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苗栗山間看見「無法一手掌握」的柑橘🍊,一問之下,是過年用來拜拜的「虎頭柑」(又稱年柑),碩大飽滿,貼上紅紙,端上神桌,大吉大利。後來劉還月老師指點:客家人通常會在屋外種幾棵虎頭柑,果實大而美,氣味酸澀,不適合食用。於是,勤儉惜物的客家人做出了古早的果茶-酸柑茶。
傳統酸柑茶,純手工製,工序繁複,九蒸九曬,靜置三年方可成,開封敲碎後泡煮飲用,微酸爽口,是保護喉嚨的養生茶飲。純手工和長時間等待的製茶過程,現已少見,拜師嫻熟客家文化的劉還月老師以其祖父流傳古法製酸柑茶~
1. 洗淨:虎頭柑洗淨陰乾。
2. 挖空:以特製金屬桿從柑橘臍眼鑽洞,直通底部有感方止。柑皮為蓋,戴手套以手指挖空果肉、去籽。
3. 和餡:果肉果汁加茶葉、茶梗、枇杷葉、桑葉、尖尾風、大風草、薄荷、佛手柑、七葉膽、香茅、雞屎藤…等藥草,手拌混和均勻,靜置發酵一小時。
4. 填充:將餡料填入挖空果皮中,並以手指緊壓,務必緊實飽滿,蓋上果皮上蓋。
5. 綑綁:以棉繩將整顆果實五花大綁,務必緊實。
6. 蒸軟:將綁好果實放入蒸籠蒸至皮軟。
7. 曬烤:放入烤箱烤熱,以防發霉,天晴日曬。
8. 塑形:反覆九蒸九曬,果實日漸萎縮緊實,需不斷重新解繩塑形。
9. 陳放:九蒸九曬後的果實,陳放三年乃成。
從挖取鮮果、和入藥草、到火烤日曬,不同階段有不同風味層次的柑橘果香,如少女變熟女,越陳越香。
做好的酸柑茶,像極一顆黑圓茶磚,沖泡時整顆敲碎,滾水煮5~10分鐘,微酸橘香甘味茶。(咦,想喝?三年後再來)
原本酸澀,難以入口的虎頭柑,在反覆拆裝填補、水來火去九重,陳放三年中,逐漸轉為甘甜。這傳統酸柑茶,是客家人用來練硬頸精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