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英式行人穿越道
付費限定

英式行人穿越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先依照時間來三個新聞:

1.北市出現閃電馬路標線

2.走斑馬線被公車撞美教授魂斷台灣

3.北市首創斑馬線寫望左望右盼減事故

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第一個新聞在講交工處想要試辦折線型標線,來讓經過的汽機車因為警示而有減速的效果;第二個新聞是有個國外有名的腦神經科學教授,在福華飯店前穿越仁愛路的時候被逆向公車道撞而身亡(那段是單行道,僅公車是雙向的);第三個新聞我想是因為發生前者的憾事,而想要試辦的新措施,在斑馬線上寫望左望右來提醒行人來車方向。


首先呢,有關折線型標線(Zig-Zag Markings)以及望左望右(Look Left/Right)都是源自於英國的道路交通規範,你會在英國或是香港普遍性的看到這兩種措施。我們來看看英國在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數據的報告吧:

raw-image

基本上在大國之中,英國是名列前茅非常突出的,而美國的話就不用說了,沉到截圖不了。

2013年⋯⋯英國交通死亡人數為1827人 (6500萬)、香港為130人 (740萬)、台灣為3000人左右 (2300萬),每十萬人分別會有2.8、1.8、13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很吃驚吧!當然大眾運輸使用率、機車使用率等等因素也是影響死亡率的因子,而看了一些規範文章後,再去看看Google Map觀察各個國家不同的都市設計型態、路型設計、標線設計,就會發現這絕對也是影響台灣交通意外的重大因子。


回到行人穿越道的部分,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英式穿越道吧,看看英國是怎麼設計的。

英國在行穿線的類型命名上超有趣 XD,而且都是官方命名噢,都是以動物鳥類命名,分別為:

  • Zebra Crossings (斑馬行穿線)
  • Pelican Crossings (鵜鶘行穿線)
  • Puffin Crossings(海鸚行穿線)
  • Toucan Crossings(大嘴鳥行穿線)
  • Pegasus(or Equestrian) Crossings(飛馬行穿線)

以上行穿線都會有折線型標線且除了Zebra Crossings都是可以行人按鈕觸發號誌的,基本上很簡單只要分成兩類,一個是沒有號誌控制的 Zebra Crossings 跟有號誌控制的其他。


Zebra Crossings 斑馬行穿線

raw-image

Zebra Crossings是用在沒有號誌控制的行人穿越,所以他比一般的英式穿越道會多了斑馬紋,來提高警示(又或是讓行人及駕駛來區別有號誌控制的行穿線吧)。它會有很特別的黃色燈球,(這就是我粉專頭貼的元素呦,但我發現有些會閃有些不會閃),總之就是提高駕駛者的警覺。道路標線規範有清楚提到行穿線寬度的計算、折線的長寬比角度如何繪製。另外,Zebra Crossings主要的五個要素就是:

  • 黑白相間的斑馬紋
  • 停讓線(Give Way lines)
  • 折線(Zig-zag lines)
  • 黃色燈球(Yellow globe)
  • 路釘(Road Studs,可選配,重點為標示出行人範圍)

來個圖支援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84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松山查爾斯 Traffic Insight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松山查爾斯Traffic Insight的沙龍
33會員
14內容數
交通攸關你我回家的路,期盼有一天能夠在台灣看到更美好的居住與交通環境。本專題將會有一系列交通安全、交通設計等人本交通的原理,期盼可以讓國人看到各種美好的交通設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關於探討台中公車車禍的背後根本原因
本篇介紹荷蘭如何形塑適合的道路層級與紋理,對的地方設計對的道路,馬路不再是虎口
2019年花蓮和中路段的一場孩童身亡交通意外,帶給我們交通紋理傷害的反思。
關於探討台中公車車禍的背後根本原因
本篇介紹荷蘭如何形塑適合的道路層級與紋理,對的地方設計對的道路,馬路不再是虎口
2019年花蓮和中路段的一場孩童身亡交通意外,帶給我們交通紋理傷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