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突破慣性,你才有機會碰到更高的境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書院晨音】🍀
真正大道的修行人他韜光晦跡,修行是完全不著痕跡的,
也不會讓人家看到,他有智慧有才能不顯露,
儒家講大智若愚。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越無所謂,越無話可說,
假如你不去改變它,
那就永遠都會是「老樣子」
想要積累智慧,過得順心,
最需要做到不是沒有情緒,
而是做到平衡;
猶豫想太多,就馬上出發,
太在意別人,就冇起來關心別人,
太目中無人,就花時間了解別人。
太超過不行,太少也不行。
想要突破,那就做點不一樣的,
唯有突破慣性,
你才有機會碰到更高的境界,
你才有機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視野。


唯有突破慣性
你才有機會碰到更高的境界#見真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chuan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院晨音】🍀 天地萬物都是大道的體現,大道總在支持著萬物自然運作。 所以一個人要見道,就要去觀察萬物,觀察事物的變化,觀察萬物的生機。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發呆有時候是個不錯的選擇, 你每天都想得太多, 會讓你過於敏感和焦慮, 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
【書院晨音】🍀 道在萬物之中,修行人借由萬物去體會大道, 然後去瞭解一個修行人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子。 這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人往往會有很大的理想, 起初努力往前, 漸漸的,這份拼勁, 被社
思考的本質「有」跟「無」。 如果你很喜歡思考「本質」的東西! 〝比如椅子的本質就是給人家坐的,至於它是木頭做的?還是金屬做的?還是石頭做的?還是紙做的?都可以,它只要是給人坐的,都可以叫做椅子〞 老子書第40章講的「無中生有」「有」是從「無」產生出來的,很像這樣思考的過程。 從觀察椅子「有」的
【書院晨音】🍀 一個明心見性開悟以後的人,開悟以後是什麼狀態? 沒辦法去定義,沒辦法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那麼如何做一個開悟的人? 可以先從怎麼強大內心, 要先學會拒絕,還有溫柔地感謝自己。 只有自己變溫柔了,其他事情才會跟著好起來
【書院晨音】🍀 生命就是因為能無、能空,才能夠深廣無礙,因為沒有任何執著。 修道的人能證得空性,知道一切都是生滅法,一切都是因緣法,有哪樣東西好執著的?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能無、能空,這樣的人總會被認為是善良, 善良,絕對不是活在這世上的弱者。 善良是經歷
【書院晨音】🍀 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聖聖皆同,六道眾生苦苦皆同,一樣的。 所以修行人要能夠聽聞聞自性,反求諸己,觀察我們的心地。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世界上對勇氣的最大考驗, 是忍受失敗而不喪失信心。 我們不僅要欣然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美好的一面, 也要勇敢
【書院晨音】🍀 天地萬物都是大道的體現,大道總在支持著萬物自然運作。 所以一個人要見道,就要去觀察萬物,觀察事物的變化,觀察萬物的生機。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發呆有時候是個不錯的選擇, 你每天都想得太多, 會讓你過於敏感和焦慮, 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
【書院晨音】🍀 道在萬物之中,修行人借由萬物去體會大道, 然後去瞭解一個修行人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子。 這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人往往會有很大的理想, 起初努力往前, 漸漸的,這份拼勁, 被社
思考的本質「有」跟「無」。 如果你很喜歡思考「本質」的東西! 〝比如椅子的本質就是給人家坐的,至於它是木頭做的?還是金屬做的?還是石頭做的?還是紙做的?都可以,它只要是給人坐的,都可以叫做椅子〞 老子書第40章講的「無中生有」「有」是從「無」產生出來的,很像這樣思考的過程。 從觀察椅子「有」的
【書院晨音】🍀 一個明心見性開悟以後的人,開悟以後是什麼狀態? 沒辦法去定義,沒辦法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那麼如何做一個開悟的人? 可以先從怎麼強大內心, 要先學會拒絕,還有溫柔地感謝自己。 只有自己變溫柔了,其他事情才會跟著好起來
【書院晨音】🍀 生命就是因為能無、能空,才能夠深廣無礙,因為沒有任何執著。 修道的人能證得空性,知道一切都是生滅法,一切都是因緣法,有哪樣東西好執著的? _節錄 老子書第15章 德顯之象 ∷∷∷∷∷∷∷∷∷ 能無、能空,這樣的人總會被認為是善良, 善良,絕對不是活在這世上的弱者。 善良是經歷
【書院晨音】🍀 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聖聖皆同,六道眾生苦苦皆同,一樣的。 所以修行人要能夠聽聞聞自性,反求諸己,觀察我們的心地。 _節錄 老子書第14章 道的存在 ∷∷∷∷∷∷∷∷∷ 世界上對勇氣的最大考驗, 是忍受失敗而不喪失信心。 我們不僅要欣然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美好的一面, 也要勇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不是在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命中註定要來的苦難、考驗、功課一個都不會少,而我們也躲不開。修行只是讓我們有一顆更加清明的心,讓我們在遭遇艱難痛苦時能全然接納,並覺察到其中所要帶給我們的體悟,僅此而已。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不是在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命中註定要來的苦難、考驗、功課一個都不會少,而我們也躲不開。修行只是讓我們有一顆更加清明的心,讓我們在遭遇艱難痛苦時能全然接納,並覺察到其中所要帶給我們的體悟,僅此而已。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