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該怎麼辦?幫助孩子學習與認識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九歲鈞問我:媽媽,最近我常很生氣想打人,怎麼辦?

鈞小的時候,他鬧脾氣哭泣時,我會讓他哭到冷靜一點時再處理
但是鈞現在長大了,對各種狀況會有生氣、不滿的時候,尤其班上的孩子都來自不同環境,相處上就會發生各式各樣的衝突,所以身為母親的我必須要時間去教導他[認識情緒]、進而[處理情緒]。
在談論孩子情緒前,要優先談論大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母親平時所做的工作非常的雜,壓力也很大,如果又遇到孩子很歡、哭鬧時,媽媽的情緒會整個失控爆走。
母親也許覺得自己很委屈,甚至覺得發脾氣是無可奈何、覺得先生孩子都不了解妳為什麼會歇斯底里發脾氣;
但是妳有發現一件事情嗎?當你在發脾氣時,有張白紙默默地學習妳處理情緒的方式。
 


鈞發脾氣方式導正紀錄非常的長
鈞爸曾有段時間在發脾氣時,會亂丟東西,鈞那段時間生氣也會丟東西
所以我也跟鈞爸說:你對生氣的處理方式,孩子都會學習



在教導孩子處理生氣前,父母一定要先審視自己是怎麼處理情緒,才能給孩子當借鏡。
每個人都會生氣,重點是要怎麼處理[生氣]這種情緒,孩子生氣時,必須先讓他和緩下來,才有辦法繼續下一個步驟,教導孩子對[生氣]的處理就是要教導他先[學習和緩生氣的情緒]。
我們都會教孩子,你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因為生氣衝動進而去作出傷害人的動作(EX:打人、丟東西)。


一年級時,老師將教室後面鋪一張墊子,班上只要有小朋友生氣就會讓他到[冷靜墊]上面坐著冷靜;
現在鈞三年級了,導師換了、教室也沒有冷靜墊
所以我和鈞共同討論:當鈞鈞非常生氣時、該怎麼辦?

 


一年級時,曾經教鈞生氣時、又剛好不在教室時,就要深呼吸,但是鈞反應是:深呼吸完,他還是很生氣...
我們的親子關係一直都像朋友,會共同討論遇到各式各樣狀況該怎麼去處理,
所以我跟鈞討論:生氣時該怎麼和緩情緒
第一次,我跟他共同達成共識是:他可以帶一個很小的玩具放在口袋,生氣時要趕緊手握著玩具。
結果沒幾天就出事....
(媽媽太高估自己小孩的自制力orz)
英文課時,鈞把小玩具拿出來玩,結果老師將玩具沒收,鈞被沒收的當下是非常生氣,立刻站起來將課本撕毀...

 


當媽媽的收到老師訊息時,差點昏倒..
英文老師寫聯絡簿,希望我重買英文課本
鈞回到家時,我請他來跟我面對面坐著
我:你很生氣老師沒收你的玩具,可是你知道老師為什麼要沒收玩具呢?
鈞:因為我上課玩玩具
我:為什麼上課要玩玩具呢?
鈞:我不想聽課
我:你不想聽課拿出玩具玩,老師怕你影響其他小朋友想跟你一起玩,也希望你專心上課,所以沒收你的玩具,但是你生氣就把課本撕破,課本是誰買的呢?
鈞:媽媽買的
我:媽媽為什麼有錢可以買?
鈞:媽媽辛苦工作賺來的
我:是的!你常常看到媽媽一整個晚上工作,非常努力工作。上課的時候,你需要專心聽課才知道老師要教你甚麼?你如果上課忍耐不住拿玩具出來玩,旁邊同學會怎麼樣呢?
鈞:同學會看我、想跟我玩
我:那老師是不是就沒辦法上課了!
鈞:對!
我:那我們一起想想,現在玩具媽媽要禁止你帶去學校,那你下次生氣時該怎麼辦?
鈞:那我改成握有花色的擦布。
(後續我們會一起討論:不想上課時該怎麼辦?)
最後我請鈞隔天把壞掉的英文課本帶回家黏好,沒有幫他重買課本。

 


我們共同討論出"生氣"的第一步就是要轉移注意力,讓情緒和緩下來
孩子在生氣的當下會覺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所以"我很生氣",他並不懂得去分析狀況。
但是大人常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認為這是在導致孩子。
舉例來說:朋友前幾天告訴我,他家的妹妹一直煩哥哥,一直想跟哥哥說話,但是哥哥不想跟妹妹說話,覺得很煩,最後受不了動手打了妹妹一下;媽媽見狀過來訓斥哥哥,告訴哥哥:打人就是不對(大人的角度)。
但是哥哥居然大哭起來,媽媽覺得莫名其妙:被打得沒有哭(妹妹),打人的卻在哭(哥哥)。
這是因為對哥哥而言,當下他覺得是妹妹弄他,讓他很生氣,為什麼反而是哥哥被罵。


多次觀察過鈞的描述,也會發現他會優先說讓他生氣的"點",而不是前因後果
讓生氣情緒和緩下來,事情並沒有解決,而是陪著孩子釐清生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raw-image


前幾天鈞告訴我,前面座位的人都會對他大吼大叫和罵髒話
很多媽媽也許會急著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你也罵回去阿
可是媽媽要更細心去去幫孩子釐清前因後果
我問鈞:他為什麼罵你呢?是因為你有做甚麼事嗎?
鈞:他罵我把腳伸過去,可是我只伸過去一點點阿!
我:這表示他不喜歡你把腳伸過去,下次你可以告訴他:你可以提醒我,我會把腳伸回去,請你不要那麼兇跟我說話。
鈞說:那我下次也會小心不要把腳伸過去


想辦法是大人想一個辦法、孩子也想一個辦法
最後讓孩子去選擇他自己覺得可行性高的去執行



一件讓孩子生氣的事情
第一步是在生氣的當下,讓情緒平息下來
第二步是思考與釐清前因後果
最後一步是練習一次




以前常聽到鈞老師帶著起衝突的小孩們練習倒帶一次
後來鈞上團體人際關係課程時也會常常練習,把發生衝突的狀況再演一次,並從中找對應與解決方法
現在我也把這種練習納入家庭教育中,因為孩子會覺得非常有趣就像在演戲一下,但是在演戲時可以讓鈞去思考他要怎麼去說話和應對

raw-image


舉例:鈞正在排路隊,排太久想上廁所,跑去上完廁所後回來發現後面一個小朋友往前進,鈞的位置不見了,該怎麼辦?

鈞說:剛剛我排這邊,只是我去上廁所,可以讓我排回去嗎?
我演小朋友:不可以!你已經離開,請你去排後面/好阿!你可以排進來
(接著角色互換,再演一次)

 


最後,我也教鈞一個觀念:你不能期望每個人都會對你好/你也不用勉強跟你不喜歡的朋友相處

鈞很單純,覺得他對別人好、別人就應該好。
昨天鈞告訴我:媽媽!前面那個同學很討厭,他問他四周的同學成績,也問我的成績,我都有告訴他,結果我問他成績,他居然說:我不告訴你。
我淡淡告訴鈞: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告訴他成績,他也可以選擇他要不要告訴你;
你如果真的不喜歡這個朋友,你可以選擇減少跟他說話或相處的時間。
(雖然我知道他同學這樣就是用心計了,可是我想教鈞的是:自己要懂得怎麼判斷、不要期望別人也一樣誠實和對你好)


接下來我們練習同一個狀況該怎麼說:
假設鈞不想告訴同學成績,鈞自己思考後說:對不起!我現在不想告訴你成績。

 


寫這篇文章時,剛好發生社會新聞是有父母教孩子"以暴制暴",最後起糾紛互告。
"以暴制暴"是個非常表面的事情,受害方的父母會覺得:我在教孩子怎麼保護自己,所以被打就要打回去,施暴方的父母也許會覺得:我在教孩子:你傷害別人時,就是這麼痛。
我之所以會說這是很表面的事情是
1。孩子們在起糾紛時,當下都搞不清楚前因後果,只覺得是自己對、對方錯。
2。不能去排除孩子如果是傾過動,他還沒學會抑制衝動,另外亞斯的孩子難以"體會"別人感受,這樣的教法一定不對。
3。教孩子以暴制暴,表示就是在教孩子:當我不爽時或對方不對時,就可以用暴力解決事情。
再者暴力是會最快被學習的,猶如家暴家庭中的男性目睹兒會學習到父親是用暴力來解決情緒或事情。


所以我花很多力氣跟鈞建立起溝通的管道,練習讓孩子生氣的情緒和緩下來也才能避免暴力的產生,也才能進一步將事情處理完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鈞媽的沙龍
1會員
38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給每天要面對孩子情緒的你 教導孩子真的很難,或是要面對他們生氣或是不開心時,不能動粗,我們做家長的也是人,會生氣,會傷心,或寂寞,也需要被人同理,如果真的無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太自責,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是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好朋友。
Thumbnail
給每天要面對孩子情緒的你 教導孩子真的很難,或是要面對他們生氣或是不開心時,不能動粗,我們做家長的也是人,會生氣,會傷心,或寂寞,也需要被人同理,如果真的無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太自責,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是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好朋友。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高漲、無法溝通時,仍雲淡風輕地當一個高情商父母,是有方法的。 「我討厭媽咪!!!」 1. 明白 #孩子的惡劣態度和言行並非真心想傷害我們,而是因為 #他正陷在情緒的痛楚中。 第一次不在孩子身邊10天這麼久 再見面時 我和孩子們像無尾熊母子般緊緊抱黏在一起。 然而1小時後 我和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高漲、無法溝通時,仍雲淡風輕地當一個高情商父母,是有方法的。 「我討厭媽咪!!!」 1. 明白 #孩子的惡劣態度和言行並非真心想傷害我們,而是因為 #他正陷在情緒的痛楚中。 第一次不在孩子身邊10天這麼久 再見面時 我和孩子們像無尾熊母子般緊緊抱黏在一起。 然而1小時後 我和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之前團體遇到一個狀況,孩子生氣而發狂動手打媽媽,情緒失控其實不只一次,家長很無奈,明明已經對孩子很好了,明明就沒有不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可以打爸媽,為什麼學校老師天到晚打電話來說孩子的問題,到底我可以怎麼辦? 記得之前跟海蒂聊天,他說孩子是自己生的,沒辦法塞回去,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之前團體遇到一個狀況,孩子生氣而發狂動手打媽媽,情緒失控其實不只一次,家長很無奈,明明已經對孩子很好了,明明就沒有不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可以打爸媽,為什麼學校老師天到晚打電話來說孩子的問題,到底我可以怎麼辦? 記得之前跟海蒂聊天,他說孩子是自己生的,沒辦法塞回去,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遇到事情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有時候係佛菩薩在考驗你的忍辱與耐心」。 「與人相處要凡事圓滿,才不會結來世怨」。 家裡有個調皮搗蛋的小兒子,真的沒少讓我操心。曾經有個師父跟我說,我的小兒子是來報恩的。當時我說:「不可能吧?這小的反而是最難教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遇到事情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有時候係佛菩薩在考驗你的忍辱與耐心」。 「與人相處要凡事圓滿,才不會結來世怨」。 家裡有個調皮搗蛋的小兒子,真的沒少讓我操心。曾經有個師父跟我說,我的小兒子是來報恩的。當時我說:「不可能吧?這小的反而是最難教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