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在大家都哀怨沒人看書的此時,好像出現了不少以某一位作家、甚至是某一部單獨作品為對象的文學賞析課。而且這些多半並非免費的課程,開課情況也還不差。
這些以名家領讀為號召的課程,總是令我非常好奇。因為文學閱讀如此主觀,同一段文字,在擁有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人生經驗與不同人生觀的人讀來,往往有不同的喜惡和感受。講師也是個這樣有主觀好惡的人,賞析的角度,理當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閱讀心得。
然而,有人帶領還是重要的,特別是某一部重要作品的問世,必定和它的時代,或作者個人的人生有很重要的關聯,若有人能從這些外部的因素,提供更完整的脈絡分析,或許不見得會改變你對這部作品的好惡,但對瞭解你主觀的好惡或也來自客觀環境的影響,肯定大有幫助。
我最害怕的一種文學賞析,是把每一個段落的每一個字,都用文學、哲學、史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反覆解析驗證,彷彿作家寫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有弦外之音,所以都得拿解剖刀徹底查驗。總覺得就是這樣粗暴的所謂「賞析」,扼殺了閱讀的樂趣。
寫作,有時未必有什麼目的。而遣詞用字的選擇,往往也沒有那麼深的機巧。有時就是靈感的迸現,有時就只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意象,不見有什麼道理。
有位作家朋友的文章被選為模擬考閱讀測驗的內容,兒子帶了考卷回來問他正確答案,他想了許久,只得坦白承認,根據他文章出的這些題目,連他也答不出來。
文學向來是引領你去思索,而不是去尋找正確答案的課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