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老生常談的這句話,往往與子曰:「食色性也」相提並論。但離開農業時代的現代社會,莫名的生活壓力與煩躁的日常瑣事。吃飯皇帝大,三五好友聚餐吃喝一頓,聊聊天喝喝酒,心情就能隨之舒緩暫時了去煩憂。酒肉朋友不是一起幹壞事,吃的是人情味,喝的是況味;如果,如果說這一頓飯解決不了,那就再吃喝一頓吧。
古有云「富過三代才懂吃穿」,本書作家朱全斌教授祖籍江西興國,以前先祖輩曾在朝為官,外婆和母親燒了一手家常好菜,從小培養出飲食的好味蕾,與美食作家韓良露結婚後,對食物背後的風土、民族、歷史等相關細節,也有了進一步深入的探究。畢竟文化離不開飲食的範疇,出國旅遊看當地人吃喝什麼,就能窺見他們的人文故事。
自從與老婆結婚後,我倆也喜歡興之所至四處旅遊,孩子尚未報到時,不是一台車凸台灣,就是出國體驗寰宇風情世界之大。尼泊爾皇城古都外的餐廳,入境隨俗吃了一頓「手捉飯」;慕名拜訪微笑高棉的巴戎寺(Bayon Temple)後,在吳哥窟外淺嚐的柬埔寨特色小吃「鴨仔蛋」;打開香蕉葉包覆的峇里島「蕉葉雞茸」(Tum Ayam),撲鼻而至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動。
拿起書本才翻閱首篇《母親的餐桌》,我就自動連結李安導演《飲食男女》電影作品裡廚房俐落的畫面,去鱗剖肚、片魚、抹粉、下鍋、淋油,煎炸炒爆、刀起刀落的聲響;料理食物的道地功夫,色鮮、汁濃、味醇、質稠,加上菜色擺盤的過程,滿滿的佳餚美食等待眾人品嘗,若是沒有酒肉朋友共食同歡,豈不可惜了這桌好料。
食物是媒介,超越口腹之慾的層次,人才是主角,與別人吃飯是一門藝術。
飲食經驗往往從家庭餐桌開始,從食物酸甜苦辣鹹的味覺,搭配同桌飯友共餐的種種話題,進而領略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驚的心情。
過去幾年與鄰居偶有一桌一菜的家庭活動,各顯本色的歡樂團聚,燈光氣氛的烘托下,話題悠轉趣味橫生,周末夜裡的幸福味盡在不言中。至於不同時期結緣的好友們,我也珍視《
金馬金鐘如戲的人生,想念我與哥兒們的精彩回憶》,雖然各自有了家庭不好喬時間,但只要有心自然不是難事。
人生況味、品味人生,對飲美酒,文雅食趣,這一切源自於飲食為題的交心。
不論是作者早年異國遊子的他鄉晚宴,還有人緣極好的他歡喜祝壽的生日月,又或者是男子漢廚房的大顯身手,還是追溯家鄉菜尋味行的滋味,切身實踐酒肉朋友的美好。朱全斌持續與好友、旅伴、學生們共享聚餐食光,不枉妻子臨終前所囑託的話:「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
全書以四段篇章《起灶》《添薪》《況味》《共歡》書寫飲食味,最末附上《我的家傳菜》食譜作法,倘若有幸成為飲食基地南村落的座上嘉賓,那該是一大幸福樂事啊。作者自述喜歡與年輕小輩交朋友,出門旅行後也會邀請當時旅伴一起共餐聚會,或許,有朝一日我的夢想也會成真吧。
誠心建議瀏覽《人生需要酒肉朋友》這本書,務必於飽食後再行翻閱,不然盛饌美食的可口描述,不禁貪婪地沉醉美味的畫面,還會自動分泌唾液猛吞口水。想起我翻閱內容引發飢腸轆轆的後遺症,要求老婆晚上煮食「麥冬嘎嘎」和「醬燒芋艿」,被白眼對待也是剛好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