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花蓮・新社國小|坐擁海岸梯田美景,噶瑪蘭族唯一重點學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豐濱港口蕃人國校(今港口國小)或貓公蕃人國校(今豐濱國小)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見孩童上學不便,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小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新社國小校門。(繪圖:Amo)

新社國小校門。(繪圖:Amo)

新社梯田,是豐濱新社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根據豐濱鄉公所描述,新社村地形是由西向東傾斜,山嶺地帶坡度陡峭,開發受限制,海岸地帶主要斷層海岸地形,海岸侵蝕嚴重,因而形成特殊的海岸梯田。

魔幻時刻的新社梯田。(攝影:Amo)

魔幻時刻的新社梯田。(攝影:Amo)

初來新社村,看見許多建築介紹都寫有「噶瑪蘭」三字,也聽夥伴說學校孩子多為噶瑪蘭族與阿美族,我不禁疑惑,噶瑪蘭不是在宜蘭嗎?!原來,早期噶瑪蘭族從宜蘭遷徙來此,是有其緣故的。

牡丹社事件後的漣漪-加禮宛事件

同治十三年(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意識到「番地」的重要,因而實施「開山撫番」,將清帝國勢力推至後山,因而侵犯原本原住民的生活領地,引發多起抗清事件,其中一役,便是造成噶瑪蘭族從宜蘭遷到花蓮新社的「加禮宛事件」。

據悉,在清光緒年間,噶瑪蘭族(加禮宛人)因糧食購買爭議,早已累積對清政府的不滿,隨後發生清軍欺侮當地婦女、殺害前來理論族人之事,成為族人決心抗清的導火線。1878 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聯合抵禦清政府,因而引發「加禮宛事件」(在撒奇萊雅族又稱「達固湖彎事件」)。
*加禮宛 Kaliawan,為撒奇萊雅族及南勢阿美族對花蓮地區噶瑪蘭人的統稱。

事件之後,戰敗的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幾乎滅絕,加上戰役後清帝國採「勒遷以分其勢」政策,大部分存活的族人幾乎全數遷徙,對花蓮地區的族群分布造成極大的影響。部分噶瑪蘭族被迫疏散至東部沿海一帶重建部落,名「新社仔社」。從新社仔一名可知當時命名便是以台語命名,也是「新社」的由來。

重建家園,融入對家鄉的思念

位於豐濱鄉的新社,多是加禮宛事件後,從宜蘭南遷的噶瑪蘭人。在宜蘭習慣耕作的居民念念不忘稻米的滋味,便在臨海台地上開闢梯田、種植稻米,成為現在稻田連接著海的特殊景象,又稱為海稻米梯田。

新社另有一噶瑪蘭族舊名「巴特虹岸 pateRungan」,原意為船停泊靠岸之地,指的是噶瑪蘭族登陸新社的海灘,在噶瑪蘭語亦為「萬物休憩、養生之地」之意。相傳遭受迫害的噶瑪蘭族人,划著獨木舟沿著太平洋漂流到此,引導他們的,就是在夜裡會發光的拉拉板山(Lalapan naung)。

即便現在,拉拉板山仍然是漁人出海捕魚返家的燈塔。

新社國小外牆上跳躍的飛魚。(攝影:Amo)

新社國小外牆上跳躍的飛魚。(攝影:Amo)

海洋、生態、美學-以環境藝術串連部落文化

甫進新社國小校門口,便能看見一艘挺拔的獨木舟破浪而出,船上載著魚筌,為許多飛魚圍繞著,呈現噶瑪蘭深厚的文化意象。

「破浪而出 噶瑪蘭」。(攝影:Amo)

「破浪而出 噶瑪蘭」。(攝影:Amo)

獨木舟上的魚筌與圖騰,象徵噶瑪蘭文化。(攝影:Amo)

獨木舟上的魚筌與圖騰,象徵噶瑪蘭文化。(攝影:Amo)

受惠於 106 學年度教育部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計畫,學校協同部落藝術家,攜手打造噶瑪蘭族特殊的河海文化精神,僅管傳統製作獨木舟與魚筌的工藝已逐漸被膠筏取代,新社國小透過實體作品,將傳統工藝文化與圖騰流傳下來,像是提醒著孩子與部落居民,「我們是海洋民族的人」。

船首朝向北方的獨木舟,指向的是對家鄉的盼望,那是噶瑪蘭文化的源起之地。

很喜歡校舍的藍紅配色。(攝影:Amo)

很喜歡校舍的藍紅配色。(攝影:Amo)

走進新社國小,很難不被校園豐富的藝術裝置所吸引。民國 106 年,新社國小加入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由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協助規劃,打造新校園美學。

立牌上有趣的提問。(攝影:Amo)

立牌上有趣的提問。(攝影:Amo)


以校門旁的樹林為起點,繞校園一圈便可看見藏在校園各處的巧思。藏在樹叢與花圃間的立牌,有些是腦筋急轉彎、有些是科學小常識,有些則是帶領孩子與自然對話的邀請。「深呼吸幾口氣,靜下來跟大樹說話......」


接下來以幾張圖的時間,邀請你一起踏入以「山海對話」為題的校園美學吧!

由原木與鐵件構成的司令台,是師生共享的舞台。(攝影:Amo)

由原木與鐵件構成的司令台,是師生共享的舞台。(攝影:Amo)

樓梯一隅,由植物製成的掃具。(攝影:Amo)

樓梯一隅,由植物製成的掃具。(攝影:Amo)

看第一眼就深深愛上的滅火器氧氣瓶。(攝影:Amo)

看第一眼就深深愛上的滅火器氧氣瓶。(攝影:Amo)

我在午休時間到訪新社國小,校園十分寧靜,還在辦公室被招待了茶點,有些不好意思。學校的夥伴和同事給予我極大的彈性遊走於校園,更邀請我入班參與課堂,讓我有機會一窺新社的課堂風景。入班觀課是逛校園中難能寶貴的體驗,如果將校園建築喻為文化與教育的載體,那麼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才是實踐文化與知識的場域。

一甲教室。(攝影:Amo)

一甲教室。(攝影:Amo)


新社國小的教室大得驚人,除了舒適的閱讀空間之外,每間教室都設有獨立洗手台、掃具隔間,以及小型辦公室供教師使用(雖然很容易變成倉庫或老師個人的冷靜區XD)。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新社國小,體驗什麼叫做過個馬路就可以看日出、看新社梯田的海景第一排學校。聽著你們這一年與孩子從相互磨合,到建立信任的過程,背後投注了超乎想像的經歷和力氣,才有我有幸能看見的和諧與穩定。新學期開始了,儘管班級組成有些變動、生活有些調整,我依舊很期待在這裡即將發生的故事,以及你們即將帶入課堂的新嘗試。

來自孩子可愛的題字,說到要做到唷!(攝影:Amo)

來自孩子可愛的題字,說到要做到唷!(攝影:Amo)


參考資料:
1. 新社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豐濱鄉公所-新社村網頁
3. 花蓮pate Rungan-新社部落粉絲專頁
4. 《原教界》-〈破浪而出噶瑪蘭〉-校園報導
5. 原視新聞-裁廢校到重生 新社國小翻轉課程重傳承報導
6. 玩全台灣-新社海稻田網頁
7. wiki-新社村網頁、 wiki-加禮宛事件網頁
8. 原視-拉拉板山如燈塔 指引噶瑪蘭漁人回家報導
9. 新社國小創校歷史,取自臺師大地理系〈噶瑪蘭新社部落空間資源之利用、變遷與再發現〉碩士論文。(因為學校網頁沒有校史沿革,我真的特感謝這篇論文!)
10.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網頁


BTW,這張就是在新社梯田拍攝的唷!

BTW,這張就是在新社梯田拍攝的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moLin的沙龍
31會員
43內容數
國小是正規教育的起點,也是連結地區的重要媒介。 或許是因為最純粹的情感、喜惡都發生在學生時期,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場域。 愈遠離都市,愈能看見獨具特色的校園景色,結合在地元素,打造出獨樹一幟的面貌。 在這裡,我記錄了踏訪過的那些小學,那些故事。
Amo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3/08/06
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7/30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2022/02/23
創校於民國 37 年,前身為富里國民學校永豐分班,民國 42 年升格為分校,於民國 45 年獨立為永豐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制為永豐國民小學。民國 110 年正式轉型為「吉拉米代阿美族實驗小學」,為花蓮第三所阿美族實驗小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此時我們來到的是「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話說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林孫檀與侄兒林先坤(六張犁林家)等人渡海來台開墾,逐漸建立聚落。到了嘉慶年間,他們在竹北芒頭埔建立了「忠孝堂」公廳,因為比附近六張犁聚落林家祠成立的時間晚,故稱之為「新瓦屋」。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前身為金崙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2 年改隸賓茂國校多良分班、民國 49 年獨立為多良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正名為多良國小。民國 85 年,多良國小併入大溪國小成為分校,民國 88 年分校裁校,多良國小正式走入歷史。民國 98 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大量漂流木,在眾多單位的協力下成立「向陽薪傳木工坊」。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大興國小創校於民國 46 年,民國 57 年因應九年國教而正名為大興國民小學。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Thumbnail
於 1900 年(民國前 12 年)建立之「台東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歷經多次重要更名,如「太巴塱公學校」、「富田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學校」、「北富國民小學」,直至 1994 年(民 83 年)奉准以原住民傳統地名 Tafalong 為校名,還名為現今的「太巴塱國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