是慾望嗎? 還是對於藝術的追求? 結果只能是不能容於世的毀滅嗎? 而成為植物就必須去除掉人的部分嗎? 共存的可能性在現實中為何如此渺茫?
看完這本書,很有可能的感嘆是,當人想要用更純粹,屬於自己的方式活著,若不在可理解的範疇內,沒有可溝通的語言跟形式輸出,就可能不得不「被解讀」、「被詮釋」、甚至「被扼殺」。就像精神疾病的某些樣態一樣,經驗主體想要探索的「治癒」若是與之共存,這個社會擁有容納的時間跟空間嗎? 該怎麼創造出社會的餘裕,讓我們有機會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去看待異質性遠高於我們想像的經驗主體?
「姐姐,我正倒立著,我的身體突然長出了葉子,手裡長出葉根伸進了地裡,不斷地,不斷地…嗯,感覺要從跨部開出花朵,所以我打開了雙腿,開得很大…。」

魏明毅X胡慕情對談《受苦的倒影》

文摘:
魏明毅則自剖:「我在基隆跑的田野,我所遇到的這些人,他們都讓我再再決定,我要以書寫作為一種實踐。我要實踐什麼?」她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既然沒有人是神,所以我就不可能從源頭讓苦難,控制它少發生一些,或是讓大家變得更強壯一些,恐怕沒有辦法做這些事情。」
「我就問一個其實很微小,很卑微的問題——我不敢奢望苦難不要出現,但是有沒有可能苦難可以少一丁點?就是少一丁點就好了,不要那麼苦。」這便是魏明毅察覺苦難一再發生的時候,凡人能如何行動的方案:將寫作視為對話的開端。
《受苦的倒影》以田野備忘錄的形式出版,是魏明毅帶著人類學養分返回本行後,記載第一線「苦難工作者」的反身性思考。莊瑞琳認為,這本新書深刻表現出諮商心理師的工作特殊性,有別於《靜寂工人》的文學感,展現魏明毅穿梭於心理學與人類學的「雙向」性質:「《靜寂工人》裡面,她帶著諮商師的耳朵進去了(基隆)這個田野,但在《受苦的倒影》,我們會看到人類學的東西,就進到她的諮商心理工作領域。」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