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 Chp. 1 - 人人都是專家

2023/06/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之前聽過一些醫生的抱怨。不少病人身體出了狀況,第一時間會是去問GOOGLE,閱讀網路上來源不明的文章,再使用文章給予的偏方。到頭來病痛沒有改善,反而增加了醫生的負擔。讓醫生聽了氣得跳腳,抱怨到底誰才是醫生?
專家的角色一直被視為知識的權威,憑藉著經驗和專業知識,為人提供指引和建議。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對專業表現出不信任感,認為自己的能力超出那群讀了多年書,受過多年經驗的專家。
舉最近的例子,像是電影的配音員,全數換成網路聲量高的KOL。的確這種作法替電影帶來了宣傳效果,然而廠商的這種作法卻是在輕視配音人員的專業。讓人不禁覺得花了數年習得一份技藝,卻無法獲得一丁點回報。要是這種流量大於專業的作風持續下去,請問還會有誰會願意磨練自己的技藝?

誰才是專家?

在此不得不提起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簡單來說此現象顯示能力欠缺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能力不足的人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沒有標準,意味著他們是無法認知到好與壞的準則。
這就是業餘人士對自身能力產生錯覺的來源。
首先,專家需要經過一定的篩選,並且通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和實踐驗證。然而即使經過篩選,專家也並非完美無缺。專家的能力和知識有限,他們也會犯錯誤。這一點使得人們開始質疑專家的可靠性和價值。畢竟,專家也只是人類,難免會犯錯。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專家的價值。專家憑藉著他們所擁有的專業知識,能夠在眾多的選擇中提供更為準確和可靠的建議,這對於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至關重要。
其次,人的能力有限,再聰明也需要依賴專家的指引。人類的知識領域日新月異,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人可以全面掌握的範圍。社會的運作仰賴著各行各業的專家,才能讓整個社會不至於陷入停滯。因此,專家的存在是為了彌補我們個體知識的不足,他們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能夠提供我們更為全面和準確的信息,幫助我們作出明智的選擇。
正如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所言:「誰知道哪些錯誤不該犯,並且避免掉這些失誤,就是專家。」 專家的價值在於他們能夠在特定領域中辨識出錯誤並加以避免。專家通過不斷的研究和經驗積累,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為準確和可靠的指引,使我們能夠避免一些可能的失誤和風險。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洞察力是我們在做出決策時所需要的重要資源。

網路 vs 專家

相較於書讀得不多的人,有一定教育水準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做決定時昧於事實。這是因為這些人在學校教育中接受了基礎知識的培養,對於一些常識和常規的事物有著一定的認識。然而,他們可能沒有深入了解專門領域的專業知識,也沒有能力對於複雜的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因此,他們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而忽視了專家的建議和專業知識。這種現象使得專家意見和知識體系的地位下降,同時也讓人們對專家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加劇。
另一方面,許多人堅信人人的意見都是等值的,這種觀點也是導致專家意見和知識體系受到質疑的原因之一。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不是所有意見都具有相同的價值和可信度。專家的意見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之上的,經過嚴謹的研究和驗證。他們的觀點不僅受到同行的審查和批評,也基於具體的數據和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個人的意見往往受到主觀偏見和有限的知識所影響。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個人意見與專家觀點等同起來,而應該尊重和重視專家的知識和專業能力。
總結而言,這本書第一章就表明專家並非只要會上網,看了很多文章就能自稱自己是某領域的專家或大師。所謂專業,得有成果展現,以及受到同儕認證。否則,充其量只能說是某種業餘愛好者。
李燕
李燕
平時寫的小說丟在這裡: https://www.penana.com/user/146880/%E6%9D%8E%E7%87%95/portfolio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