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緱文化論壇紀實】在AI面前眾生平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為 2023-6-2 阿緱文化論壇個人紀錄,當代新媒體創新應用協會主辦)

raw-image

各位師長先進、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約三十年前我剛回國任教的時候,面試我的師長問了一個問題:"你從美國回來,為什麼要回台灣最偏鄉的屏東教書,不選擇資源豐富的台北?"

我的回答是:"屏東或台北,到矽谷的距離是一樣的,到紐約的距離也一樣!"

我們所認為的差距,跟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和所想達到的目的地有關。(王副主任補充:和視野有關)

為什麼談這個問題呢?大家都知道,最近這一周 Nvidia黃仁勳總裁在台灣掀起了一股AI旋風。我想說的是,在AI面前眾生平等。無論你現在是2G, 3G, 4G, 5G(或元宇宙、IoT......未來一定會有的6,7,8G),在AI這種革命性創新面前,它通通不在乎。也就是說,只要你現在擁抱AI,就可以"跳過"中間的那一大堆漸進式創新,隔代升級;如果你還在顧慮這個那個,想著要抵抗,只有落伍淘汰、掃進歷史的塵埃一途。

跳躍式創新,才是我們今天在屏東鄉下辦論壇的潛在主題。所以我們今天從台北請來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王鴻瑞副主任演講,主題是<用科技打造智慧生活圈>,掌聲歡迎。


(接演講,後續錄影請洽主辦單位)

感謝王副主任帶來精彩的演講,尤其是最後他的結語"AI不會取代人類",十分富有人本主義(humanism)精神。我想補充一下,之所以會一直討論AI取代人類這個問題,基本假設是把"人"與"AI(機器)"對立起來,二元對立思考下的產物。我想請大家換個方式思考:未來社會將是一種"AI人類協作"的"科技體"(technisum)形式。(人離不開AI、AI也離不開人,交纏在一起。人被AI大大的增強,變得目前難以想像的強大!)

於是,我們可以推導出:AI不會取代人;而是"會AI的人"(人機科技體)將取代"不會AI的人"。


Q1:AI如何運用在托育?

(王副主任回答略)

Q2:阿猴文化斷層,如何運用科技.....

(王副主任回答略)

BJ:像我一樣的文化工作者常有一個問不出口的問題:"大家都一直講科技,都沒人關心文化。很怕文化被科技取代"

這也是二元對立思考下的產物。你把"文化"和"科技"對立起來,變成互斥性的概念,就永遠會困在這個問題無法前進。為什麼不換個方式想,未來的"科技文化體"或"文化科技體"會是什麼樣貌?

越想抵抗科技,文化就越早斷層;越早擁抱科技,文化就會永續。

晨間廚房王老闆Q3:政府一直用補助的形式來做數位轉型,補助結束轉型就停了。何不用租稅減免的形式,比如廠商引入科技就能減免營業稅.......希望能替我們轉達業界的心聲給中央。

BJ:我相信王副主任現在在數位部,一定會將這麼棒的idea轉給呂署長、唐部長。

謝謝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J的沙龍
30會員
228內容數
謬作京華名利客,斯聲不聽數十年。讀書寫作、釣魚打Game;課徒養家、犬儒度日,樂此不疲也。
BJ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在第一課,我們學會了如何切分觀眾,把「市場」變得有溫度、有樣貌。 現在,是時候問自己一個殘酷但關鍵的問題: 我們這次,要選擇為誰而演? 不是排除誰,也不是討好所有人, 而是聚焦火力,把有限資源用在最可能引發火花的人身上。 這就是「T」——Targeting,選擇目標觀眾。 怎麼挑出「值得
Thumbnail
2025/05/01
在第一課,我們學會了如何切分觀眾,把「市場」變得有溫度、有樣貌。 現在,是時候問自己一個殘酷但關鍵的問題: 我們這次,要選擇為誰而演? 不是排除誰,也不是討好所有人, 而是聚焦火力,把有限資源用在最可能引發火花的人身上。 這就是「T」——Targeting,選擇目標觀眾。 怎麼挑出「值得
Thumbnail
2025/05/01
在創作現場,我們常問:「這齣戲會有人看嗎?」 但我們很少反問:「誰會想看這齣戲?」 這堂課,我們要學會一件簡單但關鍵的事——區隔觀眾。 不是要把人分類,而是幫助我們更精準地找到真正共鳴的觀眾群。 🎯 為什麼區隔觀眾很重要? 因為「大眾市場」根本不存在。 沒有一齣戲是寫給「所有人」的
Thumbnail
2025/05/01
在創作現場,我們常問:「這齣戲會有人看嗎?」 但我們很少反問:「誰會想看這齣戲?」 這堂課,我們要學會一件簡單但關鍵的事——區隔觀眾。 不是要把人分類,而是幫助我們更精準地找到真正共鳴的觀眾群。 🎯 為什麼區隔觀眾很重要? 因為「大眾市場」根本不存在。 沒有一齣戲是寫給「所有人」的
Thumbnail
2025/04/29
在排練場裡,時間總是不夠,能量總是燃燒得太快。 每個人都滿懷熱情,卻常常像無頭蒼蠅般疲於奔命—— 練了三個小時,感覺什麼也沒完成; 熬夜改了劇本,卻發現明天又得全部重來。 問題不在於大家不夠努力, 而是我們沒有善用時間與能量這兩種「隱形樂器」。 這一講,我們要學會用一點小小的管理魔法,讓
Thumbnail
2025/04/29
在排練場裡,時間總是不夠,能量總是燃燒得太快。 每個人都滿懷熱情,卻常常像無頭蒼蠅般疲於奔命—— 練了三個小時,感覺什麼也沒完成; 熬夜改了劇本,卻發現明天又得全部重來。 問題不在於大家不夠努力, 而是我們沒有善用時間與能量這兩種「隱形樂器」。 這一講,我們要學會用一點小小的管理魔法,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三位分享人都認為,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超越或取代人類的積極學習的態度,唯有學習才能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思維。他們也判斷,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技創新只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實際且有用的減輕與加速的作用,但在全面取代人類這件事情上,我們無需過度焦慮與慌張,掌握工具,應用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才是科技創新為人類
Thumbnail
三位分享人都認為,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超越或取代人類的積極學習的態度,唯有學習才能帶來革命性的創新思維。他們也判斷,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科技創新只會為人類的工作帶來實際且有用的減輕與加速的作用,但在全面取代人類這件事情上,我們無需過度焦慮與慌張,掌握工具,應用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才是科技創新為人類
Thumbnail
在2023年後疫情時代,各國貿易與觀光陸續地開放交流,筆者從2023年1月參與TEDxXinyi(信義)大會,持牌策展人(Dawn Chang)提出了2023共譜計畫,跟著風起國際局勢,探討「獨特創新的Idea案例」以及「從社區COMMUNITY出發」的觀點,在2023年AI逐漸地成熟
Thumbnail
在2023年後疫情時代,各國貿易與觀光陸續地開放交流,筆者從2023年1月參與TEDxXinyi(信義)大會,持牌策展人(Dawn Chang)提出了2023共譜計畫,跟著風起國際局勢,探討「獨特創新的Idea案例」以及「從社區COMMUNITY出發」的觀點,在2023年AI逐漸地成熟
Thumbnail
(本文為 2023-6-2 阿緱文化論壇個人紀錄,當代新媒體創新應用協會主辦) 各位師長先進、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約三十年前我剛回國任教的時候,面試我的師長問了一個問題:"你從美國回來,為什麼要回台灣最偏鄉的屏東教書,不選擇資源豐富的台北?" 我的回答是:"屏東或台北,到矽谷的距離是一樣的,到紐約的
Thumbnail
(本文為 2023-6-2 阿緱文化論壇個人紀錄,當代新媒體創新應用協會主辦) 各位師長先進、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約三十年前我剛回國任教的時候,面試我的師長問了一個問題:"你從美國回來,為什麼要回台灣最偏鄉的屏東教書,不選擇資源豐富的台北?" 我的回答是:"屏東或台北,到矽谷的距離是一樣的,到紐約的
Thumbnail
當數位科技正用著你我難以想像的速度進步著,當無人車不再是電影場景而是在街上恣意地奔馳著,當ChatGPT橫空出世讓眾人讚歎與憂心並存著,你可曾想過,未來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是能透過AI、大數據、數位科技來改變,甚至創意顛覆的呢?
Thumbnail
當數位科技正用著你我難以想像的速度進步著,當無人車不再是電影場景而是在街上恣意地奔馳著,當ChatGPT橫空出世讓眾人讚歎與憂心並存著,你可曾想過,未來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是能透過AI、大數據、數位科技來改變,甚至創意顛覆的呢?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所謂風水輪流轉,人類社會再次的受到工業化挑戰,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專精、專業型領域,逐步地改革換新,轉為博學、整合應用及強記型領域。過去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的階段中,由農人走向城市而衍生出來的工人、工匠、士兵、老師、官員等各個職位成為了現代專業化的雛形。然而這些職位並沒有生產糧食作物的能力和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Thumbnail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 AI可不可以當總統或法官?機器人要不要繳稅?思辨人類與人工智慧該如何共生 洋蔥式分層閱讀,按內容深淺階梯式排版── 依個人閱讀喜好,自由跳接、由簡至繁,秒懂當代不可不知的世界議題    
Thumbnail
【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 AI可不可以當總統或法官?機器人要不要繳稅?思辨人類與人工智慧該如何共生 洋蔥式分層閱讀,按內容深淺階梯式排版── 依個人閱讀喜好,自由跳接、由簡至繁,秒懂當代不可不知的世界議題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