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最喜歡的 10 本書之一《拼教養》:不需要把童年神聖化,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利益揭露:讀墨的AP連結)

在讀書會裡,我們10女1男一起討論這本書,只有一個人有小孩。然後可能有超過一半宣稱過不生,就這樣一群人嘴砲「教養」三小時,哈哈哈

所以其實大部分的人可能跟我一樣,看這本書時,是在回憶自己是怎麼養成的,還有身邊的有小孩的朋友是怎麼想的。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例如老師就完全符合這三條件)

而且仔細一想,這三個條件不只是拿來養小孩,這本來就是讓人類生活過得舒服的三元素。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也是在導論:「童年」這個概念是人造的、是一個近代才成型的概念:「兒童曾是家庭裡重要的勞動力,但僱用童工逐步被認為是不道德與不合法的制度。童年變得「神聖化」,與世俗世界「隔離」開來,在這段天真、快樂、自由的時光裡,兒童應該專心長大與遊戲」

這呼應了我之前在《貨幣未來》裡看的:「人」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因為其他所有資源都是人類創造的。

把童年神聖化的的同時,是不是也否定小孩創造資源的能力?

看這本書時,我很喜歡藍教授對訪問對象的描寫。老師用客觀但是不冷漠的文筆,描述的不是只有說對方說的內容,還包含表情、語調等等,非常細膩。不是只有對方說了什麼,「沒說的話」有時說得更多。

另外,對這本書有興趣,但沒時間看的人,可以先從一開始的導論看起。這本書是屬於社會學論文結構,在導論裡已經把研究的前因後果,甚至結論都交代了。後面的內容主要是田野調查時到各個家庭裡訪問時的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igi 居居的沙龍
13會員
24內容數
當日本微軟員工只剩最後30天,我想回顧一下我在這裡工作得到的東西。六年可以讓我從小學畢業到變成可以考上大學的人。這六年呢?有那麼大的改變嗎?
Gigi 居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2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第八章小豬商店,事件的發展跟GAMESTOP的鄉民與基金的大戰如出一轍。最有趣的是,作者以為經過管制,那會是「最後一次囤積」。殊不知空頭跟多頭的大戰可以靠著網路社群跟免費交易App借屍還魂。
Thumbnail
2022/02/02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第八章小豬商店,事件的發展跟GAMESTOP的鄉民與基金的大戰如出一轍。最有趣的是,作者以為經過管制,那會是「最後一次囤積」。殊不知空頭跟多頭的大戰可以靠著網路社群跟免費交易App借屍還魂。
Thumbnail
2022/02/02
我們在討論時,發現不只每個人看書前後對孤獨的定義不一樣。看完書後每個人對孤獨定義還是不一樣。這不就是蔣勳說的「語言孤獨」?更解釋了,為什麼有關「孤獨」的散文會暢銷。這兩個字是打開心中壓抑的想法的鑰匙。感到憤怒、感到難過、感到不被理解、感到想要發洩暴力的衝動、感到自由。都可以以孤獨來作結。
Thumbnail
2022/02/02
我們在討論時,發現不只每個人看書前後對孤獨的定義不一樣。看完書後每個人對孤獨定義還是不一樣。這不就是蔣勳說的「語言孤獨」?更解釋了,為什麼有關「孤獨」的散文會暢銷。這兩個字是打開心中壓抑的想法的鑰匙。感到憤怒、感到難過、感到不被理解、感到想要發洩暴力的衝動、感到自由。都可以以孤獨來作結。
Thumbnail
2022/02/02
世人普遍對「創新」抱持著刻板觀念,以為是某個天才的一個奇思妙想,這本書就是在解釋不是這樣。是一連串的系統上的改變造成的。 一起看這本書的朋友,對高中考試題目總是記憶猶新,她提到:社會變遷三層面的器物、文化、跟法規的改變,是哪一者會先出現。這本書就是用貨櫃說明這一題。
Thumbnail
2022/02/02
世人普遍對「創新」抱持著刻板觀念,以為是某個天才的一個奇思妙想,這本書就是在解釋不是這樣。是一連串的系統上的改變造成的。 一起看這本書的朋友,對高中考試題目總是記憶猶新,她提到:社會變遷三層面的器物、文化、跟法規的改變,是哪一者會先出現。這本書就是用貨櫃說明這一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孩子的教養,絕對取決於父母本身;想改變小孩,先從父母自身的觀念改起。近幾年的薩提爾等教養模式,都在強調「安定的父母,才能接納小孩的不安定。」如果希望孩子能終生學習,在未來有競爭力,「如何自我成長」是父母首先該面對的自我挑戰。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
Thumbnail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我看完之後,是覺得對「教養」這件事感覺好像沒有傳言中的那麼恐怖了,因為就像藍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反正不管怎麼做,都會出現「非預期結果」 反而看完會覺得,只要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伴時間,這三個條件有夠,好像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是我們太自私,才會教出這種變態。」 2018年公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全台掀起一波針對教養的討論,該劇不僅批判升學主義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與疏離,也表達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強調孩子的自主性。其劇本大多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例,深刻描寫一群飽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學生產生的負面精神影響,亦呈現現代父母對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Thumbnail
這些方案的選擇,就我自己讀完的感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家長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避開曾讓他不愉快的、並選擇曾讓他快樂或成功的選項。當然,隨著時間、大環境的改變,父母對教養類型的選擇也會改變。簡單來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教養風格也就形形色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