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沒用過外送平台嗎?

2024/0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 那就是我。

我先來分析一下整個外送產業鏈中的四個角色的利弊: 使用者、商家(餐廳)、平台(foodpanda/uber eats)、外送員。

先說【使用者】。foodpanda台灣總經理正好是我認識的朋友,他在2016年就加入foodpanda(當時公司還不是現在的富胖達,而是明恩資訊),但始終感覺他們業務推展很慢,也似乎遇到推廣上的困難。直到2020年因為疫情才讓外送產業開始爆發性成長。關鍵就是疫情讓人們不能出門或不敢出門。所以你說台灣這種地小人稠的地方真的需要外送嗎? 我下樓走幾步路可能就有好幾家餐廳可以選,就算不用走的,騎車或開車幾分鐘之內也一定有餐廳可以選。

所以為何疫情前人們不會因為[懶]而使用外送,疫情後就會比較懶? 其實看起來不是因為人們懶得下樓才使用外送,而是一場疫情讓人們習慣了[懶]。

那麼為何我還沒使用過任何外送? 不會因為我不懶,而是我發現懶惰的代價太高了。外送費用佔一份餐飲的比例實在太高。我不是沒有錢,而是不願意花如此高的代價去使用外送服務。我也看到很多年輕人,一天叫了數次的外送,所花的外送費可能是我食用兩餐的價格了。這基本反應年輕人對買房和未來已經放棄希望,所以寧願把錢花在這種[小卻幸]上。

我認為外送服務絕對有其必要性,哪種人最適合使用呢? 就是那些無法出門或無法移動的人。例如必須照顧小孩無法離開的爸媽或是雙腳不方便的長者等等。

再來看【商家(餐廳)】。一家餐廳成本比例食材40%、房租水電10%、人事20%,這些至少就70%了。結果外送平台要抽成30-35%,所以是要讓餐廳做公益嗎? 所以餐廳後來的應變方式就是加價,將成本轉移到使用者身上。或是外送的菜單和內用不同,但這點已經被外送平台禁止。所以後來只能開發[外送專用的品項]。這也是不少名店怎樣都不和外送平台簽約的原因。

電商的最後一哩路[物流]的確是很高的成本,但看起來似乎有時候又是不得不的選項。所以如果你的店夠大,鼓勵你自建外送系統或點餐系統。例如麥當勞、必勝客或全聯等。否則你微小的毛利還要大部分分給外送平台,等於在幫人打工。

再討論一下【平台】。講了這麼多的缺點,似乎外送平台一無是處。倒也不是,外送平台確實能提升商家的營業額(但有可能降低毛利或負毛利),根據Uber Eats資料,它們能幫一家店在短短時間內增長數倍的營業額。另外對社會責任來說,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外送員)才是目前看來外送平台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當然,很多人也批評它們剝削外送員的獎金和不提供高額交通意外保險等。

 

最後討論一下【外送員】這個角色。早期的外送員確實享受初期紅利,也就是沒有這麼多加入者跟你競爭,所以你只要願意勤跑,一個月收入10萬以上是有可能的。但隨著平台降低每單獎金,以及越來越多人加入外送行列之後,現在已經很難跑出單月10萬以上的收入了。但我認為年輕人真的不應該加入外送員行列。不是因為危險,而是因為沒有辦法累積任何技能和經驗。我大學時也曾在快遞公司打工過,當時每單的收入和公司7/3分,確實是一份賺快錢的機會,但唯一累積的技能就是熟悉各地區的街道地址(當時還沒有智慧手機,當然也沒有Google map)。你說去澳洲打工至少學會剪羊毛或摘水果,去熊貓做外送你學到什麼? 還是你要做外送30年?

綜上所述,我目前沒有註冊過任何一家外送平台,也沒叫過外送,而且以後應該也不會!

兩大外送平台

兩大外送平台



29會員
92內容數
1996年踏入職場,從業務開始做起,後來開啟我的企劃人生,最後多扮演經營管理。產業都在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相關。職務歷經業務員、業務經理、事業部協理、總監、特助、副總經理等不同角色,最不喜歡的就是踏著別人往上爬。職場是做事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做人。服務客戶是正常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和客戶鬥智。想了解更多就來看我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