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裡不一樣 - 交通篇(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行人路權議題正夯,待過加拿大兩個省的我呢,決定來分享一下國外的交通、制度有哪裡不一樣,並不是國外的月亮就一定比較圓,而是多點範例給大家參考、思考,除了希望帶給各位對交通議題有熱忱的讀者不一樣的視野,也當然希望台灣的交通環境能夠有所改善。

本人所生產之文章,單方面的利用社會熱門議題來增強自己的存在感與影響力,此一行為在網路上俗稱 - 蹭流量,如造成讀者身心不適、噁心想吐,煩請見諒,特此聲明。

行人穿越道

raw-image

行人號誌

因應冬季下雪會將路面覆蓋,行人穿越道除了斑馬線以外,道路兩側都會有白底黑字行人立牌,增加辨識度,我個人是覺得比斑馬線顯眼很多,顯眼的原因是大部分的道路兩側,不管有無人行道,都蠻整潔的,不會佈滿五顏六色的廣告或有的沒的雜物,也不會一個路口出現十幾個標示,根本來不及一個一個看。若以台灣亞熱帶氣候來說,並不是必要的設施,但有時候下大雨,夜間昏暗、塞車或是空氣品質不佳時,確實都會影響視線導致不易辨識斑馬線,如果加以改良變成會自發光的立牌,對於行人安全來說,總比沒有好。

市區一點的地方,通常會搭配行人穿越燈,只要有行人按下燈柱下方的按鈕,就會亮起紅燈並閃爍,提醒駕駛人停讓。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完善的行人穿越道機制了!有斑馬線,有立牌,還有燈號,對於駕駛跟行人,雙方面都很有保障。

raw-image

這樣的設施台灣並不是沒有,但真的非常非常稀有,稀有到當它出現時,行人會疑惑我該按嗎?駕駛會疑惑我該停嗎?而且大部分都是出現在原本就有紅綠燈的路口,只是因為方便汽機車,避免塞車,行人的號誌燈沒有全時開啟,必須行人自己去啟動。

另外,就我觀察,當地人早已習慣行人優先的模式,大部分行人過馬路是完全沒有左顧右看的,直接走上斑馬線或是按下穿越燈鈕就直接衝出來,走得慢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實際上也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這就是規矩

限速

上述提到當地人過馬路沒有左顧右看,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限速」。只要在校園周圍,最高速限一律為 30 公里/小時(加拿大不用英里),只要在市區,有斑馬線或任何有行人穿越道會出現的附近,最高速限一律低於 50 公里/小時。換言之,先要求駕駛放慢車速擴大動態視野再要求注意行人,有效降低駕駛意外撞上行人的機率,同時也降低意外發生時的傷害程度。

raw-image

上圖為白馬鎮波特溪(Porter Creek)學區附近的學區號誌,黃底黑字,同時限速 30 公里/小時,由圖可見前方約 20 公尺處就有一個行人穿越道,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附上我整理的 YouTube 影片,拍攝地點在育空(Yukon)省白馬鎮。

加拿大行人穿越道-警示方法

不是看到行人才減速,經過路口和斑馬線就該減速慢行,買一台進口車等 3 個月,禮讓行人才 3 秒鐘,真的沒什麼。

道路施工

在台灣國道工程車或是緩撞車被撞可說是時有所聞,甚至是施工人員或交警被撞的案例也屢見不鮮,追究肇因大多是駕駛本身分心、疲勞駕駛、超速或是過度依賴自動駕駛,但光是探究事發原因,僅能釐清法律責任、誰對誰錯,無法避免相同事件再度發生,當然也無法挽回那些在意外中離開的生命。

raw-image

警示方法

首先,不管是道路施工、道路縮減或是任何工程作業正在進行,以駕駛者的角度來看,你大老遠就會看到兩旁滿滿的警示標誌

raw-image

再來會依據施工情況看到其他禁止標示,例如:禁止變換車道、禁止停車等等。緊接著會看到數個,非常重要的不同,降低速限的標示!一般公路速限為 90 至 110 公里/小時,通常會先出現白底黑字的速限 80 公里/小時標示,再出現速限 50 公里/小時標示,要求所有線道的駕駛逐漸降低車速,此時都還沒經過真正施工的路段。

raw-image
raw-image

真正進入施工路段會看到兩旁擺放滿滿的反光防撞警示柱(或是三角錐),絕對不會讓駕駛有機會能夠不小心靠近施工人員,一定會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raw-image

附上我整理的 YouTube 影片,拍攝地點在艾伯塔(Alberta)省一號橫貫公路。

加拿大道路施工路段-警示方法

raw-image

從加拿大回來之後,每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倒吸一口氣,沒有提前警示,沒有要求降低車速,沒有三角錐,還縮減道路?即便意外發生責任多半在肇事駕駛身上,但真的沒有人擔心那些施工人員的安危嗎?我無法想像工人們需要為了國家公共工程,為了賺錢,在一個隨時會有大量且高速車流經過的地方工作。

前導車

在台灣我看過總統出巡前導警車、媽祖遶境前導吉普車和出殯前導禮車,在加拿大我看過單向通行前導車(Pilot Car)、超重或超過尺寸(Oversize)大型貨車的前導車。

raw-image

單向通行前導車的好處是可以維持秩序以及限制車速,所有駕駛都必須遵從他的指示,跟著前導車的方向走。本人去過幾次花蓮太魯閣,道路縮減家常便飯,因此很多地方都會有限制單向通行用的紅綠燈,但問題是,有不少駕駛非常自私,會貪圖方便無視紅燈照樣衝過去,造成另一方向來車回堵。個人非常希望能在台灣看到前導車的制度。

raw-image

超重或超過尺寸前導車的好處是可以讓對向駕駛提前得知,皆下來的車輛尺寸非比尋常,請駕駛人小心、減速甚至必要時禮讓。當然,也可以順便親眼目睹一下各式各樣的大型貨車。

raw-image

十次車禍九次快,不管是行人還是施工路段,其安全基礎都是先減速

野生動物通道

加拿大政府以尊重大自然與保護國家公園內的生物為基礎,開發了野生動物通道(Wildlife Passage),下圖為艾伯塔省班夫(Banff)國家公園內的動物天橋。

raw-image

在班夫國家公園境內,總共有 6 座動物天橋,與 38 座動物隧道,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野生動物們跨越公路,避免與高速行駛的汽車相撞。有人可能會質疑,動物們真的會去使用嗎?經過學者們的長期追蹤,答案是:「會的」,但這需要一些時間,可能幾年,去教導、適應。

另外,有一個有趣的統計,美洲灰熊(Grizzly)、駝鹿(Moose)和加拿大馬鹿(Elk)是使用動物天橋的常客,然而黑熊(Black Bear)和美洲獅(cougar)則喜歡使用地下隧道,鮮少出現在天橋上。


「如果喜歡 Corey 的內容,歡迎用一杯冰淇淋紅茶贊助支持我的創作,讓 Corey 更有動力持續推出好文章」

贊助點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orey的沙龍
13會員
53內容數
軟體工程師,從事過雲端架構設計、雲端平台開發、安卓開發、DevOps 領域,2022 年在加拿大打工旅行,喜歡分享所見所聞。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Thumbnail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地點:台北 燈光:昏暗 機車直行中,行人突然出現。機車騎士視野右方是黑暗的公園,前面也沒有明顯的警示標誌或是燈光(像是紅綠燈之類的)。 台北有滿多一路直行,然後中間突然給你來個斑馬線在地上。白天還行,到了晚上。有滿多地方路燈不亮、或是遠遠的才有商家的燈光。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在暗暗的路上,真的不會注
Thumbnail
地點:台北 燈光:昏暗 機車直行中,行人突然出現。機車騎士視野右方是黑暗的公園,前面也沒有明顯的警示標誌或是燈光(像是紅綠燈之類的)。 台北有滿多一路直行,然後中間突然給你來個斑馬線在地上。白天還行,到了晚上。有滿多地方路燈不亮、或是遠遠的才有商家的燈光。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在暗暗的路上,真的不會注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介紹英國嚴謹的行穿線規範,如何形塑安全的過馬路環境
Thumbnail
介紹英國嚴謹的行穿線規範,如何形塑安全的過馬路環境
Thumbnail
到了台灣生活後,個人覺得最不習慣的文化差異中,過馬路的不同一定榜上有名!這部分我真的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調適心情去習慣,相信有不少人到台灣旅遊時也很有感。
Thumbnail
到了台灣生活後,個人覺得最不習慣的文化差異中,過馬路的不同一定榜上有名!這部分我真的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調適心情去習慣,相信有不少人到台灣旅遊時也很有感。
Thumbnail
以前出差的時候,差旅地儘管不乏一線大城、千年古都,最喜歡的國家還是加拿大。最懷念的是可以放心地走在馬路上,不用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深怕車子突然撞上來。雖然論風景,不像日本櫻花楓紅、度假小島海
Thumbnail
以前出差的時候,差旅地儘管不乏一線大城、千年古都,最喜歡的國家還是加拿大。最懷念的是可以放心地走在馬路上,不用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深怕車子突然撞上來。雖然論風景,不像日本櫻花楓紅、度假小島海
Thumbnail
文/鄭盛懋 責任編輯/饒辰書、郭晴 為增加通勤方便,民國97年臺北市政府交工局額外增設從師大校門橫跨和平東路的斑馬線,加上師大周邊原已規劃多處行人穿越道,師生逕自違規穿越馬路的景象卻不曾停止。今年11月底,為了杜絕違法橫跨現象,交工處在師大路兩旁的電線桿上設立新的罰款告示牌,警告意味濃厚。
Thumbnail
文/鄭盛懋 責任編輯/饒辰書、郭晴 為增加通勤方便,民國97年臺北市政府交工局額外增設從師大校門橫跨和平東路的斑馬線,加上師大周邊原已規劃多處行人穿越道,師生逕自違規穿越馬路的景象卻不曾停止。今年11月底,為了杜絕違法橫跨現象,交工處在師大路兩旁的電線桿上設立新的罰款告示牌,警告意味濃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