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者多馬

求真者多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常有人說台灣的學生不發問,這被視為一種教育缺失。但場景換到教會,卻變成「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耶穌這句話,讓多馬被稱為懷疑者,但別忘記就連耶穌也懷疑上帝過。

多馬不信的對象其實是那些師兄弟,畢竟才剛出一位猶大。所以多馬說出他的懷疑,一如過往。多馬常把懷疑說出口,是個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裝懂,更不恥下問。結果教會說只要信,不要質疑?這樣好嗎?這是耶穌的本意嗎?

這段話還常與小孩的形象結合,因為耶穌說像小孩的人才能進天國。於是出現一個畫面,有一群天真的小孩,人家說了就信,而且不會質疑。但這樣可以進天國,還是被吹笛人帶走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因為類似的話,別說其他宗教會說,連詐騙集團都愛用。

最愛問為什麼的,難道不是小孩?

馬太福音18章提到「像小孩」,指的是「謙卑」,因此反倒不該「以信自滿」,而是要「虛心求教」了。

聖經教導追求智慧,別像嬰兒喝奶,要長大成人;聖靈的恩賜第一是智慧,第二是知識,為何教會要我們放棄理性不要質疑?理性可是聖靈恩賜最主要的成份。實際上,多馬求真的態度讓他成為第一位稱呼耶穌為上帝的人,是第一個理解三位一體奧秘的人。

教會強調要信,卻忽略更基本的「你信對了嗎?」。如果宣稱信卻不求真,那就只是迷信,耶穌對多馬說的話絕非要人放棄追求真理,實際上耶穌現身回應多馬,才接著說「不要不信」(原文本意),因為多馬「跟師兄弟一樣親眼看見了」。

多馬如果沒有信,何必追隨耶穌?何必在耶穌死後繼續與師兄弟在一起?實際上,他信了,而且在信的基礎上持續追求真理,他有小孩般無限的求知慾,有疑問就問,有質疑就追求。

如果連使徒都有一堆問題問耶穌,我們可以不問嗎?

基督教的理性主義特質一直是信仰基本態度,努力追求真理,讓自己信上加信,這是至好的福份。教會不該把質疑視為不信,因為不信的人根本不會質疑,求真才會。

不要成為迷信的基督徒,要成為求真的基督徒。

----------------------------

本文原刊載於教會公報5/11的公報廣場,公報社有把比較尖銳的文字刪除,這裡是原本的投稿版本。

其實我一直覺得教會在描述「天國小孩」的形象上面有很大的問題,一來常被描述的其實一點都不像小孩,二來耶穌教導的東西沒那麼片段,他並沒要我們不要成長。

更別提聖經一直在強調智慧的重要性,但有太多人卻曲解屬天的智慧是「自己偷懶什麼都不想」。

這是一種退化阿!

raw-image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3會員
992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5/5歷史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5/5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