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目睹、聽聞職場性騷擾卻不作為,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

男生目睹、聽聞職場性騷擾卻不作為,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心理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文章,不純粹是編譯文。這篇文章,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感嘆我過往的無知。無知什麼?以往我只注重保護家人,沒有注意到,原來我身邊的女醫師,也是職場性騷擾的高風險群。

raw-image


最近因為metoo風波,才看到一些女醫師吐露,她們從踏入職場,就常聽聞各種職場性騷擾。原來看似外表堅強的女醫師,也是性騷擾的高風險群。或許,會遭遇嚴重性侵犯的是極少數,比如聚會時喝酒然後被前輩扶上車,然後性侵犯。因為前輩的權勢,女醫師選擇吞忍。

當然,如果女醫師都是高危險群了,醫療場域裡面的護理師、女助理、以及其他女性工作人員,也都容易遭遇職場性騷擾。

職場性騷擾常見,嚴重的性侵害就沒那麼多,但不管「比較輕微」或嚴重的案例,傳開之後,在醫療界的同事之間,還是會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其他職場,只要權力不平等,性騷擾就可能存在。

大概在三十幾年前,歐美國家就已經注意到性騷擾不只會影響受害者,也會影響目睹者、甚至會影響只是聽到傳言的同事。

聽到、知道卻沒有作為,就是「旁觀者」。如同罷凌,性騷擾也會有旁觀者效應,會影響旁觀者的身心健康,產生跟受害者類似的心理反應,例如焦慮、憂鬱或創傷。

歐美國家會重視職場性騷擾,因為這除了影響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會妨礙團隊合作。受害者與旁觀者的心理壓力會影響工作表現,問題沒有合理地處理,也會讓一些受害者與旁觀者選擇離職,造成人事動盪。

有一篇二〇二二年發表的研究,分析一群義大利員工的問卷,除了確認性騷擾事件的旁觀者也會有負面的心理壓力外,還發現男生比女生還更不能應對「旁觀性騷擾」的心理創傷。

為什麼呢?因為傳統的性別角色,會讓男生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無力」。同事、學姐、學妹受到侵害、侮辱,自己在有權勢的騷擾者面前,無能為力、膽怯、縮下去了、裝作沒事。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男人,這對自我的完整性、對自尊的傷害,可能會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這讓我想到,「旁觀性騷擾」的男醫師,有一些也可能會留下長期的心理創傷。台灣醫師從小就是「學霸」,受眾人尊重,彷彿是世界的中心,直到進入職場,漸漸察覺自己的渺小。

有一天,當男醫師發現自己認識的同事、學姐、學妹、護理人員、藥商、社工、心理師、書記,被自己不敢反抗的權勢者騷擾。一開始,男醫師可能很憤慨、很生氣,但朋友們、或甚至受害者本人,可能都會勸他算了,沒有必要張揚,反抗也沒有用,不需要為此出頭、影響未來的前途。

許多事情就這樣埋藏在心裡許多年,也找出許多合理化的理由告訴自己這樣做沒錯。直到metoo風潮興起,一些往事又開始浮現在男醫師腦海。

當然,這樣的心理歷程,可能也會出現在許多不同職場的男性身上。只要還有一定程度的良知,就會出現這樣綿延的夢裡徘徊。

隨著metoo運動的深化,我們也應該要開始來關心性騷擾事件的旁觀者。女性旁觀者、男性旁觀者,各自會有各自的心理壓力與創傷,也會有許多的悔恨。而一些慣犯,更可能造成整個職場、整個世代,長期的自我壓抑與內疚,無助、無力,對社會變得無法樂觀與冷漠。

有些事情需要好好的談。有些人會需要適時的心理諮商。至少我們先建立一個概念,不只受害者,性騷擾事件的旁觀者有時也會需要支持與關懷。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我在同一天內收到好幾個講「職場罷凌」的文章。如果職場罷凌那麼常見、那麼普遍,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或許我們就稱為「微罷凌」吧!
許多人在等待美股跌到最低之後搶進,希望能再賺到一波反彈,甚至是長波段的獲利。不過,低點是在什麼時候?現在是低點嗎?還是會再繼續往下跌一波? 我不知道,也不會猜。不過,正好看到許多講認知偏誤的文章提到投資理財問題,所以就整理幾個常見的重點。
或許這算是個有趣的花絮新聞,但仔細想想,背後有蠻深的衍生意義。那就是,國外某個大型、超過兩萬人的厭女社團,長期的社群版主(moderator)宣布脫單了。 可想而知,他沒辦法再待在這社群。除了必須辭掉社群主持人外,許多先前的追隨者咒罵他是背叛者。
橘高校吹奏樂部來台灣表演時,每位高中生我們都覺得活潑可愛。但如果她們下課途中讓我們在京都路上遇到,可能就會覺得只是平凡的女學生。這或許有一部分來自「啦啦隊效應」:在團體裡,我們會顯得比平常更有吸引力一些。
美國的財富顧問很愛講框架效應,因為這關係到投資人的投資效應。「框架效應」的中文翻譯不太精準,這名詞的原意是我們接受到資訊的脈絡,常常會比資訊的真實內容更能影響我們的決策。這在訊息萬變的投資市場,就會決定贏家與輸家。
最近美國政治評論界有一串有趣的鬥嘴,右派的政治網紅指責民主黨推動讓女性不想結婚的政策,然後不婚族又大比例的支持民主黨。自由派的專欄作家反擊說,共和黨就是不注重未婚女性這一區塊,所以在期中選舉沒有拿到預期中的大勝。
前幾天,我在同一天內收到好幾個講「職場罷凌」的文章。如果職場罷凌那麼常見、那麼普遍,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或許我們就稱為「微罷凌」吧!
許多人在等待美股跌到最低之後搶進,希望能再賺到一波反彈,甚至是長波段的獲利。不過,低點是在什麼時候?現在是低點嗎?還是會再繼續往下跌一波? 我不知道,也不會猜。不過,正好看到許多講認知偏誤的文章提到投資理財問題,所以就整理幾個常見的重點。
或許這算是個有趣的花絮新聞,但仔細想想,背後有蠻深的衍生意義。那就是,國外某個大型、超過兩萬人的厭女社團,長期的社群版主(moderator)宣布脫單了。 可想而知,他沒辦法再待在這社群。除了必須辭掉社群主持人外,許多先前的追隨者咒罵他是背叛者。
橘高校吹奏樂部來台灣表演時,每位高中生我們都覺得活潑可愛。但如果她們下課途中讓我們在京都路上遇到,可能就會覺得只是平凡的女學生。這或許有一部分來自「啦啦隊效應」:在團體裡,我們會顯得比平常更有吸引力一些。
美國的財富顧問很愛講框架效應,因為這關係到投資人的投資效應。「框架效應」的中文翻譯不太精準,這名詞的原意是我們接受到資訊的脈絡,常常會比資訊的真實內容更能影響我們的決策。這在訊息萬變的投資市場,就會決定贏家與輸家。
最近美國政治評論界有一串有趣的鬥嘴,右派的政治網紅指責民主黨推動讓女性不想結婚的政策,然後不婚族又大比例的支持民主黨。自由派的專欄作家反擊說,共和黨就是不注重未婚女性這一區塊,所以在期中選舉沒有拿到預期中的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