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者多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常有人說台灣的學生不發問,這被視為一種教育缺失。但場景換到教會,卻變成「不要疑惑,總要信」(約20:27)。耶穌這句話,讓多馬被稱為懷疑者,但別忘記就連耶穌也懷疑上帝過。
多馬不信的對象其實是那些師兄弟,畢竟才剛出一位猶大。所以多馬說出他的懷疑,一如過往。多馬常把懷疑說出口,是個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裝懂,更不恥下問。結果教會說只要信,不要質疑?這樣好嗎?這是耶穌的本意嗎?
這段話還常與小孩的形象結合,因為耶穌說像小孩的人才能進天國。於是出現一個畫面,有一群天真的小孩,人家說了就信,而且不會質疑。但這樣可以進天國,還是被吹笛人帶走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因為類似的話,別說其他宗教會說,連詐騙集團都愛用。
最愛問為什麼的,難道不是小孩?
馬太福音18章提到「像小孩」,指的是「謙卑」,因此反倒不該「以信自滿」,而是要「虛心求教」了。
聖經教導追求智慧,別像嬰兒喝奶,要長大成人;聖靈的恩賜第一是智慧,第二是知識,為何教會要我們放棄理性不要質疑?理性可是聖靈恩賜最主要的成份。實際上,多馬求真的態度讓他成為第一位稱呼耶穌為上帝的人,是第一個理解三位一體奧秘的人。
教會強調要信,卻忽略更基本的「你信對了嗎?」。如果宣稱信卻不求真,那就只是迷信,耶穌對多馬說的話絕非要人放棄追求真理,實際上耶穌現身回應多馬,才接著說「不要不信」(原文本意),因為多馬「跟師兄弟一樣親眼看見了」。
多馬如果沒有信,何必追隨耶穌?何必在耶穌死後繼續與師兄弟在一起?實際上,他信了,而且在信的基礎上持續追求真理,他有小孩般無限的求知慾,有疑問就問,有質疑就追求。
如果連使徒都有一堆問題問耶穌,我們可以不問嗎?
基督教的理性主義特質一直是信仰基本態度,努力追求真理,讓自己信上加信,這是至好的福份。教會不該把質疑視為不信,因為不信的人根本不會質疑,求真才會。
不要成為迷信的基督徒,要成為求真的基督徒。
----------------------------
本文原刊載於教會公報5/11的公報廣場,公報社有把比較尖銳的文字刪除,這裡是原本的投稿版本。
其實我一直覺得教會在描述「天國小孩」的形象上面有很大的問題,一來常被描述的其實一點都不像小孩,二來耶穌教導的東西沒那麼片段,他並沒要我們不要成長。
更別提聖經一直在強調智慧的重要性,但有太多人卻曲解屬天的智慧是「自己偷懶什麼都不想」。
這是一種退化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7會員
940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擔子相關的符號在聖經裡多次出現 ,雖然可能使用不同詞彙,例如「重擔」,或者提到「背負」,但基本上指的都是人扛了某些重物的形象,而且大多指的是無形的壓力與責任(加6:5)。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勞動形象,古今中外皆然,聖經裡有時候也會使用牛負的軛來指涉類似概念,總之都代表著一種「外加」的東西,是辛苦勞動的
上帝何時會說話,我們其實無法預料。 前幾周參加聚會的時候,敬拜讚美一如以往的喧嘩吵鬧 ,這種聲量加上電子樂器,對聽力不但有傷害,其實老年人聽力衰退之後,聽到的聲音容易混雜在一起,這種流行音樂的模式結果會是根本聽不清楚。 這都是簡單醫學常識而已。 我總覺得,教會這樣聚會,到底是在配合誰?對,只是配合某
主禱文的第一句話是:「阮佇天裡的父」 ,這段話前一陣在我跟太太靈修的時候被提出來,太太問我,明明是我們在禱告,為何不是說「咱佇天裡的父」,而是「阮佇天裡的父」。 雖然華語主禱文很單純,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英文用的也是「Our Father in Heaven」,這些全都不構成問題,但台語沒那麼簡
其實除了帶領家庭禱告之外,我沒太多對外帶公禱的經驗,但要說聽過的公禱,那數量可多著,因此若要我說說好或不好,也不是沒有參考資料可以使用就是了。 之前介紹過一本「齊聲說阿們!如何帶領公禱」的書,這本書非常實用,很推薦給大家看,其實這本書講的東西不單只是公禱時可以用,在面對大眾時,這本書的內容都能有相當
因為生命出了問題才找神幫忙 尋找宗教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生命出了問題,什麼問題都可以,大大小小都是原因,總之就是出現一個你跨不過去,覺得很苦的狀況,然後你開始尋求各種外力的協助,不管是家人、朋友的協助、政府的福利、救助方案、社會資源的挹注,當然還有宗教的慰藉。 這當然是充分的理由,各種宗
當我們討論宗教、信仰,有幾個現實問題要先面對。 我們先從自己出發,那麼第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信這個幹麻」? 或許各位已經有堅定信仰,有些在懷疑當中,有些堅信自己根本沒有任何信仰(但這種「堅信」非常的「宗教信仰」),你可能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也聽過很多說法,但我們先把這些全都擺在一邊,從空白的地方開
擔子相關的符號在聖經裡多次出現 ,雖然可能使用不同詞彙,例如「重擔」,或者提到「背負」,但基本上指的都是人扛了某些重物的形象,而且大多指的是無形的壓力與責任(加6:5)。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勞動形象,古今中外皆然,聖經裡有時候也會使用牛負的軛來指涉類似概念,總之都代表著一種「外加」的東西,是辛苦勞動的
上帝何時會說話,我們其實無法預料。 前幾周參加聚會的時候,敬拜讚美一如以往的喧嘩吵鬧 ,這種聲量加上電子樂器,對聽力不但有傷害,其實老年人聽力衰退之後,聽到的聲音容易混雜在一起,這種流行音樂的模式結果會是根本聽不清楚。 這都是簡單醫學常識而已。 我總覺得,教會這樣聚會,到底是在配合誰?對,只是配合某
主禱文的第一句話是:「阮佇天裡的父」 ,這段話前一陣在我跟太太靈修的時候被提出來,太太問我,明明是我們在禱告,為何不是說「咱佇天裡的父」,而是「阮佇天裡的父」。 雖然華語主禱文很單純,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英文用的也是「Our Father in Heaven」,這些全都不構成問題,但台語沒那麼簡
其實除了帶領家庭禱告之外,我沒太多對外帶公禱的經驗,但要說聽過的公禱,那數量可多著,因此若要我說說好或不好,也不是沒有參考資料可以使用就是了。 之前介紹過一本「齊聲說阿們!如何帶領公禱」的書,這本書非常實用,很推薦給大家看,其實這本書講的東西不單只是公禱時可以用,在面對大眾時,這本書的內容都能有相當
因為生命出了問題才找神幫忙 尋找宗教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生命出了問題,什麼問題都可以,大大小小都是原因,總之就是出現一個你跨不過去,覺得很苦的狀況,然後你開始尋求各種外力的協助,不管是家人、朋友的協助、政府的福利、救助方案、社會資源的挹注,當然還有宗教的慰藉。 這當然是充分的理由,各種宗
當我們討論宗教、信仰,有幾個現實問題要先面對。 我們先從自己出發,那麼第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信這個幹麻」? 或許各位已經有堅定信仰,有些在懷疑當中,有些堅信自己根本沒有任何信仰(但這種「堅信」非常的「宗教信仰」),你可能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也聽過很多說法,但我們先把這些全都擺在一邊,從空白的地方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小孩子被門徒拒之門外,耶穌卻說在天國的正是如小孩一般,單純、沒有心機、有需要便直抒所求的人。一名少年人詢問耶穌,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他已做了所有世俗眼中看為合乎標準、遵守律法的事,但最後還是放不下自己的產業,在「做善事得永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杜克大學神學院教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如果牧者是言說真理的先知,那麼他們將要面對極大的試探:說謊。」(《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p264)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趣味的次生想法,孩子們?為什麼不可以愛阿彌陀佛?小龜聽了說:原生活法裏的阿彌陀佛,心裡沒有孩子們,為什麼我們要愛阿彌陀佛?小不點升了升舌頭說:那次生活法呢?小龜說:你讓我知道次生活法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小不點說:小龜,就是和孩孩子一樣真假兩用在2024。 憤怒的原生想法,孩子們?阿彌陀佛的愛不是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多馬的信心」是憑感官證據而來的信心,是「屬人的信心」。至於耶穌所説:「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指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小孩子被門徒拒之門外,耶穌卻說在天國的正是如小孩一般,單純、沒有心機、有需要便直抒所求的人。一名少年人詢問耶穌,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他已做了所有世俗眼中看為合乎標準、遵守律法的事,但最後還是放不下自己的產業,在「做善事得永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杜克大學神學院教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如果牧者是言說真理的先知,那麼他們將要面對極大的試探:說謊。」(《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p264)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趣味的次生想法,孩子們?為什麼不可以愛阿彌陀佛?小龜聽了說:原生活法裏的阿彌陀佛,心裡沒有孩子們,為什麼我們要愛阿彌陀佛?小不點升了升舌頭說:那次生活法呢?小龜說:你讓我知道次生活法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小不點說:小龜,就是和孩孩子一樣真假兩用在2024。 憤怒的原生想法,孩子們?阿彌陀佛的愛不是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多馬的信心」是憑感官證據而來的信心,是「屬人的信心」。至於耶穌所説:「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指的是亞伯拉罕的信心。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