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 Vosper是一位我經常在關注的作家,我經常能從他的文章中得到一些啟發。
然後從他的自介中發現,他在作的事情也正是我想要作的。
我個人認為,自已是很多產的工作者,而且我的速度很快。
不管是寫文章、作簡報、還是完成工作上客戶、上級所交辨的事項。
我都會給自已訂一個比老闆要求還要早的期限,然後再比那個期限更早一些呈交我的報告。(反正工作方面,日本人是一定會有意見的,與其壓線交報告,還不如早點交報告給他們,我再來修改;又或者留一些空間讓他們提出要修改的方向,我再來調整,還比較省事…)
而我會開始寫文章、創作的動機之一,說穿了其實就是我不想要讓自已的創造力只用在工作方面而已…畢竟工作很多時候是要講一些別人想聽的,而不是自已真正想講的…
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
其實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數就好了,硬要說破只是讓場面難看;處理事情的力道與尺寸的拿捏跟作人往往才是最難的,而不是在於你多會作事。
回到主題,我想要分享Vosper文章的原因是我們有許多想法是接近的;特別是在自行車市場分析這一塊。
有些相同的話語,在你沒有聲量時講出來,根本不會有人在乎。
就當我是為了增加流量,所以才來作文章的導讀吧。
Rick Vosper在BRAIN (Bicycle Retailers and Industry News)的文章列表
我知道大家現在都沒啥耐性看長文章啦~尤其還是英文的。
所以我直接分享重點與個人看法如下:
好消息是現在美國騎自行車的人口是二十年以來的新高。
壞消息則是銷售仍然不見起色,過高的庫存量將會拖垮整個供應鏈。
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反直覺的情況發生呢?
照理說,騎車的人變多,那麼需求也應該增加才對啊~那為什麼車店裡、倉庫還是滿滿的成車與零件庫存呢?
消費者去哪了?為什麼他們不買新的自行車呢?
Vopser給出了兩個答案:
其一是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改變了消費模式,背後的原因很多,例如通膨、升息,但是我總結一句話就是:
這現象不是只有在自行車業界出現,而是在各種產業都已經發生。
Vopser是用美國家居、裝潢業者的銷售下滑作為例子,因為美國的房子多是木造的,需要定時翻新、維修。
而我們身在台灣也很能感同身受,車子舊了,先修修吧不急著換新車,因為難保那天就換自已要放無薪假了。
衣服還能穿就繼續穿囉,就算要買也是去Net,Uniqulo買就好。
大家唯一敢花錢的地方可能只剩下吃美食了,這是在全球景氣都不好時的小小確幸。
其二就是那些想要買新車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都已經買了而且他們也不急著再換新車。
以上這些因素也就造成所謂的“新車流動性”問題。
但是這並不代表成車之間的交易跟買賣是停滯的。
從Vopser的文章跟其他的報導中,我得知二手車的市場現在是很有活力的。
再來就是另一個二手交易的平台。
它已經成為了二手優質自行車的交易領先平台,上面求售的成車、零件、人身部品在疫情期間激增,並且現在仍看不到趨緩的現象。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又或是偽裝成消費者的店家)想在Pinkbike上面出售他們的庫存。
但這會不會只是零售商為了轉移庫存的出口而開發的新渠道呢?
Pinkbike上面火紅的交易現象是事實還是另一個泡沫呢?
Vopser分享了另一篇報告,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去思考。
這份報告分析了不同的平台來說明二手車市場的交易情況。
我認為對不同的TA(Target Audience)來說,他們所偏好的平台也會大不相同。
例如你是公路車騎士,你可能會選擇去The Pro's Closet看車。
但若你是MTB車友,你的首選應該就是Pinkbike。
從某些角度來說,The Pro's Closet與Pinkbike交易熱度的此消彼長也是一個很好觀察美國市場走向與消費者行為的指標。
總的來說,對二手自行車市場的分析凸顯了全面數據分析、特定平台洞察力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格局的重要性。
業界要作的是通過了解消費者行為、市場動態和主要市場參與者戰略之間的相互作用,來作出更明智的決策來應對挑戰並利用新出現的機遇(供應鏈管理、forecast)。
隨著市場是不斷發展且多變的。
監控和適應不斷變化的趨勢和發展仍然是最重要的。
這樣才得以在充滿活力的二手自行車銷售世界中蓬勃發展。
但是說真的,我好像也沒聽到成車品牌、零件商有在認真關注二手車市場這一塊。
Only the fittest survival~
如果有一筆錢不知道該怎麼花的話,去組車廠、車架廠用略高於成本的價格收購零件,再組成成車到二手車平台上賣,或許是不錯的商機?
嗯…算了,我如果真的有這筆錢,去投資房地產比較實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