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電影《失去的女兒》: 月亮母親?還是有毒母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母親節總會讓我想起這首歌:「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麼慈祥,發出愛的光芒。」

所有的男性,和沒有生過小孩的女性,其實無法全盤感受母親生育小孩的辛苦歷程。那個歷程所指涉的不只是生理上,更包括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尤其是自身(self)概念的變遷。此刻且讓我們試著想像並靠近這團千絲萬縷的經驗。

raw-image



做個母親是妳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從還沒懷孕開始,妳已經在設想寶寶的模樣與個性,甚至想著將來該讀怎樣的學校。每個母親心中的嬰孩,都是從她孩提時代的幻想開始,混雜著潛意識中嬰孩期自身的欲望和焦慮,再加上世代傳遞的家族期待與社會文化要求,衍伸堆疊而來。這個幻想中的嬰兒,早就長在媽媽心底,影響著媽媽實際生產後與新生兒的接觸。

懷孕了,許多人恭喜妳,然而,體內多了一個新生命,意謂著妳的身體界線被跨越了。一個身體裡住著兩個人,妳的體內有一部份已不屬於自己,導致自身和他人的邊界模糊不定。

生活突然間多了壓倒性的責任。飲食要注意,不菸不酒,還會有人建議妳該聽怎樣的胎教音樂。妳的外型開始從小姐轉變成孕婦的樣子,從頭到腳變得不同,甚至臃腫,步履和呼吸都顯沉重。這些都是專屬於母親的愛的代價,是孩子的父親無法代之承受的勞苦

寶寶分娩出生後,妳全時守護寶寶,暫時從世界的所有面向退卻下來,全副生命用來滿足嬰兒的需求[1]。妳沒日沒夜餵奶、擠母奶或沖泡奶粉。幫寶寶換幫寶適。妳因而習於睡眠中斷。


「我」和「非我」之間

在這階段,妳擴展自身的界線,把寶寶放進自身的範圍之內。新手媽媽這時候在「我」和「非我」(指嬰兒)之間缺乏界線,正如同此時的新生兒一般。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對這個現象的形容再也傳神不過:「沒有一個嬰兒這回事……如果你對我說有個嬰兒,你一定也會看見照顧嬰兒的某個人。」

妳還得應付來自親友各種倚老賣老的過來人經驗。台灣的長輩們特別愛下指導棋,妳只得回報以社交性的笑臉,默默承受。

幾個禮拜後,妳漸漸從與嬰兒合一的沉浸狀態中釋放出來,重新建立身體和心智的界線,開始將嬰兒視為一個分離的、與自己不同的生命體。

在育嬰假之後選擇重返職場的媽媽們,難免因為掛心嬰兒,無法全力衝刺工作。妳有時上班必須找地方擠奶冰起來。覺得工作表現大不如前也遠不如人

選擇當全職母親的女性,終日和嬰兒奮戰,在嬰孩的哭聲、屎尿和肢體扭動中拚搏。妳心中不免想到自己因育兒放棄的一切,興趣、社交、職涯發展,只能一聲輕嘆,呼出一絲遺憾和怨氣。

佛洛伊德曾說女性本有被虐傾向,因此可以承擔養小孩的辛勞。我覺得這是一種男性本位的過時看法。

raw-image



成為母親對自身的影響

女性的自戀發展,有一部分可以延續到嬰兒身上。如果展現嬰兒經常獲得讚賞,母親就會將理想化的部分投射到嬰兒上,藉此維繫自尊。母親沉緬於擁有嬰兒的欣喜,覺得被嬰兒療癒,但如果過度理想化,有可能無法看見真正的嬰兒是甚麼樣子,忽略他的實際需求

而且如果過度運用投射機制,將會引起自身的貧瘠,母親因此覺得空虛,自身連續性碎裂,甚至出現失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與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那就是一種認同危機了。

另一種狀況是,懷中的嬰孩,喚起了母親心中的嬰孩期自身(baby-self),那種全然依賴、脆弱無助的狀態,如果不巧是母親難以忍受且加以拒斥的面向,就會將之否認並投射到嬰兒上,勾起一場相互毀壞的內心戲。假如嬰孩在便利商店嚎啕大哭,母親就想著這小孩是超難養的磨娘精,或解讀為「你只會控訴我沒做好」。嬰兒在母親想像中成為一個迫害者,像個「寄生的暴君」。母親產生恨意,並形成某種報復的衝動[2]

還有一種內心戲是母親過度認同嬰孩期自身,這又涉及她自己是個嬰孩時有否獲得夠好的照護。如果母親當年被忽略而未獲滿足,其潛意識中的嬰孩期自身就是被剝奪而感到匱乏的狀態,有可能演變成跟自己的小孩競爭外在資源與關注,換句話說是兩個嬰兒的戰爭。

raw-image



從Netflix電影《失去的女兒》來看母親報復的衝動

(底下微劇透,慎入……)

母女的情誼,其實也可以很驚悚。

一位中年文學教授麗妲,兩個成年女生的媽媽,獨自到海濱度假。一大群紛紛擾擾的家族旅客,干擾到她度假的平靜。她不由自主被其中一位迷人的年輕媽媽和她學齡前的女兒所吸引。她看著這對母女互動,腦海中閃現二十多年前她自己和女兒互動的片段印象。某日,年輕媽媽和先生吵架,小女孩因之猙獰地咬自己的娃娃,還發出低吼聲。沒多久年輕媽媽發現小女孩不見了,眾人焦急尋找,鎮定的麗妲最先發現女孩的身影並將之帶回,但小女孩反而開始大哭,因為她發現娃娃不見了……

導演很快讓觀眾知道,是麗妲偷了那個娃娃。當女兒年幼時,麗妲曾將自己童年心愛的娃娃米娜找出來陪伴女兒,卻被生氣的女兒用色筆亂塗一通,麗妲一氣之下將米娜扔出窗外落地四散。

我想麗妲瞬間湧上的情緒是過去自己的女兒不知感恩,不珍惜她送的米娜,當下的偷竊行為象徵了母親對女兒的恨意與報復,同時也是要保護或修復娃娃 — 代表她的嬰孩期自身 — 免於被無情摧殘。過去和現在迥異的時空,在海濱、娃娃和女兒這些元素上交織凝結了。

電影要刻畫的,是現代女性要同時兼顧專業精進和母職兩個角色,已經是多麼捉襟見肘的窘迫疲累,而自身的情慾暗流又來攪局……看完電影我們終將明瞭,每個母親除了母性之外,必然還有其他的欲望需要追求。



母性的矛盾心態

是的,我們必須明白,在母親對小孩的情感中,愛與恨始終並存。能夠覺察這個矛盾,可以讓母親「忍受自己恨嬰兒而不做出相關行動」,這是較為健康的發展。

如果母親壓抑對嬰兒的恨意,反倒可能對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微小的失誤產生過多罪惡感、過度自責,恨意轉而朝向自己,而嬰孩成為被自己的無能所損傷的被害者。

如果母親害怕育兒過程中失去自我,或不願想起嬰孩期自身,就會壓抑對嬰兒的愛意,放棄同理的直覺,採用機械化、軍事化的方式來養小孩,也就是缺乏心智化

raw-image



母親像月亮一樣,可是…也有陰暗面

母親像月亮一樣,但她的內在,也會有負面的部分。雖然人們很不情願去想母親可能虐待小孩或疏於保護,但一昧把母性推到神聖的位置,反而可能對教養有害!如果母性負面的部分,無法透過與周遭客體的關係來消化,就可能誕生一個「有毒母親」,過度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動輒情緒勒索,對孩子施加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

當母親的情緒勞務,絕非用以上文字可以表達萬一。在和煦的五月天,祝福全天下的母親,都能擁有真正的快樂與自在!


(Netflix電影《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導演Maggie Gyllenhaal,2021,美國。)


[1] 溫尼考特名之為「原發母性全神貫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2] 英國精神分析師Joan Raphael-Leff名之為「原發之母性被害感」(Primary Maternal Persecuti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蔡熊兒-avatar-img
2024/03/11
母親不好當
avatar-img
3P夢拓野的沙龍
126會員
44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3P夢拓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祕密與謊言》是一部探討家庭祕密與謊言、人際關係及情感創傷的英國電影,透過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線交織,展現社會議題、階級差異與種族隔閡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此影評除劇情概要外,亦深入分析角色心理,結合精神分析理論探討祕密的本質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並點出嫉妒與想像的缺憾皆為內心祕密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5/02/08
《祕密與謊言》是一部探討家庭祕密與謊言、人際關係及情感創傷的英國電影,透過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線交織,展現社會議題、階級差異與種族隔閡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此影評除劇情概要外,亦深入分析角色心理,結合精神分析理論探討祕密的本質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並點出嫉妒與想像的缺憾皆為內心祕密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4/12/30
本文描述作者追蹤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出現的東京公廁景點的經歷,並分享在東京步行探訪景點的心得,以及作者對電影與人生的感悟。
Thumbnail
2024/12/30
本文描述作者追蹤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出現的東京公廁景點的經歷,並分享在東京步行探訪景點的心得,以及作者對電影與人生的感悟。
Thumbnail
2024/12/08
岩井俊二導演的《情書》不僅僅是一部純愛電影,更深刻探討死亡、悼念和記憶的主題。透過主角的情感回憶,觀眾能體悟到伴侶間隱藏的過去,以及如何重新理解青春歲月。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死亡的現實交織著內心的悼念,使得每一次的回顧都富有新的訴說。中山美穗分飾兩角演技出色,讓我們深深懷念並哀痛。
Thumbnail
2024/12/08
岩井俊二導演的《情書》不僅僅是一部純愛電影,更深刻探討死亡、悼念和記憶的主題。透過主角的情感回憶,觀眾能體悟到伴侶間隱藏的過去,以及如何重新理解青春歲月。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死亡的現實交織著內心的悼念,使得每一次的回顧都富有新的訴說。中山美穗分飾兩角演技出色,讓我們深深懷念並哀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近接觸了一些課程,重新感受到母親在我們生命中存在的意義,在心理與靈性面來說,不管我們現實經驗中的母親是充滿掌控或是充滿疏離,又或者從來沒有對「母親」的印象,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仍然擁有一個將我們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來顯化的母性原型。
Thumbnail
最近接觸了一些課程,重新感受到母親在我們生命中存在的意義,在心理與靈性面來說,不管我們現實經驗中的母親是充滿掌控或是充滿疏離,又或者從來沒有對「母親」的印象,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仍然擁有一個將我們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來顯化的母性原型。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用偉大去形容母親這個角色,太過沉重,很贊同李安導演說的,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與其教孩子孝順,不如教孩子愛。我不會用「孝順」去道德勒索我的孩子,必須順從我;我也不會屈從於文化裡,對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犧牲奉獻到沒有自我。母親只是我眾多角色中的其中一個,我是母親,也不只是個母親。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動畫短片《臍帶》, 完美詮釋了親子間的「掌控」, 最終造成了母子兩人一生悲劇的動畫。 現在的人孩子生得少, 對於孩子的關注又比以往來得更多了。 特別是媽媽這個角色……。 一個女人, 在生了孩子後, 就容易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孩子和家庭, 忘了自己的需求。 像個陀螺每天轉不停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來自俄羅斯的動畫短片《臍帶》, 完美詮釋了親子間的「掌控」, 最終造成了母子兩人一生悲劇的動畫。 現在的人孩子生得少, 對於孩子的關注又比以往來得更多了。 特別是媽媽這個角色……。 一個女人, 在生了孩子後, 就容易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孩子和家庭, 忘了自己的需求。 像個陀螺每天轉不停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在家庭議題當中,「母女之間」是女性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之一。母親與女兒是鏡射關係、是糾纏的共生關係,也是對話關係。 並不是每個女性都應該,或者適合成為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不適合成為母親,也的確做得不「好」,但她始終認為自己「應該」要成為母親,一個「好的」母親。
Thumbnail
當一個女人成了一個母親,從此她將有了一輩子的牽掛,永遠有一個人的需求優先於自己,這個女人像個陀螺繞著成為她世界重心的孩子打轉,像永世的承諾,或是一種詛咒,永永遠遠的打印在成為母親的女人心上。 她是個母親,卻不能只做一個母親,她還必須是她自己,她必須用她的生命歷程,為她的孩子活出一個示範,帶領她的孩子
Thumbnail
當一個女人成了一個母親,從此她將有了一輩子的牽掛,永遠有一個人的需求優先於自己,這個女人像個陀螺繞著成為她世界重心的孩子打轉,像永世的承諾,或是一種詛咒,永永遠遠的打印在成為母親的女人心上。 她是個母親,卻不能只做一個母親,她還必須是她自己,她必須用她的生命歷程,為她的孩子活出一個示範,帶領她的孩子
Thumbnail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Thumbnail
「不管你幾歲了,在媽媽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一直到將近四十歲這個年紀,在我嫌棄母親過度擔心而回嘴時,還是會聽到母親說這句話。許多的媽媽那麼想要介入小孩的人生,應該有許多原因,但我最近在書上讀到一個我完全沒想過的原因,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