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花蓮・新社國小|坐擁海岸梯田美景,噶瑪蘭族唯一重點學校

2021/09/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豐濱港口蕃人國校(今港口國小)或貓公蕃人國校(今豐濱國小)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見孩童上學不便,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小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新社國小校門。(繪圖:Amo)
新社梯田,是豐濱新社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根據豐濱鄉公所描述,新社村地形是由西向東傾斜,山嶺地帶坡度陡峭,開發受限制,海岸地帶主要斷層海岸地形,海岸侵蝕嚴重,因而形成特殊的海岸梯田。
魔幻時刻的新社梯田。(攝影:Amo)
初來新社村,看見許多建築介紹都寫有「噶瑪蘭」三字,也聽夥伴說學校孩子多為噶瑪蘭族與阿美族,我不禁疑惑,噶瑪蘭不是在宜蘭嗎?!原來,早期噶瑪蘭族從宜蘭遷徙來此,是有其緣故的。
牡丹社事件後的漣漪-加禮宛事件
同治十三年(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意識到「番地」的重要,因而實施「開山撫番」,將清帝國勢力推至後山,因而侵犯原本原住民的生活領地,引發多起抗清事件,其中一役,便是造成噶瑪蘭族從宜蘭遷到花蓮新社的「加禮宛事件」。
據悉,在清光緒年間,噶瑪蘭族(加禮宛人)因糧食購買爭議,早已累積對清政府的不滿,隨後發生清軍欺侮當地婦女、殺害前來理論族人之事,成為族人決心抗清的導火線。1878 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聯合抵禦清政府,因而引發「加禮宛事件」(在撒奇萊雅族又稱「達固湖彎事件」)。
*加禮宛 Kaliawan,為撒奇萊雅族及南勢阿美族對花蓮地區噶瑪蘭人的統稱。
事件之後,戰敗的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幾乎滅絕,加上戰役後清帝國採「勒遷以分其勢」政策,大部分存活的族人幾乎全數遷徙,對花蓮地區的族群分布造成極大的影響。部分噶瑪蘭族被迫疏散至東部沿海一帶重建部落,名「新社仔社」。從新社仔一名可知當時命名便是以台語命名,也是「新社」的由來。
重建家園,融入對家鄉的思念
位於豐濱鄉的新社,多是加禮宛事件後,從宜蘭南遷的噶瑪蘭人。在宜蘭習慣耕作的居民念念不忘稻米的滋味,便在臨海台地上開闢梯田、種植稻米,成為現在稻田連接著海的特殊景象,又稱為海稻米梯田。
新社另有一噶瑪蘭族舊名「巴特虹岸 pateRungan」,原意為船停泊靠岸之地,指的是噶瑪蘭族登陸新社的海灘,在噶瑪蘭語亦為「萬物休憩、養生之地」之意。相傳遭受迫害的噶瑪蘭族人,划著獨木舟沿著太平洋漂流到此,引導他們的,就是在夜裡會發光的拉拉板山(Lalapan naung)。
即便現在,拉拉板山仍然是漁人出海捕魚返家的燈塔。
新社國小外牆上跳躍的飛魚。(攝影:Amo)
海洋、生態、美學-以環境藝術串連部落文化
甫進新社國小校門口,便能看見一艘挺拔的獨木舟破浪而出,船上載著魚筌,為許多飛魚圍繞著,呈現噶瑪蘭深厚的文化意象。
「破浪而出 噶瑪蘭」。(攝影:Amo)
獨木舟上的魚筌與圖騰,象徵噶瑪蘭文化。(攝影:Amo)
受惠於 106 學年度教育部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計畫,學校協同部落藝術家,攜手打造噶瑪蘭族特殊的河海文化精神,僅管傳統製作獨木舟與魚筌的工藝已逐漸被膠筏取代,新社國小透過實體作品,將傳統工藝文化與圖騰流傳下來,像是提醒著孩子與部落居民,「我們是海洋民族的人」。
船首朝向北方的獨木舟,指向的是對家鄉的盼望,那是噶瑪蘭文化的源起之地。
很喜歡校舍的藍紅配色。(攝影:Amo)
走進新社國小,很難不被校園豐富的藝術裝置所吸引。民國 106 年,新社國小加入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由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協助規劃,打造新校園美學。
立牌上有趣的提問。(攝影:Amo)
以校門旁的樹林為起點,繞校園一圈便可看見藏在校園各處的巧思。藏在樹叢與花圃間的立牌,有些是腦筋急轉彎、有些是科學小常識,有些則是帶領孩子與自然對話的邀請。「深呼吸幾口氣,靜下來跟大樹說話......」
接下來以幾張圖的時間,邀請你一起踏入以「山海對話」為題的校園美學吧!
由原木與鐵件構成的司令台,是師生共享的舞台。(攝影:Amo)
樓梯一隅,由植物製成的掃具。(攝影:Amo)
看第一眼就深深愛上的滅火器氧氣瓶。(攝影:Amo)
我在午休時間到訪新社國小,校園十分寧靜,還在辦公室被招待了茶點,有些不好意思。學校的夥伴和同事給予我極大的彈性遊走於校園,更邀請我入班參與課堂,讓我有機會一窺新社的課堂風景。入班觀課是逛校園中難能寶貴的體驗,如果將校園建築喻為文化與教育的載體,那麼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才是實踐文化與知識的場域。
一甲教室。(攝影:Amo)
新社國小的教室大得驚人,除了舒適的閱讀空間之外,每間教室都設有獨立洗手台、掃具隔間,以及小型辦公室供教師使用(雖然很容易變成倉庫或老師個人的冷靜區XD)。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新社國小,體驗什麼叫做過個馬路就可以看日出、看新社梯田的海景第一排學校。聽著你們這一年與孩子從相互磨合,到建立信任的過程,背後投注了超乎想像的經歷和力氣,才有我有幸能看見的和諧與穩定。新學期開始了,儘管班級組成有些變動、生活有些調整,我依舊很期待在這裡即將發生的故事,以及你們即將帶入課堂的新嘗試。
來自孩子可愛的題字,說到要做到唷!(攝影:Amo)

參考資料:
1. 新社國小網頁粉絲專頁
2. 豐濱鄉公所-新社村網頁
3. 花蓮pate Rungan-新社部落粉絲專頁
4. 《原教界》-〈破浪而出噶瑪蘭〉-校園報導
5. 原視新聞-裁廢校到重生 新社國小翻轉課程重傳承報導
6. 玩全台灣-新社海稻田網頁
7. wiki-新社村網頁、 wiki-加禮宛事件網頁
8. 原視-拉拉板山如燈塔 指引噶瑪蘭漁人回家報導
9. 新社國小創校歷史,取自臺師大地理系〈噶瑪蘭新社部落空間資源之利用、變遷與再發現〉碩士論文。(因為學校網頁沒有校史沿革,我真的特感謝這篇論文!)
10.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網頁

BTW,這張就是在新社梯田拍攝的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