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2021/06/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沒小孩看教養書純粹是一種隔岸觀火的樂趣,家裡有兩個小姪女,不是自己養都特別可愛。有閒時間,就看了這本從經濟學切入,但實際上橫跨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社會政策的育兒分析書籍。你沒想過社會、文化對教養的影響這麼不顯著,你可能也沒有想過經濟這麼具有決定性,這本書,透過數據分析說給你聽。
和拚教養一樣,作者採取的策略就是一開始就下警語,絕不是一本談如何教養的小孩的書,而是一本分析不同教養選擇背後的經濟理由的書。但和拚教養不一樣的地方是,這本書夾雜了質性方法和次級資料庫的方法,非常的厲害。但相對的,他的故事性就沒有拚教養那麼高。
作者認為,決定教養策略的最大決定因素是貧富差距與教育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貧富差距越大、教育投資報酬率越高,那麼教養就會密集化。說得更白話一點,當教養者發現社會的階級流動和教育成就有關,且差距甚大,那麼教養者就更容易選擇替被教養者做決定,也就是為他們選擇「最好的」。
撇除了對於各樣教養策略的批判,作者的分析假設在正常的父母,也就是他們將極力透過他們所能夠選擇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小孩的關愛。而教養類型比較正常的大約有專斷型、自由型和威信型以及融合專斷和威信的密集教養這四種,另一種就是比較可怕的忽略。這四種選擇家長的掌控度、掌控方法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小孩的將來做準備。
相對於鼓勵勤奮的性格養成,鼓勵獨立與想像力似乎是大相逕庭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和貧富不均具有高度相關。也就是當貧富差距越大,那麼家長會更偏向選擇鼓勵小孩養成勤奮的性格,而獨立思考與想像力,真的是比較上流的。畢竟鼓勵這樣的性格養成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而這些並不是中下階層可以輕易負擔的。
另一個密集教育的現象,是有點悲劇的高等教育幼兒園化。家長的密集教育從幼兒園到碩博班,他們參加了小孩所有的生涯決定,用盡方法把小孩們塞進各種名校,為他們選擇所謂「前景看好」的科系,而這人生的藍圖,就好像虎媽為小孩畫好的,非得這麼走不可,而且小孩會感謝教養者為他們付出這麼多。
惡性循環是很難跳開的。家庭背景的貧富落差形成教養選擇落差,最後導致不同家庭背景小孩的機會落差,而這些教育社會學關心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其實應該透過政策來改善。當經濟條件限制了這些家庭的想像和機會,無疑的就是讓出生成了一種樂透遊戲,而較難實現社會公平。
而根據各國的狀況來看,累進稅率和公托是有效的政策良藥,讓財富部分重新分配,密集教育不再是某些階級的專利,早期介入的公托也給每一個出身貧微的小孩機會,或許階級流動就變得不這麼困難。
政治的自由度和宗教也對教養選擇產生影響,相對自由且開放的政治和宗教也反映在教養選擇上,保守的宗教更常體罰,也更不鼓勵小孩選擇、判斷。而這些在經濟的分析中,都顯得理性,畢竟適應社會和群體是相當重要的。
從歷史的縱深看,經濟結構變化影響不同性別小孩的教養選擇。過去對男童和女童的教養選擇隨著他們社會角色的設定有所不同。也就是過去男性必須負擔經濟重擔使得男童的教養和女童的教養顯著的不同。但當社會經濟結構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職場,也連帶使得性別造成的教養差異逐漸降低。
對於紙筆測驗迷信的臺灣,相信這是一個公平的競賽。但經濟學證明了,高風險測驗將使得密集教育成為中上階級爭取測驗中好表現必然的策略,而這樣的策略選擇確是中下階級選擇不了的。這種階級差異造成的不公平,並不是高風險測驗可以彌平的,反倒有明顯的加劇現象。過去像是誰是台大生等等的研究,都再再重現這樣的現象。
而中產階級中空化,在這個逐漸貧富不均的世代,並沒有像凱因斯說的那樣,也擺脫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想像,尺碼競爭現象就是呈現了現在社會的弔詭,也就是重分配的困難,以及貧富差距加大帶來的各種階級再製。尺碼競爭說的故事是,一頭熊追著兩個人,其中一人在拔腿快跑之前蹲下來綁鞋帶,這麼好整以暇的行為引起了他同伴的好奇,問他這麼生死交關怎麼還綁鞋帶,那位綁鞋帶的悠悠的說,他只要跑贏就好。是阿~多麼諷刺,有錢有閒的人,他只要保持階級利益就好,何必跟平凡的中下階層玩沙呢?
此外,這本書用到的諸多次級資料庫都挺有趣的,像美國人時間運用調查,就可以從中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透過經濟學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明確的發現差異,並且試著解釋。但作者也提醒了,切莫把相關當因果。
推薦給也關心教養或機會公平的朋友,經濟學給你一個比較理性的透鏡,讓你觀察這個世界,或許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也更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選。願小孩都能平安健康的長大,不久的將來不論經濟條件如何,都能有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6會員
448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