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Y-不要為孩子設想過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我、鈞與閨蜜一起去吃小籠包專門店吃小籠包
鈞用筷子一直夾不起小籠包,一直伊伊唉唉的說:媽媽~我夾不起來。

我反射性的說:你用湯匙舀起來吃!

閨蜜立刻說:妳為什麼要跟他說,不自己想辦法就不要吃。

以往我總是覺得沒生過孩子的人不懂育兒的事情,但是這個想法卻格外的有道理。
媽媽因為長期間的照顧孩子,基於疼愛孩子,不由自主會為孩子設想、做很多
我常在想,社會上很多寶媽和媽寶,難道過度疼愛孩子的寶媽會不知道他過度疼愛孩子嗎?
我發現不是這樣的

當你問寶媽或孩子出狀況的媽媽時,他們都會回答你:我的孩子在我身邊時都很懂事很乖阿!


因為孩子和我們長時間相處,往往對於對孩子的異狀是察覺不到,甚至認為是正常的,也許有得時候會覺得帶這孩子很煩很累,但也會替自己找個說詞;況且育兒是很主觀,多數母親都有自己的主見,很少人能聽進好的建議。

為什麼母親常常沒辦法察覺孩子身上的異狀?
一來是現在人生得少,少與同齡孩子相處,就算帶出去也會有母親在現場顧著

孩子行為出問題時,往往他人都看得很清楚,但是他人不一定會跟這位媽媽說
這是華人社會普遍會出現的行為

甚至自己的孩子跟別人起衝突時,百分之九十的媽媽會優先說別人不對
很少人能站在中立的立場,幫助孩子們成長

像鈞的老師遇到孩子們起衝突時,會先聽取雙方說法(往往雙方都會說是對方不對,並說對自己有利的言詞)
在聽其他小朋友的說法
接著讓雙方再一次演練現場狀況,並教孩子下次再發生時,怎麼做更好
接著雙方互相抱抱~還是好朋友。
我非常喜歡鈞老師教孩子的方法,不任意批評一個孩子,且教他們怎麼做更好~


二來是長時間的相處,我們會認為他還是個孩子,總會讓他許多,甚至幫他做

晚上我請鈞去插個電器插頭(有教過他要怎麼做),鈞阿公一直嚷著不要讓鈞做、怕他會電到
我跟鈞阿罵都覺得太誇張,只是插個插頭,堅持讓鈞去做
在家中時,媽媽常覺得孩子做某事太慢,就攬起來自己做比較快
像我常常覺得鈞抹布都拈不乾,不由自主會替他在做一次
年紀較小的幼童,很多媽媽都覺得他穿鞋太慢,不由得幫他穿



三來是媽媽放手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孩子年紀的成長,偏偏孩子成長的速度非常快
像是我一直很難說服自己:鈞可以把自己的頭髮洗乾淨
談放手很容易、真正放手很難
我總是不由自主要幫鈞洗頭

孩子長大的速度真的太快
晚上跟鈞出去散步時,鈞跟我手牽手走在路上,他居然已經跟我的腋下同樣高度
明明不久前,他還是每天換尿布的小嬰兒阿!

最後一個是母親了解的太少,每個家庭固定行為太多

前幾天鈞上人際關係課程
老師教[命令]和[建議]
比方說:我覺得你這樣做比較好=>建議
              請你這樣這樣做=>命令

班上有A、B、鈞三個小朋友
A聽到鈞說:我覺得你這樣做比較好,就哭了起來說:可是我不想要這樣做~
老師就安慰A小朋友說:可是他是在建議你,不是在命令,你可以想一想要不要這樣做

在家庭中,父母很少"建議"孩子,而是"命令"
在家庭中,父母會覺得我叫孩子去做的都是對的
有次鈞說他想穿一件比較厚的衣服,可是我覺得天氣並不冷,穿那件太厚,就直接命令他改穿別件
但是生活上,身為母親的我應該是多點"建議"、少點"命令"
母親可以說:我覺得你穿這樣會太熱,但如果孩子還是覺得這樣穿好就讓她這樣穿

我心裡很清楚要教會孩子自己思考事情、並去承擔後果
卻又因為擔心孩子承受不好的後果,不由自主去做了命令的事情
(擔心孩子穿太厚太熱)
只會服從命令的孩子是非常可怕,從韓國世越號船難就可明白

台灣的孩子都被教導要服從命令,某次我跟鈞一起到動物園遊玩,看到某幼稚園的一群幼童乖乖坐成一排不動,幼稚園老師一個一個幫她穿上衣服、手機拍照(應該是給父母看),接著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乖乖排成二排路隊安靜走路。
相對鈞班上五個孩子東跑西跑,開心的看著動物,雖然雜亂,但是孩子們還是會跟著我及老師緩慢前進
(老師站在最前面、我站在後面剛好形成一個區域,孩子看到我就知道要前進,看到老師就知道不可以再往前跑)

幼稚園的幼童有種說不出來的怪異,覺得好像是是一堆機器人在走路
很遺憾是,多數老師都喜歡教這樣的孩子,有多少母親都被老師一句話傷過:其他孩子都很好,没有這樣的問題,只有你的小孩是這樣

母親所知道太少,父母應該多方面閱讀相關書籍
不要認為看網路或臉書的文章就好,因為那樣的知識是片面
當你發現所有教養方法都不適合你的孩子時,也要有警覺是不是你的孩子有某部分有異狀
有位孩子,大人說的命令他一律不聽,大人只覺得他叛逆不聽話,卻不知道他其實是注意力不集中
像這樣的孩子是有方法可以教
比方說:說一件他感興趣的事
XX,妖怪手錶電視節目要開演
通常孩子就會有回應,這時候你可以說:疑!你有聽到阿,剛剛媽媽要跟你說...

話題被帶太遠...

最近我要開始跟鈞一起擬定生活約定
由鈞寫出幾件需要改進的事情

每天如果有遵守就打勾勾

如果都有做到或是做好就獎勵一顆星星
(所以阿母要每天學摺星星)
阿母也有個功課就是列出不要再多管閒事,放手給他自己做的清單
第一個就是不要再幫鈞洗頭髮...
第二個是放手讓他自己挑衣服穿


==========================================
有很好的媽友提出非常好的意見
我贊成在教養上本來就是要拿捏尺寸
的確就像媽友說的:過度依賴和過度獨立都是偏頗
過猶不及都是不好

不過這篇寫得是我的反省,比方說鈞筷子夾不起小籠包,我立刻就丟一個解決方法給他,雖然還是鈞自己動手做,不過卻失去讓他自己想辦法的機會。
小籠包除了用筷子、湯匙,也應該是可以用手拿起來吃,小碟子把小籠包倒入嘴巴中等選擇,只是長久以來我們都被教育茄制住思考。
生活諸事當然會教鈞怎麼去做,只是遇到困難時,我比較傾向讓他自己思考解決,因為我也有發現鈞最近有點懶得思考,他變得有點遇到困難就認為問大人得到答案就好,但是我之前也沒有發現這問題,也就直接給他答案。
最近我為鈞做太多了,變得鈞比較依賴。
媽媽該檢討檢討~













avatar-img
鈞媽的沙龍
1會員
38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當帶著年幼的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們充滿好奇與活力,很難保持安靜。用嚴肅的命令無法達到效果,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保持安靜,提升親子關係。本文分享帶女兒外出用餐的經驗與方法。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當帶著年幼的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們充滿好奇與活力,很難保持安靜。用嚴肅的命令無法達到效果,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保持安靜,提升親子關係。本文分享帶女兒外出用餐的經驗與方法。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