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開始前,邀請你一起先想想這個問題,你會選擇以下哪一個選項。
下面有兩個敘述,你會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
- 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才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做到最好
- 腰纏萬貫、頭銜閃亮、聞名遐邇
選好了嗎?另外問一下,你認為別人傾向選擇哪一個?
圖源: https://zh.lovepik.com/image-400062501/successful-road-background-map.html">LovePik.com
好了,公布答案!
若你選擇A,但卻認為大多數人會選擇B,你可能就中了集體錯覺。
這是2019年做的一項研究,在5200多人的美國人中,看看大家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結果發現97%的人選了A,同時卻有92%的人認為別人選了B。
我們一直很在意自己在社會中被如何評價,是不是表現的符合集體的價值認知,但這個價值認知卻是「虛假」的,怎麼會這樣?我們又該怎麼破除集體錯覺?
這本書會給我們很好的解釋跟解答,若想知道細節,那麼就一起閱讀下去吧,閱起!Read it !
01 作者介紹與書籍摘要
02 本書重點與討論
03 問題反思
01 作者介紹與書籍摘要
作者 Todd Rose
美國知名發展學家、哈佛大學心智、大腦與教育碩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博士。
書籍摘要
書籍內容主要分割成三部分,先是探討了集體錯覺的實際例子,提出問題給讀者審視自己的思考,而後詳述關於集體錯覺是如何產生的,集體錯覺無所不在,而成因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是群體動物,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因此像變色龍一般,為了擬色而改變自己的認知或行為。
這並非都是壞事,但在某些時候,這種錯覺會影響甚大,例如:決定你的人生職涯、為了什麼價值觀而追尋成就。
因此,作者鼓勵每一位讀著更仔細的去思考自己面對的每一件事,是否存在「集體錯覺」,而最後一部份即是作者提供我們一些想法去重拾自己內外一致的力量。
02 書籍內容分享與討論
社會與外界
我們有多在乎別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孤立」、「排斥」的感覺,從年幼時,隨著心智的發展與學習,會漸漸地在意外界給自己的評價,為了不要受人討厭或是反感,隨著時間也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與社會的其他成員良好的共處,此反饋是必要,也是學習的一環。
然而這個特性,也會讓我們產生下意識迎合他人的想法,改變自己的行為與認知,來符合多數的認知或價值觀,這種認同感也讓我們感到舒服、舒適。
你一定也曾有過,其實自己對某件事不感興趣,或甚至感到討厭,但在其他人都推崇的情況下,你也順應著外界,一再做出該行為;你認為某個東西不好吃,但是身邊的人卻都說吃起來非常美味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疑惑,然後重新思考你的判斷,得出也許也不到這麼難吃的結論;或是隱藏自己的看法,同樣說出好吃?
我就曾經發生過,與久違相聚的朋友們一起吃飯,選了一家評價還不錯的餐廳,大家點了餐以後就開心的聊天,餐點實際送上時,好像跟想像中的不太一樣。
也許只是賣相不佳,但餐點可能很好吃吧?
不吃還好,一吃嚇一跳,吃起來好像沒有評價的那麼好吃,完全不符合那價位,此時的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其他朋友的反應,內心想著:「Really? 沒人覺得這家餐廳有點過譽了嗎?」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因為大家看起來好像沒太大的反應,在談笑過後,餐點的事情也就遺忘了,各自快樂的回家。
後來再約一次,有人提議再到上次那家餐廳,我心想,天啊!我真的覺得那家餐廳不是很優,我不要再去一次了!!
「還是我們這次換一家?其實我覺得上次我們去的餐廳好像沒有評價那麼好......」我說出口了,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我是認真不想再去體驗一次高價位低美味的餐廳。
「其實我也是耶,我覺得上次的餐廳有點慘」、「我也覺得」、「我也覺得不好吃啊,只是看你們好像挺喜歡,才再約一次的。」
原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只是因為身邊的朋友都留下負面的評價,自己就將想法淡化或是隱藏了。
在評論菜色美味程度,當然對我們不會影響太大,但若是一些其他重要的議題,正如前面提到的,你如何決定你的人生價值?你如何投票選擇國家負責人?你如何決定和某個人度過一輩子?諸如此類的,你是真的自己決定的,還是從眾的選擇?
眼見不為真
在一場實驗中,要求受試者比較線段的長短,哪一條線的長度等於左邊的?
A、B還是C?
此實驗是套好的,除了受試者外全都是臥底,連續好幾個臥底都說了錯誤的答案,並呈現胸有成竹的樣子,前面多數人的答案一致,且與你的看法完全不同,此時輪到你回答了,你還會堅持你的說法嗎?
有一部人跟隨了錯誤的答案,還是有一部分人堅守自己的答案。
但神奇的是,回答出錯誤答案的某些受試者宣稱自己真的看到那兩條線是等長的!
研究發現,我們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可能是元兇,經過儀器檢測,受試者的腦中視覺系統真的產生了變化,使他們看見了扭曲的事實,作者稱之為「受控幻覺」。
從生理上,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本能,它寧願騙我們自己,也不想與其他人不同,我們確實極度討厭被孤立的滋味。
群眾的智慧
假如拿一根樹枝,要一千個人估計他的長度,在每個人都獨立的做出自己判斷後,然後將全體的答案得出平均,大概就不會離真實答案太遠。
這就是群眾的智慧,但前提是我們做出的選擇不能遭到其他人的意見影響,必須自行做出判斷。可惜,現今社會中,資訊太方便了。
在選舉前,我們可能會受到民調的影響,趨向投給最有可能當選的人,而不是自己心中最佳的候選人,又或是我們並沒有深思熟慮過自己的看法,純粹是跟著大眾去選擇,「雖然我不這樣想,但大家都這麼想,那應該就是對的吧?」
其實有可能,大家都互相這麼想,而全部都去迎合一個不存在的錯覺,原因正是因為我們被影響了,被整個社會影響了。
集體的意見真的是對的嗎?在每個人的意見可能大幅被其他人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獨立的判斷,群眾的智慧就無法作用。
破除集體錯覺
好險作者還有提供給我們一些實用的建議,去破除我們產生的集體錯覺,第一個方式就是「多問為什麼」。
盡量的多問,問自己,也問別人。我們是真的這樣想的,還是我們被影響因此這樣想的?
確認自己內心的想法後,第二步就是接續打破錯覺,有機會嘗試當個開頭者。
當你感覺事情已經感覺不對勁,但也沒有人提出來,主動的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想法,也可以確認自己是否只是單純和他人的看法不同(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很正常),若你的好友或是同事們,其實內心中也不認同,只是因為其他人看起來好像認同,而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在第一個人提出後,就有機會揭開集體錯覺。
雖然聽起來不怎麼偉大,但至少你們不用浪費一些寶貴時間去從事你們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或是將有瑕疵、漏洞的企劃案繼續執行下去,任何由小到大的問題,都可以盡量嘗試。
一致的「誠」
作者提到的另一個觀點,人必須要「誠」。
「誠」又是甚麼?誠是真誠,內外都一致。孔子也曾提過:
誠就是真誠的對待自己,不自我欺騙,將價值與行為合而唯一。
雖然聽起來很容易,但其實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舉一個最貼近我們、也最現實的例子,現今運行的體制,讓我們匆忙又負擔龐大壓力,毫無喘息的空間,資本結構的社會讓少數人握有實權與龐大資產,卻大力以教育與媒體宣傳,使我們順其自然的形成讀書、考好學校、去好企業、年薪百萬千萬、買房買車,最後身體不堪負荷,退休後再「享受生活」,回到文章開頭,你認為哪一種「成功」是你定義的真正的成功?回過頭來,我們又都在做什麼?是將價值與行為合一,來靠近自己定義的成功,還是我們依然跟隨大眾主流......?
持續反思,確認自己的思考,誠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03 問題反思
讀這本書就讓我想起,社會學三大家之一韋伯曾提過兩種理性思考方式影響行為,又分別為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而一般人通常會在兩者之間思考遊蕩。
價值理性是指自身對某價值的認定,行為符合此價值;工具理性是指利用手段而達到自己要的結果,行為注重高效率且達到要的結果。
用這個思考方式,也可以用來思考內心與外在行為一致性的問題,我們想要做到價值理性的前提是,我們有一個自我的價值觀,用來判斷行為是否符合該價值的認定。
但......若是此價值是由集體錯覺構成的,意旨這是一個集體互相建構出來的價值觀,而並非那麼我們真正認為地,此行為真的符合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理性」嗎?
以人生選擇來說,我們賭上新肝新血去賣命,是我們真的期望賺到滿滿的鈔票,還是我們其實想要的是享受賺完錢後的退休生活、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有價值的事,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價值理性?這都有待我們反覆思考。
對我而言,這個問題其實也不簡單,若要做到作者說的「誠」,必須有很大的勇氣去克服外在的影響、體制、價值。對能做到不受他人的影響,並堅守自己的路,持續鍛鍊自己的心智與勇氣這件事,我也仍在學習的路上。也歡迎你與我分享!
隨手閱起,讓思維躍起。 閱起,我們下次見。
追蹤IG帳號、閱起方格子Blog,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期待與你/妳的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