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和餐桌,可以通向宇宙《慢,理想的生活提案》-2

Miso-avatar-img
發佈於讀書吧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第二章-慢食

食物和餐桌,可以讓我們通向宇宙

台東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慢食節,推廣慢食文化。但每次要跟朋友解釋慢食是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很難說一下子清楚說明這個概念。

今年的台東慢食節文宣,筆者這次也有去參加

今年的台東慢食節文宣,筆者這次也有去參加

難以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太多面向可以解釋了。實際讀完第二章,我才覺得對慢食的概念有比較初步的了解。書中從飲食的各個面向切入,從食材的種植,料理方法,飲食習慣,食品加工業⋯勾勒出整個慢食運動的觀念。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連慢慢吃飯都辦不到了?也許要滑滑手機、看劇配午餐,或是為了趕時間,囫圇吞下了方便的速食。相對於慢食,最直觀的理解也許就是速食了吧。這種「可以隨時享用、迅速吃完」的食物或烹飪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節奏、用餐時的人際關係,對於食品產業的結構也有很大的改變。現代人大部分的健康問題,大多以食品的速食化有關。食品速食化、精緻加工化也造成糖尿病、賀爾蒙失調等疾病的發病年齡逐年降低。

其實仔細地思考一下,人類透過『吃』的行為來獲取能量,而食物是來自於陽光、空氣、土地、水。『吃』就是把土地的生命力轉換成我們的生命力。我們是透過吃,來和這個世界連結的,換句話說,我們和萬物是一體的。

然而,為了快速的種植出大量的農作,我們發明了農藥和基因改造作物;為了讓動物長得更快更多肉,我們施打生長激素、瘦肉精;為了讓食物能最方便、快速的銷售和量產,我們添加各式各樣的人工添加物。

為了抵制因為全球化日益單一化的飲食文化,慢食運動主張:

  • 恢復在地飲食文化。重新發現家鄉菜肴的美味與豐富。
  • 使用當地的食材,親自烹調,慢慢享用,回歸不依賴工廠的飲食生活。
  • 享受飲食的樂趣,真心守護美味的食物。
  • 支持公平貿易和提供安全美味食品的小農。
  • 通過食物,感受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慢食運動,也許是想通過飲食,來反省現代人的生活以及社會的運作方式。

國際慢食協會是在1986年成立於義大利,逐漸擴展成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台灣也有慢食協會分會,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朋友可以參考。

從慢慢咀嚼、品味口中的食物開始,讓我們更有意識的飲食吧!去思考食物從哪裡來,去認識土地,認識食物的來源。去感受吃到精緻加工食品和天然有機的食品時,身體的不同反應。嘗試親自花時間烹調,連結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然後,讓我們從食物和餐桌,通向宇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so是味噌
35會員
37內容數
Miso是味噌,味噌是ミソ。 閱讀、旅遊、生活隨筆。
Miso是味噌的其他內容
2024/12/30
最近開始覺得 那些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有著相信且熱愛事物的人,非常帥氣。 星野道夫先生,就是這樣帥氣的人。 他做為一位生態攝影家,在阿拉斯加的旅居手札。 讓我著迷於來自1990年代,極北大地的遙遠呼喚。
Thumbnail
2024/12/30
最近開始覺得 那些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有著相信且熱愛事物的人,非常帥氣。 星野道夫先生,就是這樣帥氣的人。 他做為一位生態攝影家,在阿拉斯加的旅居手札。 讓我著迷於來自1990年代,極北大地的遙遠呼喚。
Thumbnail
2024/04/01
其實注意到這本書很久了,畢竟書名蠻特別的。但我卻一直沒有翻開讀一讀,也許以為是自然文學類的書吧。直到前幾天翻開來看,就被吸進非洲的荒野動物世界裡。
Thumbnail
2024/04/01
其實注意到這本書很久了,畢竟書名蠻特別的。但我卻一直沒有翻開讀一讀,也許以為是自然文學類的書吧。直到前幾天翻開來看,就被吸進非洲的荒野動物世界裡。
Thumbnail
2023/08/20
今天去寄出了漂書的包裹給朋友,裡面裝了書和共筆筆記本。以下是出發紀錄,如果之後有收回會再更新結果! (共筆筆記本首頁說明) 你好,看書的朋友: 歡迎參加第一回的Miso漂書,起心動念只是想要分享《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給更多人看到。感謝有惠貞這樣溫柔的大人,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更自由的活出自
Thumbnail
2023/08/20
今天去寄出了漂書的包裹給朋友,裡面裝了書和共筆筆記本。以下是出發紀錄,如果之後有收回會再更新結果! (共筆筆記本首頁說明) 你好,看書的朋友: 歡迎參加第一回的Miso漂書,起心動念只是想要分享《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給更多人看到。感謝有惠貞這樣溫柔的大人,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更自由的活出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教授、聲音療癒工作者) 背向主流,慢活而行   「慢活」之概念起源於1980年代的義大利,最初是作為對快餐文化的反動而出現的,稱為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活的理念逐漸擴展,其核心理念為:質量重於速度、平衡與和諧
Thumbnail
文/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系教授、聲音療癒工作者) 背向主流,慢活而行   「慢活」之概念起源於1980年代的義大利,最初是作為對快餐文化的反動而出現的,稱為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活的理念逐漸擴展,其核心理念為:質量重於速度、平衡與和諧
Thumbnail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Thumbnail
農業的發明宛如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自此人類再也回不去昨日世界。自此人類文化的變遷快速超越了幾百萬年的自然演化。我們已然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不過我們的身體還停留在昨日世界,我們的身體仍以石器時代演化出的機制對應這個新世界,尤其是飲食。身為雜食者,我們幾乎甚麼都吃,而我們的身體對於於高能量食物的深情偏好,
Thumbnail
「大地給予我們足夠,只需智慧去耕耘。」這句古訓一直伴隨著人類的農耕歷程。然而,在現代,我們需要更聰明的方式來耕耘大地,這就是食物森林所帶來的奇蹟。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在自然的懷抱中,實現食物的永續與自由。
Thumbnail
「大地給予我們足夠,只需智慧去耕耘。」這句古訓一直伴隨著人類的農耕歷程。然而,在現代,我們需要更聰明的方式來耕耘大地,這就是食物森林所帶來的奇蹟。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在自然的懷抱中,實現食物的永續與自由。
Thumbnail
第二章-慢食 食物和餐桌,可以讓我們通向宇宙 台東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慢食節,推廣慢食文化。國際慢食協會是在1986年成立於義大利,逐漸擴展成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但每次要跟朋友解釋慢食是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很難說一下子清楚說明這個概念。 難以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太多面向可以解釋了。實際讀完第二章
Thumbnail
第二章-慢食 食物和餐桌,可以讓我們通向宇宙 台東這幾年每年都會舉辦慢食節,推廣慢食文化。國際慢食協會是在1986年成立於義大利,逐漸擴展成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但每次要跟朋友解釋慢食是什麼的時候,總覺得很難說一下子清楚說明這個概念。 難以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太多面向可以解釋了。實際讀完第二章
Thumbnail
不斷地製造,再不斷地銷毀,也是為了服膺GDP而生的非常態。
Thumbnail
不斷地製造,再不斷地銷毀,也是為了服膺GDP而生的非常態。
Thumbnail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Thumbnail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Thumbnail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這句話放在現代社會裡,更顯珍貴。 怎麼說呢?就拿我們所習以為日常的食物來說,在台灣這樣豐饒便利的社會裡,隨手取來視之為理所當然。而這樣理所當然的心態下,關於這麼日息為常的議題研究,或許有人嗤之以鼻,但讀完《食物:》這本書,或該說是篇論文,可就很難否認食物這個物件包羅萬千且主
Thumbnail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這句話放在現代社會裡,更顯珍貴。 怎麼說呢?就拿我們所習以為日常的食物來說,在台灣這樣豐饒便利的社會裡,隨手取來視之為理所當然。而這樣理所當然的心態下,關於這麼日息為常的議題研究,或許有人嗤之以鼻,但讀完《食物:》這本書,或該說是篇論文,可就很難否認食物這個物件包羅萬千且主
Thumbnail
食物與設計,是生活中日常不過的兩件事,但「食物設計」又是什麼呢?是「經過設計的食物」還是「使用食物傳達設計想法」?而真實應用於生活產業或設計創作中的食物設計又是如何呢?最後,試著以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台灣飲食文化來進行「食物設計的六大領域」的案例討論,或許食物設計可以不那麼遙遠,也更容易想像!
Thumbnail
食物與設計,是生活中日常不過的兩件事,但「食物設計」又是什麼呢?是「經過設計的食物」還是「使用食物傳達設計想法」?而真實應用於生活產業或設計創作中的食物設計又是如何呢?最後,試著以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台灣飲食文化來進行「食物設計的六大領域」的案例討論,或許食物設計可以不那麼遙遠,也更容易想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