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疏離與緊密

九日-avatar-img
發佈於白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疫情初期,因為種種個隔離政策和對未知的害怕,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記得那時候,無論透過甚麼宣導和鼓勵,根深蒂固的害怕根植在隔離政策背後,就是疏離。
當政策開始解套,疫情也進入高峰,隔不勝隔,到乾脆不隔,除非無法工作的倒下,否則就是做好防護繼續上場。反而,因為人力的吃緊和不互相幫忙就無法前進的動力,讓我在這幾個禮拜,看到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聯繫。
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從小孩居隔臨時隔離,需要同事馬上接走手上的工作。到小孩長時間停課,需要家人幫忙接手平常日照顧和線上課程。再到回到第一線面對雖然不是專責病房,但是不時有病人在住院期間才確診,上一周自己手上就兩個新診斷,一個還是插完管確診報告才出來,永遠不知道誰是下一個確診者,另外還有好幾個患者是CT值剛超過30的確診者,符合轉下來的條件,這些也不保證沒有傳染力。高雄盛行率已超過7%,這樣的生活想必還會持續很久,回家覺得擔心,不回家又覺得難道我要一直不回家,難道就這樣把孩子丟給外縣市的長輩一直照顧好幾個月?外子也一樣在照顧確診的患者,他一樣處在風險之下,但長輩也需要休息,小孩也需要父母,畢竟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同樣在第一線工作,也看到許多同事,長輩無法幫忙,不得已選擇把孩子繼續送到學校或是安親班送托。我看到的每個人心情都是很複雜的。身為第一線人員,誰不知道孩子染疫的風險是甚麼,染疫的結果可能會怎麼樣?但另外要考慮的是,現在所有醫療工作都吃緊,大家能不要請假,就盡量不要請假,孩子沒有確診,只是因為停課的因素,而且還不知道要停多久,要請假的話,搞不好好幾個月,那乾脆辭職算了。這種時候可以提供幫忙的人,無論是長輩,還是願意收托的安親班,甚至是政府要求不得拒收托的學校,對我們而言都是救命之水,尤其以家庭而言,這樣的幫忙,常常會產生更緊密的情感。畢竟這並非理所當然的事,家庭的凝聚,有時候就在這種關鍵的時刻。
比較寬心的是,政策的鬆綁,讓確診患者陪病和臨終照護有了喘息的空間,相信對確診患者的和家人的心靈狀態,也是比較好的。今年美國胸腔科學年會提及確診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同樣嚴重的程度地重症患者,一樣在加護病房裡,確診患者家人的憂鬱和創傷症候群都比沒有確診的重症患者家人高。或許,隨著政策的調整和人心慢慢理解和接受這個疾病,這種狀況會逐漸改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217內容數
因為重拾幽默感而倍感欣慰的愛吃鬼。 希望文字除了散播歡樂散播愛之外,還可以散播健康與故事。 努力朝醫師斜槓小說家持續邁進! 出版作品: 菜醫師,借過一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31287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日的文字廚房 的其他內容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家人都應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有時候你的這種在意可能被認為<不夠熱情>,旁人有時候直接說:沒關係啦,小事小事。我一直不清楚這是居住地緣故還是我自己內向,但是對於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有種說不清的不舒服。 居住鄉村的第一年,中學時期的同學聯繫上了,第一次便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