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拚教養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作者:藍佩嘉

該如何好好教養自己的子女,自古以來都是華人社會的父母相當重視的一生課題之一,尤其深怕自己一次意外的疏漏,讓兒女跌出未來可能成功的跑道。也因此多數新手爸媽打從懷孕前,就需要戰戰兢兢尋求備胎諮詢、產前教育等等,就是為了確保親生子女不會落後於人生的起跑線。然而,通常新手爸媽除了自己的父母與自己親身的經歷外,時常難以找到可供借鏡的教養範本以供參考,也因此教養方式的選擇總是成為親職備感焦慮的來源。

這些焦慮藍佩嘉老師透過《拚教養》這本書,帶我們一窺華人社會對於教育選擇的焦慮與背後根本的期待。就我們自己過去的經驗也可以知道,教育選擇與社會階級是息息相關的,有錢人的小孩越常出國留學,貧窮人家就只能靠自己刻苦讀書,但是這些印象大多只能參考自己身旁的經驗與例子,對整體的社會結構的認識並不深。

而《拚教養》就屬於能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台灣社會的精彩作品,非常值得大家花時間讀一讀當前教養所遇到的分歧。特別是站在不同社會階級父母背後的育兒選擇,其實也意味著種種階級間的分配不均,而這也是現代化所帶來的傷痛之一。只有透過盡可能的認識彼此階級間的差距,我們才有機會透過教育或者是政策來彌平彼此間的鴻溝。不過,也因為書中的資料是以台灣為主,所以書中的教養還是較聚焦於台灣社會。

書裡,藍佩嘉老師透過在北台灣對國小學生的觀察,盡可能描繪出台灣社會對於不同階級間教養子女的種種樣態。尤其,當前全球市場激烈的人才競爭下未來的更加充滿風險與不確定。而這會對極其重視孩童養育的台灣家庭裡,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因應之道?而這樣的應對方式,又映照出多少父母對於子女未來的擔憂,與鋪設了多少不同種童年教育選擇的道路,而這些道路紹的風景彼此間的差異又是什麼?

這些不同的童年成長歷程,藍佩嘉老師用追求競爭流動、自然成長與資本多寡,來區分四種不一樣的類型。在研究裡發現,只有追求自然成長的低資本台灣家庭是沿著政府所打造的教育體制,讓小孩自己隨著學校腳步逐步學習,而沒有其餘課業上的要求。其餘三種類型,都非常明確表示對當前教育體制的不信任,尤其這份猜疑還分為競爭不足與過度競爭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直接蓋過今日體制左右選擇的可能。

前者家庭領軍的考量多為準備幫助子女建立未來的階級地位與流動,並以此衍伸出不同鋪路消費的樣貌,小的差異從課外補習開始,大到出國留學放棄台灣教育。尤其,當今在地薪資對比國際市場的難題,更讓著急的父母手忙腳亂。幸好,隨著資訊發展,各式外包的教育套裝行程為這些家庭在考量二者時,有著更簡單便利的資訊來源,反正沒有錢不能解決的事情,如果有,那就花更多;

而後者,則是對於幼兒的童年有著不一樣的憧憬,甚至在作者眼李,這些人有點過分神聖化童年的成長歷程,這些家庭期望藉此把自己的子女拉出當前過度制式與僵化的教育體制,避開他們覺得當前台灣過度競爭的教育環境,但是為了遠離原先的教育體制,這些家庭往往花費更高的成本,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有著較為安心的教育環境。

《拚教養》帶領著我在多疑不認識台灣社會的同時,也讓我感到書裡字裡行間的掙扎,尤其書寫的是關於臺灣親職教養在面對全球化的焦慮時,文字深深刻劃出這些家庭在面對當地生活與國際競爭間的掙扎,無論是對國外文化生活的嚮往,又或者是對薪資差距的緊張,都一再指出當代社會強調自我投資的兩難。這些問題除了引來自身生活的困境外,還有機會延續到下代子孫的教養與投資,最終這股全球化的潮流還在繼續沖向連自己也不知到會朝哪旋轉的輪迴。

書中論述:

  1. 臺灣社會當前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與先前為了邁向先進國家的行列,短時間大幅成長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資本,讓未來越來越難以掌握。尤其在現今童年地位被提高的時代,個人教養的選擇與國家教育的規劃,更成為人父母教育子女過程恐慌焦慮的來源。
  2. 其中,社會階級佔了書中大部分的分析思考,因為教養可以傳遞階級的資本,而階級也會影響父母去思考應該孩童的教育方式,進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教養規則來面對當今的挑戰。但是,這沒有對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養依然擁有階級地位所給予的優勢,所以家庭教養與教育系統的抉擇或越發困難,而兩邊要如何拿捏也是當前社會的問題所在。

疑問與反思:

  1. 具體而言,網路教養的問題與風險是什麼?遊戲太多?危險社交?
  2. 勞動市場面對國際競爭的難題?尤其,在規劃生涯時,對於兩者的期待是什麼?
  3. 具體而言,對於擁有快樂童年與競爭力所期待的未來是什麼?
  4. 書中最多的擔憂多為父母難以有足夠的時間陪同家中孩童成長,且大多都是因為長時間的工作讓家庭難以再負擔額外的教養工作。但是,這樣的難題卻被臺灣目前大量且便宜的外包教育妥善的接手而去。所以,在短期內要看到家庭教養與教育系統的衝突好像不太容易,這也是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祈霽的沙龍
1會員
8內容數
祈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26
現代社會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緩緩加快了我們周遭生活步調的節奏。無論是桌上手機螢幕閃爍的通知你今天該起床的時間、與明天早上該開會的行程。這些今日我們看似在正常不過的日常,好像因為這些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在後面追趕著什麼?毫無停歇。
Thumbnail
2023/05/26
現代社會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緩緩加快了我們周遭生活步調的節奏。無論是桌上手機螢幕閃爍的通知你今天該起床的時間、與明天早上該開會的行程。這些今日我們看似在正常不過的日常,好像因為這些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在後面追趕著什麼?毫無停歇。
Thumbnail
2023/04/10
Nato Thompson書寫的方式是透過闡述不同領域的掌權者,是如何使用文化這項武器,來維持自身的優勢與地位。台灣出版的副標是有一點太浮誇,因為比起論述政治影響,書中主要的論述還是聚焦在商業上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拉攏消費者的目光,書寫政治操作的敘述還是比較少一點,並沒有如同副標下的一樣驚恐。
Thumbnail
2023/04/10
Nato Thompson書寫的方式是透過闡述不同領域的掌權者,是如何使用文化這項武器,來維持自身的優勢與地位。台灣出版的副標是有一點太浮誇,因為比起論述政治影響,書中主要的論述還是聚焦在商業上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拉攏消費者的目光,書寫政治操作的敘述還是比較少一點,並沒有如同副標下的一樣驚恐。
Thumbnail
2023/03/28
本書講述北歐三國其社會民主制度的塑造過程,雖然丹麥、挪威與瑞典這三個國家其政治制度並不盡相同,不過三者卻經歷相似的歷史,使其三者最終發展出價值觀相似的社會民主制度。作者起初爬梳北歐諸國從19世紀中期至今的發展歷史,細數過往影響社會民主價值觀形成的種種關鍵突破。
Thumbnail
2023/03/28
本書講述北歐三國其社會民主制度的塑造過程,雖然丹麥、挪威與瑞典這三個國家其政治制度並不盡相同,不過三者卻經歷相似的歷史,使其三者最終發展出價值觀相似的社會民主制度。作者起初爬梳北歐諸國從19世紀中期至今的發展歷史,細數過往影響社會民主價值觀形成的種種關鍵突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
Thumbnail
【本文為預錄前準備的文字稿修改而成,與實際訪談略有差異】 毛叔:最近要開始一個新的系列,希望可以談談信仰跟社會的對話,社會學應該可以有滿多的幫助。想先問問,你怎麼沒事跑去讀社會所? 亨利:你知道標準答案會長什麼樣子嗎?因為我對社會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人類有盼望、對上帝有信心,反正講來講去,都可能會自
Thumbnail
"快樂成長" 是幫助孩子具備抗壓性、挫折忍耐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突破困境、學習自我成長,並學會逐漸扛起生活的責任,以應對往後人生的起伏。
Thumbnail
"快樂成長" 是幫助孩子具備抗壓性、挫折忍耐力、問題解決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突破困境、學習自我成長,並學會逐漸扛起生活的責任,以應對往後人生的起伏。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