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願景,兩年封面故事,為理想中的自己築夢踏實:《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在閱讀的圈子內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台灣的說書人中堪稱第一品牌。不管你習慣瀏覽的是Facebook還是Instagram,愛聽Podcast還是喜歡看部落格文章,都能在這些地方找到他,而且他在不同的平台上,也都會根據該平台的習性與特色做內容的調整,很能切合目標族群,而我個人特別欽佩他的部落格,不管是排版、設計、操作感受、與內容,都給人非常舒適的體驗,連大型出版商或媒體的網站都望其項背。

瓦基過去是能力出眾的台積電工程師,一路做到副理,在2021年離職之前,年薪超過300萬。他曾說過,過去的自己並不常看課外書,以前全心全意在台積電拚搏的他,不僅難以想像自己會有放棄這份高薪與頭銜的一天,轉職成立閱讀前哨站更是想都沒想過。

於是他將自己從工程師始斜槓,最後完全轉職的前因後果與心路歷程,都寫在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因為開始接觸書本,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他也希望能藉由閱讀分享,讓更多人的人生更加美好。這裡就不對瓦基的人生故事再做太多著墨,先把焦點放在他帶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自主工作就是為自己負起全責

雖然身為台積電的受雇員工絕不輕鬆,但公司會幫你安排上下班時間,不須擔心工作時程;公司會主動指派任務,不須自己做出抉擇;公司會固定提供可觀薪酬,不須成天擔心財務收支。成為自主工作者,意味著需要規劃、煩惱的事情多出了很多,自主的代價就是更多的責任,壓力不見得比較輕,但若自由能讓你心滿意足,你會甘願承受。瓦基說:「願意起身、探索夢幻工作的人,就是對自己興趣、專業和嚮往的生活型態,負起完全責任的人。」

以終為始的思維

在人生終點時,你希望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被蓋棺論定後,留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應該要是什麼樣子的呢?接著再想想,現在做的工作,過的生活,會讓自己更接近那個想像嗎?還是毫無幫助,甚至越來越遠?我們常想著:「即使心中很委屈,但再忍耐個幾年就可以改變了吧?」但人生無常,誰也說不準生命的終結會在哪一天,不如現在就開始調整自己的方向,朝著未來理想中的自己前進。

設定北極星指標

北極星指標,指的是「唯一重要」的指標,一個企業的種種行為都是要往這個方向努力,舉例來說,臉書的「每月活躍用戶」、Spotify的「總聆聽時間」等等,瓦基自己則是設定為「部落格電子報的訂閱人數」,所以他在不同平台上的分享或活動,都會設計一些巧思,引導讀者前往閱讀前哨站,訂閱電子報。擁有明確的目標有助於避免迷失方向,且將想要的成果最大化,更容易脫穎而出,產生影響力。

我們時常對自己過於沒有自信

《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擁有超過八萬位追蹤者,但我也是看了書才知道,瓦基其實從小就不喜歡自己的聲音,也不覺得自己口條上得了檯面。但他的Podcast不僅被聽眾廣泛認為聲音溫柔又沉穩,清晰易懂的內容,也讓視力不佳的族群能用另一種方式吸收知識,獲得他想都沒想過的巨大成功。我們常常過於完美主義,其實只要有幫助人的心意與行動,那些自以為的缺點可能都不值得一提。

行有餘裕更能真正活在當下

有的人活在當下,是因為對生活漫不經心,只關注於此時此刻的意念與渴望,不思索未來,也不在乎他人;另一種人,則是早已對過去進行反省,對未來做好規劃,人生與事業都在他自信的軌道上,才得以從容地活在當下。若還不知如何起步,瓦基建議可以從建立晨間習慣、設計筆記系統、規律記載日誌、妥善規劃未來誌等方式,確保「該做的事」都能有時間做,才會有餘裕可以順從內心、活在當下。

連結才能帶來意義

許多人在相對年輕的時候,都想著要追求成就;等到一個年紀過後,才轉而追求意義。有的人改變得很早,有的人很晚,並不是說追求成就不好,但我們最好深深思考,那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瓦基在收到一位香港讀者的感謝信後,深刻理解到:「成就,彰顯的是能力的證明;關係,展現的是人生的意義。」仔細思考就知道,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差不多是:「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為周遭的人帶來了什麼?少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定義了我們的意義的,是我們與世間萬物的連結與關係,而不是成就的高低。

結語

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瓦基的創業故事相當激勵人心,他一路上所使用的秘訣與心法更是毫無藏私地分享,讓人既欽佩又收穫滿滿,想了解更多的內容,非常推薦購入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少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重要的事先開始,然後才能改變,進而變厲害。 寧可在多年後說「我試過了」,而不要鬱悶地說「我錯過了」。 人氣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的製作人瓦基(莊勝翔)所寫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就是融合他從為公司打拼到為自己工作,最毫無保留的人生實踐。
Thumbnail
最重要的事先開始,然後才能改變,進而變厲害。 寧可在多年後說「我試過了」,而不要鬱悶地說「我錯過了」。 人氣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的製作人瓦基(莊勝翔)所寫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就是融合他從為公司打拼到為自己工作,最毫無保留的人生實踐。
Thumbnail
幾個月前我認識了跟我一樣從台積電中途下山去當說書人的瓦基 其實在還沒認識『閱讀前哨站』的瓦基之前 我就在一篇關於他的訪談裡讀到,有個台積電主管因為很喜歡閱讀,所以離職去經營說書頻道..
Thumbnail
幾個月前我認識了跟我一樣從台積電中途下山去當說書人的瓦基 其實在還沒認識『閱讀前哨站』的瓦基之前 我就在一篇關於他的訪談裡讀到,有個台積電主管因為很喜歡閱讀,所以離職去經營說書頻道..
Thumbnail
瓦基將自己從工程師開始斜槓,最後完全轉職的前因後果與心路歷程,都寫在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因為開始接觸書本,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他也希望能藉由閱讀分享,讓更多人的人生更加美好。這裡就不對瓦基的人生故事再做太多著墨,先把焦點放在他帶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Thumbnail
瓦基將自己從工程師開始斜槓,最後完全轉職的前因後果與心路歷程,都寫在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因為開始接觸書本,大大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他也希望能藉由閱讀分享,讓更多人的人生更加美好。這裡就不對瓦基的人生故事再做太多著墨,先把焦點放在他帶給我們的衷心建議。
Thumbnail
我之前就知道瓦基,也知道他是從台積電離職後創業,很開心終於買到他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或許大家好奇的是為什麼他會離開台積電去選擇不穩定的工作模式,但我反而是想從他這邊知道,他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路上是怎麼做的,因為我現在正也朝這個路上邁進。
Thumbnail
我之前就知道瓦基,也知道他是從台積電離職後創業,很開心終於買到他的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或許大家好奇的是為什麼他會離開台積電去選擇不穩定的工作模式,但我反而是想從他這邊知道,他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路上是怎麼做的,因為我現在正也朝這個路上邁進。
Thumbnail
這本書是瓦基這些年來的努力結晶,從他在台積電拼命工作,中間開始探索自己的所愛,直到離開台積電之後,展開了追逐自己理想生活的旅程。
Thumbnail
這本書是瓦基這些年來的努力結晶,從他在台積電拼命工作,中間開始探索自己的所愛,直到離開台積電之後,展開了追逐自己理想生活的旅程。
Thumbnail
先講感想,這本書很容易閱讀,尤其在講述一些生產力觀念的時候,可能因為不用翻譯的關係,很可以直接進入腦子裡記住那個概念(個人常常在看一些商管翻譯書的時候有一種「我看完了,我大受震撼,但我記不住」的狀態)。 再來是他提供的方式很很容易開始,可能自己是個對寫作有興趣但常常有續航力不足情況的人,在閱讀的過
Thumbnail
先講感想,這本書很容易閱讀,尤其在講述一些生產力觀念的時候,可能因為不用翻譯的關係,很可以直接進入腦子裡記住那個概念(個人常常在看一些商管翻譯書的時候有一種「我看完了,我大受震撼,但我記不住」的狀態)。 再來是他提供的方式很很容易開始,可能自己是個對寫作有興趣但常常有續航力不足情況的人,在閱讀的過
Thumbnail
歐陽立中老師將瓦基的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形容成「自媒體版的與成功有約」,實在是太貼切了!!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 瓦基的這本書的話 那會是「瓦基版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因為瓦基真的把書中所寫的內容,全都活出來了!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 基本上就是瓦基在說明他是如何靠著閱
Thumbnail
歐陽立中老師將瓦基的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形容成「自媒體版的與成功有約」,實在是太貼切了!!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 瓦基的這本書的話 那會是「瓦基版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因為瓦基真的把書中所寫的內容,全都活出來了!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 基本上就是瓦基在說明他是如何靠著閱
Thumbnail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讀書心得 為什麼他們讀書都可以那麼快,又可以把書中知識變成改善自己生活的利器,甚至成為自己的夢幻職業呢? 你一定很好奇這些在各大平台的說書人,是否一天有48小時可以使用,才有辦法這麼頻繁更新作品呢? 兩年前,我開始聽Podcast,裡面還是一個新興平台,還在百靈果獨霸的時
Thumbnail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讀書心得 為什麼他們讀書都可以那麼快,又可以把書中知識變成改善自己生活的利器,甚至成為自己的夢幻職業呢? 你一定很好奇這些在各大平台的說書人,是否一天有48小時可以使用,才有辦法這麼頻繁更新作品呢? 兩年前,我開始聽Podcast,裡面還是一個新興平台,還在百靈果獨霸的時
Thumbnail
我自己寫下10個對這些問題的簡要回答,在回頭對照,其中關於新舊工作的銜接、收入跟時機這三的問題(第5、7、8三題),真的讓我思考與計算良久,但我覺得,這10個問題,在轉職前看似是父親對兒子的刁難,現在來看,卻像是一把解剖刀,將華麗的夢想剖開,看見最內心現實的問題。
Thumbnail
我自己寫下10個對這些問題的簡要回答,在回頭對照,其中關於新舊工作的銜接、收入跟時機這三的問題(第5、7、8三題),真的讓我思考與計算良久,但我覺得,這10個問題,在轉職前看似是父親對兒子的刁難,現在來看,卻像是一把解剖刀,將華麗的夢想剖開,看見最內心現實的問題。
Thumbnail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