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齋教育諮詢】孩子哭鬧不配合,你該怎麼教養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他只是個孩子,他有權成為他自己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她: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西咿咿呀呀的說要拿給他,不給他就使性子生氣,甚至還把東西吐出來…
我說:天啊! 好慘烈的情境阿!不過他吃東西這樣也不是一兩天了,你還沒有找到方法嗎?
她說:一直是和先生有討論出一些策略,例如小朋友不吃就收起來,等下一餐再吃,但有時候感覺自己都不能貫徹始終…
我說:為什麼無法貫徹始終呢?小朋友不就需要一致性的界線來學習規則嗎?
她說:說來慚愧…,有時小朋友的狀態好,就會希望他多吃一點,然後一旦有了期待,就很難在見到狀況不好時,徹底執行『見不好就收,不要勉強他』的策略,然後雙方拉扯中,自己就容易生氣想到『他怎麼老是這樣』、『這樣我接下去的事要怎麼做嘛』,就容易有情緒起來。
我聽到這邊就能理解他的難處,這其實是很典型的人和人互動過程中,會有糾葛的狀況。
人和人互動時,根據雙方的身分關係,會有一條隱藏的「界限」,決定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互動,多靠近或多疏離,還有用什麼方式來傳達彼此的意見。當然,界限是心理諮商上常用的詞,說白話一些就是「遊戲規則」。當遊戲規則雙方都能遵守與接受時,那這樣的互動就是舒服、能互相滿足需求的。
但有時難就難在,界限(或稱遊戲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按著當下的狀況、自己心中的期待、自己現在的需求而有微調,就像朋友遭遇的情境:明明知道這孩子不好餵,他若不吃就要見好就收,但有時又能餵,就有模糊的期待。
要解釋這個父母與孩子的衝突本質,在我另一篇<如何教導孩子獨立?獨立密碼3:父母不代勞,從生活中做起〉中有提及,是因父母思想中帶有:主導本能和工作本能的所致,這邊就不細講。
但就根本上要解決這樣的衝突問題,最重要的是能提醒自己:「即便他只是個孩子,他還是有權成為他自己,他只是在成為他自己而已,他並不是在挑戰我,這其中沒有對錯,我需要尊重他。」
其實會造成朋友很生氣的狀況,就是因為他的信念思維中,存在著一些強制性:「我是你爸媽,你應該要聽我的,你應該照我的方式去做,因為我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你竟然敢不聽?!你是在故意氣我嗎?」
這種建立在(親子/男女朋友/夫妻/上司與下屬之間)關係—-期待——要求—一定非要如此的條件,其實很容易摧毀關係。因為當別人沒有照著自己的方式走時,我們的安全感就受到挑戰,引發戰或逃的本能被觸發,造成紛爭。
這是說要我們放棄期待嗎?
不,更確切一點是說把焦點轉向自己,清楚切分自己與他人更有界限,了解『他可以有他的選擇,我可以有我的自由(心情)不被影響』,進一步的是『更關心自己的權力可以如何運作,來影響別人達到想要的結果』。
這類似於孔子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又或是孟子所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你想要求仁,希望成為一個仁者,就像射箭一樣,射箭射不中時部是怪隔壁的人怎樣礙到自己,或是靶子沒擺正什麼的,而是要在射下一箭時,調整好自己的姿勢就對了。
同樣的,在上述的例子中,也不是要生孩子的氣,而是要理性的思考,問問自己:如果這是個真問題(孩子不喜歡吃飯),我可以怎麼選擇我的心情?我可以怎麼做我應該做的?
那結果可能是:
「好吧,我真的.接受他的選擇,我也相信他少吃一餐不會怎樣。」
「我至少隔四五個小時再給小朋友吃東西,這樣我不會太難餵。」
「他這餐不吃我不用生氣,他若會餓也就下餐再吃更多。」
總的而言,遇事時能反求諸己,切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更有界限,就能明白基於我是我,他是他,本就是不同個體,而每個人在心情調控上都是本來具足,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心情,可以不被外在干擾,那自然而然,也就會理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式,不要去干涉別人的方式,給予尊重,此時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劃分清楚,各就其位而不互相干涉了。
#歡迎你來養心齋超直覺諮詢,定能直指問題核心。
Image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Image
快速預約諮詢=》點擊連結,就可寫下你的焦慮心事,給您專業意見+超直覺洞悉,讓您對問題有概念的處理方向
加入養心齋好友,查看諮詢方案與價格
養心齋官網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我服務的個案中,能力好且對自己的意圖覺察清楚的不在少數,但即便如此,在遇事時能果敢處理,臨危不亂,不起煩心卻不容易。 在心智中,即便想去做一件事,但有時就好像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說好,有的說不行,有的說你再觀察看看吧,當這些質疑的聲音出現,自己又沒辦法統合的很好時,做事就容易有遲疑,遇到困難也就有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是單純的,他們的眼光中閃耀著鑽石的光芒,是因為愛,是因為好奇,是因為一個溫暖的擁抱。 沒有人天生就對物慾感興趣,但人卻也有抓取的本能。抓取和物慾的差異在哪裡呢? 小孩子的抓取是一種好奇、興趣、安全感,卻不是為了佔有。 你很輕易的就可以觀察到小孩子在抓取一個新鮮的刺激後,一但環節
承接上次的主題,要能有效的捍衛主張,卻又不破壞關係,下面是進階重要的要點: 1. 表示幽默,但不打圓場。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相對矛盾,幽默,不就是為了讓氣氛好,不就是為了打圓場嗎?怎麼又把這兩件事分開看了? 這邊要好好注意的是動作的主詞是誰,前者要表示幽默的是自己,後者打圓場的若是對方
當一段感情開始走下坡,或是有一方不想繼續了,對另一方來說,大多是痛苦、措手不及的事。 對要分手的那方來說,是裡所當像,過去的不開心點滴在心頭。 但對於想挽回的那方,卻是詫然霎然霹靂,認為兩人沒有不合,還可以再努力的感覺縈繞心中,沒想到居然要被提分手! 這樣大的差異使的在挽回感情時也倍感困難,增加了不
在開始講這個主題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以前的心理學研究大多關注在某些病態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上面,後來有個流派認為關心怎麼樣會讓人更快樂、幸福才是更重要的事,就有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而這個領域的學者中,有個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學者,他就做了一個研究,想了解人們在做什麼事時,會最開心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最近我服務的個案中,能力好且對自己的意圖覺察清楚的不在少數,但即便如此,在遇事時能果敢處理,臨危不亂,不起煩心卻不容易。 在心智中,即便想去做一件事,但有時就好像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說好,有的說不行,有的說你再觀察看看吧,當這些質疑的聲音出現,自己又沒辦法統合的很好時,做事就容易有遲疑,遇到困難也就有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是單純的,他們的眼光中閃耀著鑽石的光芒,是因為愛,是因為好奇,是因為一個溫暖的擁抱。 沒有人天生就對物慾感興趣,但人卻也有抓取的本能。抓取和物慾的差異在哪裡呢? 小孩子的抓取是一種好奇、興趣、安全感,卻不是為了佔有。 你很輕易的就可以觀察到小孩子在抓取一個新鮮的刺激後,一但環節
承接上次的主題,要能有效的捍衛主張,卻又不破壞關係,下面是進階重要的要點: 1. 表示幽默,但不打圓場。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相對矛盾,幽默,不就是為了讓氣氛好,不就是為了打圓場嗎?怎麼又把這兩件事分開看了? 這邊要好好注意的是動作的主詞是誰,前者要表示幽默的是自己,後者打圓場的若是對方
當一段感情開始走下坡,或是有一方不想繼續了,對另一方來說,大多是痛苦、措手不及的事。 對要分手的那方來說,是裡所當像,過去的不開心點滴在心頭。 但對於想挽回的那方,卻是詫然霎然霹靂,認為兩人沒有不合,還可以再努力的感覺縈繞心中,沒想到居然要被提分手! 這樣大的差異使的在挽回感情時也倍感困難,增加了不
在開始講這個主題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以前的心理學研究大多關注在某些病態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上面,後來有個流派認為關心怎麼樣會讓人更快樂、幸福才是更重要的事,就有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而這個領域的學者中,有個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學者,他就做了一個研究,想了解人們在做什麼事時,會最開心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當帶著年幼的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們充滿好奇與活力,很難保持安靜。用嚴肅的命令無法達到效果,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保持安靜,提升親子關係。本文分享帶女兒外出用餐的經驗與方法。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當帶著年幼的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們充滿好奇與活力,很難保持安靜。用嚴肅的命令無法達到效果,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保持安靜,提升親子關係。本文分享帶女兒外出用餐的經驗與方法。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