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日子〉 —「酸柑茶人」經營人劉魏銘專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月底,空氣還帶點涼意,花草蓄勢待發,等待春天的到來。新竹北埔郊外一棟老厝,這裡是劉魏銘老師的家,也是酸柑茶的家。
推開門,柑橘香氣撲鼻而來,小白兔(劉魏銘老師的狗)熱情地招呼我們上樓,遠遠看到牆面上繪著「酸柑茶人」四字,前院數車鐵架上擺滿酸柑茶、用竹篩承裝的中藥材、花卉,牆面上貼滿酸柑茶的知識與劉魏銘老師的報導,在這裡,生活與工作的場域是沒有分界的。

酸柑茶的由來與製程

虎頭柑是客家人過年時神放桌上供神的柑橘類產品,其酸口不好吃,可是丟掉非常可惜,於是人們取其酸跟茶、中藥結合,經過多次日晒、蒸煮,轉酸為甘,是早期非常典型的藥茶一體。
使用特殊金屬圓筒將虎頭柑頂端挖出一圓形缺口,保留柑皮作為蓋子,將果肉挖出、濾籽後加入茶葉與各式藥材,攪拌後回填至挖空的虎頭柑內,蓋上原本的柑皮後,用棉線仔細地綑綁,歷經「九蒸九晒」,反覆的蒸、晒、壓,直至茶磚內外乾燥。
「酸柑茶,一月開始製做,九蒸九晒後,七月入甕。」
一顆酸柑茶,日照時間超過一千多個小時。劉魏銘老師說:「陽光反覆地曝晒,將紫外線注入在酸柑茶裡,熟化後會產生一股醇厚的香氣,有種陽光日曝之後特別的風味。」晒,引出了酸柑茶最原始的滋味,經過充分的日晒可以保存的更久。

記憶.技藝

酸柑茶應該是每個北台灣客家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共同記憶,飄著小雨的濕冷冬日裡,家家戶戶的屋頂冒出一圈一圈的白煙,屋內瀰漫著清香的柑橘味,夾雜著陣陣醇厚的茶葉香氣,一顆顆酸柑茶垂掛著圍繞在煙囪旁去除水分,劉魏銘老師回憶,他從曾祖父那代開始就在做酸柑茶了,還記得小時候都要幫忙塞茶葉。但是,時光的流逝也不小心帶走了這份技藝,曾是客家人很重要的這項茶品,到如今,卻鮮為人知,連茶葉市場也不承認。
老師感嘆地說道:「這個茶有它的價值,早期我們客家庄都把這個茶當藥在處理,不只是茶而已,現在可能因為醫療發達,這種傳統被當作是藥的茶漸漸被遺忘了,所以我花時間去收集酸柑茶的相關資料,整理成書,希望能用文字將這份情懷流傳下去。」

客家黑金剛

酸柑茶外型圓滾滾且表面冒著黑金色油光,厚實且堅硬,看起來就像一顆小石塊,第一眼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劉魏銘老師說,酸柑茶本身吸引人的外在條件並不多,所以我們從內涵上去加強,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這個茶不是只有傳統,也有很多新創的部分,讓人願意去嘗試這樣的東西。
老師的酸柑茶裡加入了各式傳統的中藥材,還有一些花卉,比如台灣特產的油菊、金銀花等,不斷試驗各種配方、調整比例,讓原先沈穩的茶香多帶了一份花的俏皮香馥。

符號.印象

酸柑茶是台灣特有的緊壓茶,如花瓣般的痕跡其實不是天生的。早期的客家人利用棉線綑綁酸柑茶,除了將蓋子固定起來,也藉由壓的更緊實使水分脫離,確保酸柑茶不會發霉。
形狀是對於產品的一個具體的印象,這是它的符號,深耕在大家的記憶中。
劉魏銘老師是少數至今仍堅持這項傳統的酸柑茶職人,他利用掌心的厚度,去調整其樣貌,蒸、晒、捏,隨著以上步驟不斷重複,酸柑茶會逐漸縮小,剩餘的棉線則越來越長,並滲進酸柑茶的日月精華,顏色由白轉淡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南,氣候宜人充滿活力的一座城市,清晨天未亮之時便開始運作,車水馬龍的街道,望向窗外只見房屋此起彼落地貼合在一起,駛入一條又一條的街道,轉眼間映入眼簾的是寬廣的道路、清澈的小池子,微風徐徐吹來,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幾隻魚兒在裡面悠游,時不時傳來鳥兒展翅飛行的聲音,郊外某一棟透天厝,是吉利號烏魚子的
台南青鯤鯓,在地圖上猶如一座海外小島,零散矮房與一望無際的海景,港邊停靠幾艘船隻,陽光與海風搭配出最宜人的溫度,這座溫情小鎮緩慢的步調使人感到平靜。 正對海岸的最前排,一位老太太熟練地翻動竹筐,空中閃爍著金黃色的光芒,是台南特有的火燒蝦。 「飯菜剛準備好,快進來坐!」王林錦雀阿嬤熱情招呼我們進屋,桌
跟著導航,穿過一條條鄉間小路,雖然是冬天,仍能感受到太陽熱烈地打在車頂,車內溫度逐漸升高,一行人內心也澎湃了起來。 瞇著眼往窗外看,「水之鄉農場」幾個大字映入眼簾,眼前這棟透天厝,外頭整齊地疊滿搬運籃,牆面上貼滿照片,而左手邊的棚子裡頭,掛得滿滿當當的,是大大小小的絲瓜絡。 「你們來啦,車就停這吧。
12月,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桃園觀音的一處別墅,便是陳振芳香舖的製香的基地,一眼望去,埕中一排排用鋼架搭成的香架,能夠想像夏天時整片曝晒在架上的香,多麽壯觀。 廠房中,鈺翔與另一位師傅兩人正在披頭趕工,客氣地招呼我們:「想拍什麼角度跟我說,我盡量配合。」便看他嫻熟地將香支捆成一大捆,將香腳浸
台南,氣候宜人充滿活力的一座城市,清晨天未亮之時便開始運作,車水馬龍的街道,望向窗外只見房屋此起彼落地貼合在一起,駛入一條又一條的街道,轉眼間映入眼簾的是寬廣的道路、清澈的小池子,微風徐徐吹來,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幾隻魚兒在裡面悠游,時不時傳來鳥兒展翅飛行的聲音,郊外某一棟透天厝,是吉利號烏魚子的
台南青鯤鯓,在地圖上猶如一座海外小島,零散矮房與一望無際的海景,港邊停靠幾艘船隻,陽光與海風搭配出最宜人的溫度,這座溫情小鎮緩慢的步調使人感到平靜。 正對海岸的最前排,一位老太太熟練地翻動竹筐,空中閃爍著金黃色的光芒,是台南特有的火燒蝦。 「飯菜剛準備好,快進來坐!」王林錦雀阿嬤熱情招呼我們進屋,桌
跟著導航,穿過一條條鄉間小路,雖然是冬天,仍能感受到太陽熱烈地打在車頂,車內溫度逐漸升高,一行人內心也澎湃了起來。 瞇著眼往窗外看,「水之鄉農場」幾個大字映入眼簾,眼前這棟透天厝,外頭整齊地疊滿搬運籃,牆面上貼滿照片,而左手邊的棚子裡頭,掛得滿滿當當的,是大大小小的絲瓜絡。 「你們來啦,車就停這吧。
12月,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桃園觀音的一處別墅,便是陳振芳香舖的製香的基地,一眼望去,埕中一排排用鋼架搭成的香架,能夠想像夏天時整片曝晒在架上的香,多麽壯觀。 廠房中,鈺翔與另一位師傅兩人正在披頭趕工,客氣地招呼我們:「想拍什麼角度跟我說,我盡量配合。」便看他嫻熟地將香支捆成一大捆,將香腳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星期天這天,參加 阿嬤灶腳的滋味活動.柚子營養大解謎茶會,中秋節前夕能有與住戶一起同樂的活動真是開心。活動開始,先介紹臺灣人獨有的文旦文化,介紹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佳泰茶行第四代接班人劉融潞,承襲家族的製茶技術,讓製茶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為了結合現代人的飲茶習慣,劉融潞走出自己的路,用創新的行銷方式,開啟自己的全新品牌夏舞茶。讓茶葉的香味,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讓忙碌的朝暮裡,能夠享受短暫片刻的優雅時光。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茶葉採收下來,送到工廠,想要製作成茶葉,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雖然消費端喝的只是一口清茶,但說真的,要喝上這一口茶,得花上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那麼,茶葉的價值,就不是只是末端看到的。在正山堂,認識了以往不太熟悉的正山小種紅茶,一群人在八馬茶葉喝到傳說中的大紅袍武夷岩茶。
Thumbnail
煙雨朦朧間,枝芽顯青翠。 從青葉到入喉,是要經過繁複的工序,清香要在嘴裡舒展開,得先把所有的菁華濃縮。當真是歷經百轉回,只為一縷香。
Thumbnail
五葉松針茶,一般人聽起來陌生的飲品;嚐起來酸澀似難以入口,卻總在關鍵時刻成速效保命符。得來不易的五葉松汁,從高大的30年以上老松樹上,手工一針一針摘採生長的松針,喝到用心,喝得安心。讓創立「崧大夫」的江孟妮執行長,即便遍嚐苦頭也要咬牙力撐,將挫折畫作養分,逆境重生。
Thumbnail
我也喜歡吃一種夏日冰品——黑乎乎的仙草,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嗎?
Thumbnail
點一柱鵝犁帳中香,使用玻璃蓋碗,泡上一款包裝寫著梨山茶的好茶,給自己一個靜心的儀式感。 傳統文化中,宋朝人就有所謂「閑情四事」:焚香、掛畫、插花、點茶。香與茶,都能讓人心情放鬆愉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星期天這天,參加 阿嬤灶腳的滋味活動.柚子營養大解謎茶會,中秋節前夕能有與住戶一起同樂的活動真是開心。活動開始,先介紹臺灣人獨有的文旦文化,介紹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佳泰茶行第四代接班人劉融潞,承襲家族的製茶技術,讓製茶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為了結合現代人的飲茶習慣,劉融潞走出自己的路,用創新的行銷方式,開啟自己的全新品牌夏舞茶。讓茶葉的香味,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讓忙碌的朝暮裡,能夠享受短暫片刻的優雅時光。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茶葉採收下來,送到工廠,想要製作成茶葉,要經過一道道繁瑣的工序。雖然消費端喝的只是一口清茶,但說真的,要喝上這一口茶,得花上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那麼,茶葉的價值,就不是只是末端看到的。在正山堂,認識了以往不太熟悉的正山小種紅茶,一群人在八馬茶葉喝到傳說中的大紅袍武夷岩茶。
Thumbnail
煙雨朦朧間,枝芽顯青翠。 從青葉到入喉,是要經過繁複的工序,清香要在嘴裡舒展開,得先把所有的菁華濃縮。當真是歷經百轉回,只為一縷香。
Thumbnail
五葉松針茶,一般人聽起來陌生的飲品;嚐起來酸澀似難以入口,卻總在關鍵時刻成速效保命符。得來不易的五葉松汁,從高大的30年以上老松樹上,手工一針一針摘採生長的松針,喝到用心,喝得安心。讓創立「崧大夫」的江孟妮執行長,即便遍嚐苦頭也要咬牙力撐,將挫折畫作養分,逆境重生。
Thumbnail
我也喜歡吃一種夏日冰品——黑乎乎的仙草,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嗎?
Thumbnail
點一柱鵝犁帳中香,使用玻璃蓋碗,泡上一款包裝寫著梨山茶的好茶,給自己一個靜心的儀式感。 傳統文化中,宋朝人就有所謂「閑情四事」:焚香、掛畫、插花、點茶。香與茶,都能讓人心情放鬆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