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寧的圓滿

九日-avatar-img
發佈於白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滿肚子惡性腹水的阿姨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的第一天,九日就跟她的子女說明,這樣的病人,是很難有機會拔管回到正常的生活的,與其想著難以實現的期望,或者更該思考媽媽想要的是什麼?
子女們似懂非懂,瞪大的眼睛問九日:「媽媽還這麼清醒,怎麼會是末期,不能再打化療試試看嗎?」對於一個敗血症風雨飄搖的患者,化療當然不是一個適合的選擇,再三反覆的溝通,一個月過去了,如同過去的經驗,這樣的患者不只很難拔管,也很難離開加護病房,一樣一樣的器官衰竭和問題浮現,家人即便掉著眼淚,還是堅持無論如何救到底,要帶媽媽回家。
子女們希望可以租著呼吸器帶媽媽短暫出去玩;可以租著呼吸器讓媽媽出院幾天再回加護病房;可以讓媽媽找外科把轉移的腫瘤都開掉然後打化療好起來。子女好多好多的希望,看在我們照護這樣病患的經驗裡,都是不太可能且不太實際的,九日也很難不跳入醫護人員的想法裡,覺得要求太不可思議,但轉念一想,又突然覺得,對於不懂醫療的子女,希望能帶媽媽出去玩,能帶媽媽回家,能讓媽媽好起來,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我們是因為知道疾病的病程和了解醫療的限制,才會覺得這些要求以病人的病況很難達成,堅持去做可能會讓病人有更大生命危險,但僅此而已,而溝通就是讓家人們了解這些不可能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什麼。
其中最艱難的點是,病人心願是回家,但子女的心願是媽媽可以活久一點,如果可以把醫院全部包回去,九日相信他的小孩是願意全自費把醫療都帶回家的,但加護病房的配置畢竟不是一般的照護,阿姨的病況複雜,很多問題不是回家可以處理的,九日把之前癌末患者從加護病房回家的經驗分享給阿姨的家人,通常這些患者回家都是走安寧居家的路線,大部分要有無法維持很長生命的心理準備。
最後幾個天,奮戰近兩個月的阿姨,終於進入了嚴重的休克和意識彌留,在意識還算清醒的日子,九日提醒家人,如果想要真的回家,意識清醒地回家,動作要快了。家人早就做了很多準備,用心如他們,所有的設備,二十四小時的護理師,全部都早就聯繫過,也顯示雖然他們的願望在現行的醫療下很難完全達成,但他們還是選擇她的的方法努力著。然而,清楚媽媽回家就會離開這件事,還是讓他們猶豫了。
「醫師,我們可不可以回家,但不要安寧。」
終究還是接受不了安寧的想法。
「我們想要回去還是盡可能讓媽媽活久一點。」
其實嚴重休克的患者,病危自動出院時間是不可能太長的,沒有安寧接手,回家居家的聯繫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安寧的個管師其實提供了家人很多回家臨終照顧的資訊和資源,但家人終究是跨不過放手這個檻。九日了解這是難解的結,想起陳志金醫師的名言「救不了病人時,要先救家屬。」
聯繫了居家安寧的經驗豐富的學弟和安寧病房的主任,詢問我們還可以提供這些病患哪些資源,即便知道這樣的患者可能在回家路上就會離去,還是準備了一些維持的藥物讓家人帶回,既然到最後一刻都不想放手,讓至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團隊也是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放棄他們吧!
隔天,女兒打電話來問一些後續的事宜,阿姨在清晨離開了,回家睡了一夜,沒有安寧,但有圓滿。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217內容數
因為重拾幽默感而倍感欣慰的愛吃鬼。 希望文字除了散播歡樂散播愛之外,還可以散播健康與故事。 努力朝醫師斜槓小說家持續邁進! 出版作品: 菜醫師,借過一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31287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日的文字廚房 的其他內容
或許,陪病會增加感染的人數;但陪伴,可以減少染疫後的不良預後和遺憾。
疫情初期,因為種種個隔離政策和對未知的害怕,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記得那時候,無論透過甚麼宣導和鼓勵,根深蒂固的害怕根植在隔離政策背後,就是疏離。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或許,陪病會增加感染的人數;但陪伴,可以減少染疫後的不良預後和遺憾。
疫情初期,因為種種個隔離政策和對未知的害怕,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記得那時候,無論透過甚麼宣導和鼓勵,根深蒂固的害怕根植在隔離政策背後,就是疏離。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原本預計昨天幫丈母娘辦理出院,可是醫生要我們再等等,因為抗生素療程未完,而且擔心回家後我們無法自行照顧,希望我們考慮轉入安寧病房,一有事情可以馬上就近處理。但丈人一直認為那是”死人(房)間”,很忌諱也害怕,因此執意在家安寧,最後的協議是等抗生素療程走完,星期四再辦出院。結果醫院請在家安寧的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媽媽的朋友下午打了通電話給我,說她們一起幫媽媽寫了法會牌位, 因為在北部,所以用很家常的口氣跟我說,有空的話記得去拜拜。 掛完電話我坐在手機前爆哭。 因為能感受到媽媽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她,記得她的習慣、愛好, 所以用同樣的方式延續下去,用她們能做到的關愛試著照顧我們。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原本預計昨天幫丈母娘辦理出院,可是醫生要我們再等等,因為抗生素療程未完,而且擔心回家後我們無法自行照顧,希望我們考慮轉入安寧病房,一有事情可以馬上就近處理。但丈人一直認為那是”死人(房)間”,很忌諱也害怕,因此執意在家安寧,最後的協議是等抗生素療程走完,星期四再辦出院。結果醫院請在家安寧的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媽媽的朋友下午打了通電話給我,說她們一起幫媽媽寫了法會牌位, 因為在北部,所以用很家常的口氣跟我說,有空的話記得去拜拜。 掛完電話我坐在手機前爆哭。 因為能感受到媽媽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她,記得她的習慣、愛好, 所以用同樣的方式延續下去,用她們能做到的關愛試著照顧我們。
最近媽媽進入所謂的安寧善終 對於我這個半輩子都在照顧重症病患的我來說 衝擊之大的⋯⋯ 原來我們可以選擇那麼平靜的方式啊🤗🤗 看著媽媽ㄧ點點的完美退場 卻不時的為我跟姐姐展現笑容 覺得我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恩姐姐與我的臨終理念是ㄧ致的 我們也開始了許久未有的聊天 我覺得
姊姊的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我還是非常抗拒帶小孩回娘家。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回憶在母親生病時的心情及手足之間的親情和支持。這種親情的溫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顯得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