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選劇|不只是造后者的《人選之人-造浪者》──政治與人生都是「愛上渣男,很難放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只是因為《人選之人-造浪者》劇裡出現了「品味新聞」所以可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提並論,而是《人選之人》與《與惡》確實有著非常強烈的精神共通性。
*  *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非常擅長拍攝職人劇(尤其敏感度越高的職業他越能穩妥接住),也是抓取台灣社會議題最靈魂拷問到位、卻不嗜血的一位溫柔導演。他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把台灣媒體人與廢死議題綁定後仍能安全下莊、引導觀眾看見「和解劇比復仇劇難拍百倍」的戲劇本質。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影響並建立了林君陽的作者論和價值觀,所以在世界影劇壇近年拍出一齣比一齣更重口味戲碼的瘋狂裡,林君陽反而堅定地,更往他波瀾不驚的精神時光屋走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在《人選之人》裡,原本是出現在卜學亮所飾演的高副秘口中,他為了換掉設計團隊以安插自己的人,逮到一則「沒有點閱、讚數亦少的過期新聞」借題發揮。即使文宣部認為小題大作,高副仍以該話作為「親切提醒」,要黃健瑋飾演的公正黨文宣部主任陳家競勿等閒視之,因為每個星星之火,都可能會變成日後選戰的勝敗關鍵。下一幕則是整個幕僚團隊在討論各種「星星之火」該如何作為彈藥、鋪排選戰戰序。
台灣人表面上看來不愛正面談論政治,但特愛把政論當娛樂節目看。該類節目常破碎化議題討論,且將邏輯與查證工作往後擺,往往都是讓民眾激情夯(giâ)起來了、但議題本身卻已失焦與無疾而終。《人選之人》純化了這些「糟糕體驗」,抓出了台灣人熟悉的生活日常節奏,工商社會時間寶貴、卻又沒有人是局外人,政治新聞見縫填滿我們茶餘飯後容易被激化的社畜情緒,而劇裡每個角色的處境都像我們生命某些時期的困境,似曾相識到讓人起雞皮疙瘩、掉了一地的星星之火。
哪一題會是你的星星之火?每個人過不去的點都不同。第一集以新住民二代、動保風波與設計案新聞話題開啟《人選之人》幕僚一天的忙碌生活,女主角翁文方(謝盈萱飾)忙著處理各種讓她心累、觀眾也不一定想關心的公關危機,你看《人選之人》時甚至可能會帶著找碴心態,去檢視劇中的台詞是不是講人話?表演會不會不自然?辦公室同事互動風氣會不會太假?劇情節奏是否拖沓?⋯⋯卻發現一切順暢到讓人捨不得按暫停。

「黨主席不會因為被狗咬了一口就安樂死那隻狗」

新聞是聳動的,事件本身卻可能是芝麻綠豆的。「狗狗咬了一口黨主席」,話傳出來聽著可怕,見證實際案發現場的影片之後卻看來荒謬,狗兒還差一點因此要被安樂死。不論事件大小,在將爆未爆之時,文宣部都得憑著靈活的團隊機動性,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但是!雖然代入容易、劇情流暢,甚至有些情節有點感動,但我依然操碎了心地擔憂著:「不行啊!隔壁棚的《造后者》第一集就死人了!《人選之人》第一集怎麼就讓總統候選人和新住民以及狗狗溫馨大和解了?」在韓劇席捲全球的浪潮下,越來越多人以為重口味的劇情才是普世觀眾愛看的東西,這樣的創作陷阱也不斷挑戰編劇們的壓力,但在台灣,為期十個月的選戰故事不能這麼打。所有太過瘋狂的鋪陳都將偏離台灣選舉的寫實風景,而《人選之人》最好看的地方就是在於寫實感。
《人選之人》拍的不是那種舞台劇般表現式的濃烈情緒張力,亦非真實選戰帶給民眾的荒謬戲劇性(註1),而是生活即政治的細膩戲感(註2)。大概也只有林君陽導演能夠這麼冷靜而循序漸進地端出前菜,做出公正黨文宣部內部運作的整體佈局、拉出很容易講得混亂的人物關係,順便人事結構和部門層級也都一併爬梳處理。想必真正的選戰團隊內幕一定是更混亂更像被雷打到的戰爭現場,但林君陽就是能在調度呈現出熱鬧職場景況之餘,依然在豐富的場面中一一條理分明地做出基礎要角介紹,這就是一齣戲劇開場時,最重要的小事。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第二集進入環保議題也大膽碰觸性騷擾、廢死議題討論,將第二女主角王淨在《人選之人》中所飾演的神秘角色亞靜更加聚焦。先是透過「龜頭好可愛」看似不經意的玩笑話與搭肩做為開場,再進一步做出更踰矩的攬腰動作。每個性騷擾事件幾乎都會有「男人聲稱為無心之過」的辯解起手式,每次性騷與性平事件調解也往往在沒有證據的「算了」結語中落幕。但這次,《人選之人》決定不跟這一題算了。
能力卓越的翁文方與張亞靜在自己熱愛的政治之路上,都曾吃過性別甚至性向弱勢的虧,兩人決定攜手從對付黨部內性騷慣犯開始。但即使只是這麼一個非常小的性騷案,要伸張正義起來,竟也是困難重重、甚至受害者還被當做戰犯。這便是女性在社會的真實處境。
誰小時候沒有遇上過幾個混蛋?」混蛋留下的傷,還須靠有相似創傷的人相濡以沫。混蛋也常說「這一題都拍爛了怎麼還在講這個?」但事實是,只要社會還沒追上性平意識的一天,戲劇就永遠都是伸張此議題的重要且必要工具。《人選之人》翁文方與張亞靜是彼此事業與生活難關上的共同戰友,兩人交織起的弱弱相助與強強聯手的精彩女性生命故事線,其戰鬥力之高強令人看來暢快、精神療癒感十足之外,也是難能可貴、韓國拍十部閨蜜劇都無法到達的真實與細膩。

「這就是民主社會,一切都是可以的」

然而畢竟翁文方與張亞靜都是「菁英」。菁英在資本世界裡或可無往不利,但若戰場是在民主社會裡,菁英就必須謙卑、謙卑再謙卑,因為「沒選上就什麼也不是」。管你反不反核、廢不廢死、性不性平,你都沒有資源與權力去改變世界。
《人選之人》翁文方父親翁仁雄作為一在地政客,選民關係良好,但女兒翁文方年輕氣盛,明明施政績效良好,連任卻敗選。在野黨總統候選人林月真曾告訴翁文方:
「我施政滿意度全國最高,後來選連任還是輸。因為大部分選民都不理性。這不是貶低,是現實。憑什麼你做得好,人家就要選你?選民沒有義務一定要投票給你,你做得再好也一樣,這就是民主社會。有人只選政黨,有人只選長相好看的,這一切都是可以的,我們就是要接受。
翁文方當時還無法聽進去,她仍不想為了選贏去屈服討好某些人,執著想要得到一個「可以贏,又不用屈服討好的方法」,卻被總統候選人笑回:「你就是不夠想贏。」後來翁文方與堂弟閒聊時仍繼續抱怨:「我們是真的很缺那一票是不是?」,堂弟卻直白表示:「我們是真的很缺那一票!
《人選之人》也是一部打醒菁英與知識份子高傲思維的通俗劇:再棒的菁英都要透過人民選你才能執政、才能拿到資源,無法仗著自己能力或懂的比較多就不收斂起傲氣、或看不起任何一票,這就是政治。戲劇何嘗不是如此?作為第八藝術,影劇作品如今可以無遠弗屆地觸及到更多受眾,但受眾也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看你的作品、愛不愛你的作品,一切都是可以的。雖然遙望對面的《造后者》大灑狗血、激情四射,但轉頭看《人選之人》是如此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對於人生、對於社會、對於理想追逐過但也墜落過的人們,享受《人選之人》追劇的滿足感是無法化約為一句競選口號那麼簡單的。世界觀眾的胃口怎樣我們或許不知道,但台灣人看《人選之人》絕對能夠得到共感。

「憤怒才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人選之人》有時會出現「老天爺幫忙助攻」的戲份。包括總統弊案的爆發、以及文宣部找上百萬網紅拍片差點被拒的戲劇轉折處。台灣世道就是「藝人不適合碰政治、不要表明立場最好」的社會共識,所以當網紅經紀人講出:「我們也是很關心政治啦,可是我們畢竟是娛樂產業」時,你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偏偏他們找到了一個媽媽是印尼人的網紅,身為新住民小孩卻被歧視的網紅,遂霸氣以「那我們以後就做那 600 多萬的選民生意就好」為由接案。
因為網紅感到憤怒。
陰錯陽差也發生在募資小物販售期間,爆出被換掉的設計師抄襲(以及被認為是敵營間諜)風波而助攻衝出 1717 萬業績。不是意識形態站在同一邊的人就不會傷害到自己人,愛上渣男、很難放手;「為不公不義而感到憤怒」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也是讓政治人物勿忘初衷的重要契機,但是否一定要搞得像是復仇劇?未必。《人選之人》所選擇的是「失敗了就失敗了,再站起來就好」,或者讓我們看到當體制不夠健全、不公平事件無法照規定辦理時,至少「折衷方案」不該永遠是被當免洗筷似的小黨員或者女性工作者要先被犧牲。
多數韓國復仇劇總讓整部作品時時刻刻洋溢著異常憤怒的空氣,也總會設定主角已經站在戰鬥位置的制高點,不但實力高強且被害妄想症滿檔(才可以預設與防範掉所有可能被創空(tshòng-khang)​的機會),但真實世界要複雜且不可預期許多,要出現像是韓劇《黑暗榮耀》反派殺人以及《造后者》裡政客候選人性侵女性還殺人的致命敗選弱點幾乎是做夢。
作為一部選戰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最多的篇幅卻是給出每個幕僚在面對家庭/親情/愛情/友情以及人生困境時的解決方案探討;而每次聚焦在政治上時,所要討論的終究都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打選戰最重要的致勝關鍵,永遠都是新一代青年們的靈魂,因為他們擁有還能分得清楚是非黑白的澄澈良心。
《人選之人》裡面也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品味新聞」,劇裡更形容政治熱衷的人像是「愛上渣男,很難放手」── 筆者不禁想起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戒嚴年代的小明告訴小四:「我就像這世界,不會為你改變」而過了一甲子的歲月之後,台灣已經成了可以靠著一人一票、改變世界的自由民主社會。管你面對的是政治還是渣男,作為一個可以用選票來代替月亮實現正義的台灣人,真的是太好了。
劇照提供:Netflix

(註1)戲劇性 dramatic :直觀上有明顯高潮迭起、普世皆能一眼看得明白的戲劇鋪陳。
(註2)戲感 the sense of dramatics:無須有大起大落情節,能在相對較為平實的鋪陳中,在創作者(導演、演員)與受眾(觀眾)之間產生形而上共鳴的感性交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憤怒作為一種激發行動的原始情緒,經常是關於不滿的本能反應,例如飢餓、貧窮或是受到侵犯。也因此,憤怒的本質在於拒絕、控制,甚至是顛覆,個體試圖藉由外放的攻擊性能量,進一步擺正傾斜的生命。由此可知,憤怒的核心訴求,不只是情緒宣洩,更還有追求改變。
台劇唯有更好才有未來,在台劇文藝復興的這十年內黃金關鍵期,有著《模仿犯》這樣不論是在硬技術與軟實力面都表現亮眼的 2023 台灣影集代表作存在,作為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地板」之後,說這部台劇上到台劇「二樓」是非常夠格且令人興奮的。
Netflix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四名自稱「救世主」的邪教領袖,透過洗腦宣傳來蠱惑人心,從而達成其誘姦、斂財及殺人的醜惡願望。《以神之名》一經播出後,便在台灣社會引起重大風波,在網路論壇上有人爆料攝理教在台灣的活躍度高,教會目前仍持續阻止信徒觀看「抹黑」教主的紀錄片。
在《黑暗榮耀》的第一季,當復仇的聚光燈照在文同珢蒼白無血色的臉,我們的心卻蒙上了一層深邃的暗影,暗影裡埋伏著世界上所有的惡意,以及無法與之抵抗的脆弱與委屈。早在最開始我們就知道文同珢的復仇之路會走向什麼結局,那就是惡有惡報,但,《黑暗榮耀》絕對不是一部復仇爽劇而已。
從 2013 年開始播出的《進擊的巨人》動畫,即將在十週年之際迎來句點。從爆紅至今,即使經歷十年之長,本作仍憑藉著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故事廣受關注與喜愛,透過原作者諫山創精細、縝密的伏筆和細節處理,讓整體十分完整,如同一張細密的圓網,在劇情的編排上承先啟後,同時又扣回初始核心。
最初得知本劇以「獲得重過一次人生的機會」為主題時,有些擔憂會往「過於執著改變曾經發生的事實,因而錯過人生裡重要的事物」的方向推進,但笨蛋節奏成功證明即使如此傳統的題材,他依然能憑藉特有的喜感、自然到近乎瑣碎的敘事風格,打破日劇總是說教的既定印象,最後一集更大膽運用反高潮的手法,讓一切回歸日常的平淡。
若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憤怒作為一種激發行動的原始情緒,經常是關於不滿的本能反應,例如飢餓、貧窮或是受到侵犯。也因此,憤怒的本質在於拒絕、控制,甚至是顛覆,個體試圖藉由外放的攻擊性能量,進一步擺正傾斜的生命。由此可知,憤怒的核心訴求,不只是情緒宣洩,更還有追求改變。
台劇唯有更好才有未來,在台劇文藝復興的這十年內黃金關鍵期,有著《模仿犯》這樣不論是在硬技術與軟實力面都表現亮眼的 2023 台灣影集代表作存在,作為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地板」之後,說這部台劇上到台劇「二樓」是非常夠格且令人興奮的。
Netflix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四名自稱「救世主」的邪教領袖,透過洗腦宣傳來蠱惑人心,從而達成其誘姦、斂財及殺人的醜惡願望。《以神之名》一經播出後,便在台灣社會引起重大風波,在網路論壇上有人爆料攝理教在台灣的活躍度高,教會目前仍持續阻止信徒觀看「抹黑」教主的紀錄片。
在《黑暗榮耀》的第一季,當復仇的聚光燈照在文同珢蒼白無血色的臉,我們的心卻蒙上了一層深邃的暗影,暗影裡埋伏著世界上所有的惡意,以及無法與之抵抗的脆弱與委屈。早在最開始我們就知道文同珢的復仇之路會走向什麼結局,那就是惡有惡報,但,《黑暗榮耀》絕對不是一部復仇爽劇而已。
從 2013 年開始播出的《進擊的巨人》動畫,即將在十週年之際迎來句點。從爆紅至今,即使經歷十年之長,本作仍憑藉著峰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故事廣受關注與喜愛,透過原作者諫山創精細、縝密的伏筆和細節處理,讓整體十分完整,如同一張細密的圓網,在劇情的編排上承先啟後,同時又扣回初始核心。
最初得知本劇以「獲得重過一次人生的機會」為主題時,有些擔憂會往「過於執著改變曾經發生的事實,因而錯過人生裡重要的事物」的方向推進,但笨蛋節奏成功證明即使如此傳統的題材,他依然能憑藉特有的喜感、自然到近乎瑣碎的敘事風格,打破日劇總是說教的既定印象,最後一集更大膽運用反高潮的手法,讓一切回歸日常的平淡。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因應方格主題!我推的台灣戲劇跟台灣電影 🎬 連假時一起追劇追起來~
《黑祭司2:闇黑修女》雖然沿用了《黑祭司》的IP和部分元素,但整體完成度較低,劇情深度和角色塑造不足。就像是iPhone SE,功能齊全卻缺乏高端機型的深度。比起院線,在串流平臺播放可能更加適合。
Netflix 2024年第四季財報亮眼,訂閱用戶和獲利皆大幅提升,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用戶數增加、定價策略優化和廣告營收快速成長。
把想推薦的作品全部擺在一起──替每一部都選個印象色,用色票和顏色名的方式跟大家回顧一遍!
avatar-avatar
格編⭐桑桑
發佈於桑一下
因應方格主題!我推的台灣戲劇跟台灣電影 🎬 連假時一起追劇追起來~
《黑祭司2:闇黑修女》雖然沿用了《黑祭司》的IP和部分元素,但整體完成度較低,劇情深度和角色塑造不足。就像是iPhone SE,功能齊全卻缺乏高端機型的深度。比起院線,在串流平臺播放可能更加適合。
Netflix 2024年第四季財報亮眼,訂閱用戶和獲利皆大幅提升,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用戶數增加、定價策略優化和廣告營收快速成長。
把想推薦的作品全部擺在一起──替每一部都選個印象色,用色票和顏色名的方式跟大家回顧一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部劇。 《人選之人—造浪者》(英語:Wave Makers)是一部由大慕影藝製作、Netflix獨播的臺灣原創影集,由林君陽擔任導演,是台灣第一部講述政黨幕僚的職人劇。主要演員有謝盈萱、黃健瑋、王淨、戴立忍、陳姸霏等。全劇於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全球上線。
Thumbnail
  本劇描寫總統大選倒數十個月到投票當選日,背後政治幕僚的工作,並以「文宣部」之日常為要角,一方面,從中窺見文宣部的工作內容、基層黨工與黨的關係、黨的組織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很寫實的反應台灣選舉制度的問題,即選的是受歡迎的人,而非有能力的人。只要「人設」政治正確(支持環保、廢死、多元成家等)
Thumbnail
《人選之人》被《經濟學人》評選為2023最佳電視劇之一,代表此部劇探討的現象是被肯定的。劇情主軸是選舉造勢,圍繞在競選總部的黨工故事上,憑藉著對政治領域的熱情,他們無私付出自己的生活及貢獻時間,只為了讓支持的政治人物贏得選舉,也是一股讓台灣更好的意念支撐著。
Thumbnail
王:我知道民進黨很會選舉,但沒想到這麼行啊! 主持人:這怎麼說? 王:那天我看到民進黨選前造勢推了個殘疾人上去,你知道在內地,這就叫賣慘吸眼球,天啊!這種老套路,我早就不會再上當了。 主持人:那你還說民進黨行? 王:我就想難道是台灣人特別天真?政治傻白甜?這麼好騙? 主持人:這就言重啦!
站在命理的角度,這次台灣選舉後我選幾篇落敗文章,用人性的角度為出發點,為何脆弱執政黨還是能夠贏得政局,取得558萬的選票。我先從無黨籍于美人的落選宣言為起,後續再談論民眾黨柯文哲被檢討的主因,最後再由月初跟我聊退休的理髮師,以實際的案例探討人性。
站在命理的角度,這次台灣選舉後我選幾篇落敗文章,用人性的角度為出發點,為何脆弱執政黨還是能夠贏得政局,取得558萬的選票。我先從無黨籍于美人的落選宣言為起,後續再談論民眾黨柯文哲被檢討的主因,最後再由月初跟我聊退休的理髮師,以實際的案例探討人性。
台灣選舉結束後,大家的心情開始沉澱,該過回原本的生活,不會因為誰當選台灣總統而大幅改變,然而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就是成敗論英雄,誰是戰犯就得追殺到死,人從來都不會檢討自己,就如算命一樣,永遠都認為自命不凡,又或是自己的命盤可以決定他人(家人)的生死,這是我還沒搞懂的道理。
Thumbnail
熱鬧的大選結束了,有人哭、有人笑、也有人不知該哭還該笑,雖然很不想談政治,但有些話實在不吐不快。 國民黨輸了嗎?我認為是,雖然立委大有斬獲,但面對施政被罵到臭頭的民進黨,還是搶不回總統大位,怎麼看都不算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部劇。 《人選之人—造浪者》(英語:Wave Makers)是一部由大慕影藝製作、Netflix獨播的臺灣原創影集,由林君陽擔任導演,是台灣第一部講述政黨幕僚的職人劇。主要演員有謝盈萱、黃健瑋、王淨、戴立忍、陳姸霏等。全劇於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全球上線。
Thumbnail
  本劇描寫總統大選倒數十個月到投票當選日,背後政治幕僚的工作,並以「文宣部」之日常為要角,一方面,從中窺見文宣部的工作內容、基層黨工與黨的關係、黨的組織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很寫實的反應台灣選舉制度的問題,即選的是受歡迎的人,而非有能力的人。只要「人設」政治正確(支持環保、廢死、多元成家等)
Thumbnail
《人選之人》被《經濟學人》評選為2023最佳電視劇之一,代表此部劇探討的現象是被肯定的。劇情主軸是選舉造勢,圍繞在競選總部的黨工故事上,憑藉著對政治領域的熱情,他們無私付出自己的生活及貢獻時間,只為了讓支持的政治人物贏得選舉,也是一股讓台灣更好的意念支撐著。
Thumbnail
王:我知道民進黨很會選舉,但沒想到這麼行啊! 主持人:這怎麼說? 王:那天我看到民進黨選前造勢推了個殘疾人上去,你知道在內地,這就叫賣慘吸眼球,天啊!這種老套路,我早就不會再上當了。 主持人:那你還說民進黨行? 王:我就想難道是台灣人特別天真?政治傻白甜?這麼好騙? 主持人:這就言重啦!
站在命理的角度,這次台灣選舉後我選幾篇落敗文章,用人性的角度為出發點,為何脆弱執政黨還是能夠贏得政局,取得558萬的選票。我先從無黨籍于美人的落選宣言為起,後續再談論民眾黨柯文哲被檢討的主因,最後再由月初跟我聊退休的理髮師,以實際的案例探討人性。
站在命理的角度,這次台灣選舉後我選幾篇落敗文章,用人性的角度為出發點,為何脆弱執政黨還是能夠贏得政局,取得558萬的選票。我先從無黨籍于美人的落選宣言為起,後續再談論民眾黨柯文哲被檢討的主因,最後再由月初跟我聊退休的理髮師,以實際的案例探討人性。
台灣選舉結束後,大家的心情開始沉澱,該過回原本的生活,不會因為誰當選台灣總統而大幅改變,然而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就是成敗論英雄,誰是戰犯就得追殺到死,人從來都不會檢討自己,就如算命一樣,永遠都認為自命不凡,又或是自己的命盤可以決定他人(家人)的生死,這是我還沒搞懂的道理。
Thumbnail
熱鬧的大選結束了,有人哭、有人笑、也有人不知該哭還該笑,雖然很不想談政治,但有些話實在不吐不快。 國民黨輸了嗎?我認為是,雖然立委大有斬獲,但面對施政被罵到臭頭的民進黨,還是搶不回總統大位,怎麼看都不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