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諮商的十萬個為什麼】#3諮商和聊天,有什麼不同呢?

2023/04/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諮商的十萬個為甚麼
在接觸諮商前,不免有很多人對諮商抱持著疑問,例如有些人會覺得「這些人為什麼不跟家人或朋友聊聊就好,還要特別花錢找一個心理師談呢?」,另一些人則覺得「心理師收那麼貴,是有比較厲害嗎?」,但更多人則困惑「阿聊天和諮商是有什麼差嗎?」針對一些諮商與普通聊天之間的差異,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它們的不同吧!

心理師是怎麼來的?

在討論到心理師談話的過程,和一般聊天有什麼差異前,先讓我們來了解心理師的養成歷程。
心理師並不是想當就可以當的,以我自己臨床心理師的歷程來說,第一步就是要先考上臨床心理相關研究所。在五年前,臨床心理的研究所是非常難考的,上榜機率幾乎和公職差不多,近年來因收的學生有所提升,相較起過去,錄取率更親民了些,但成為心理師卻遠不只如此。
在進入研究所後,除了基本的病理、評估、治療理論等知識需要學習外,還有一年的全職實習要完成。而實習不僅是透過實際面對個案來增加經驗,還是拿到考照門票的重要門檻,在實習完後,我們才能進入國家考場,考得諮商/臨床心理師證照。要完成上述歷程,基本三年,平均四年,動輒五六年都有聽說。

心理師都在做些什麼?和一般聊天有什麼差呢?

那回到正題,到底我們訓練了這麼久,與你跟一般朋友聊天有什麼差異呢?
1.首先是「建議」。
不管是和朋友聊天或和心理師談話,確實都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但在訴說完自己的困擾後,朋友們可能會很快地以他們的角度,給你一些未必適合的建議;而心理師則不同,通常心理師在給建議前,會先了解你對該困擾的觀點、你心裡的需求、同理你身處的情境,或陪伴你去分析問題、評估周遭可使用的資源等等。因此,我們不僅僅是給建議,還會將焦點聚焦在「你」這個人身上,讓你更認識自己、更能覺察自己的狀態。在貼近、理解你之後,心理師最後才會結合自身的專業,給一些更適合你的調適方法。
2.再者是「知識與經驗」。
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學派與擅長領域。比起一般朋友,我們會有更多的知識與經驗,以及更多元的媒介與技巧,例如卡牌、心理測驗等,去了解你、以及你所遇到的問題。而根據不同的問題,我們也會有更多不同方法可以協助你,例如當遇到焦慮、憂鬱等情緒議題時,心理師除了同理外,可能會帶領你了解情緒的源頭、引發情緒的情境與想法,並陪你討論情緒出現時,該如何因應等;而面臨人際議題時,則除了了解人際問題的發生情境外,也可能以角色扮演的方法,來引導你發展更適當的人際模式。
3.最後則是「角色」。
朋友與心理師之於你,是不同的角色。在一般的聊天中,朋友們可能會為了安撫你的情緒,總說些讓你感到舒服的話,氣氛也會較為輕鬆。但在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扮演的角色則相對中立,他是個善於傾聽的陪伴者、也可能是個引導者、甚至可能是挑戰者。有時候個案在被諮商的歷程中,會需要面對自己真正的議題,這過程未必是舒服的,卻因此能更覺察自己的狀態,進而調適自己的想法或情緒等,以因應未來相似的問題。
總結以上,#諮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互動歷程,心理師需要傾聽、陪伴以外,還要在透過晤談進行評估,這之間需要解析個案的行為、個案所講的話等,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建議。與一般的聊天相比,更具焦在解決目前的問題,或情緒的適應上。
▍更多廖聖榮心理師介紹:
▍ 若想聊聊,來預約諮商吧:https://forms.gle/gokDkG6RQaHSpqdm8
潛意心理諮商所
潛意心理諮商所
▍沉潛在鬧市中靜謐的諮商所:歡迎光臨潛意心理諮商所,潛藏的心意得以訴說 在這裡,我們一起從孩童式的“夢”出發,重新閱覽那些理解與不被理解的個人“象徵”,藉此踏入“潛意識”的國度;透過不斷的自我靠近與照顧,疏通積累滿滿的能量,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再作一次決定。 透過各種文字,嘗試貼近自己,與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