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6-思慮】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思慮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嚴格說起來,思跟慮本身是同義,不過現代使用習慣上,慮會多一點負面意義,思比較中性。就像諸葛亮在這邊提到的「遠慮近憂」。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易經的句子,是易經就是一句話有三千六百五十種解法的意思。最普遍字面上的意義,就是君子的「心理活動」,不會超出自己的本分。

你不會去想總統該怎麼當,黑奴有多可憐,也不會想著今天晚上要去偷拍外流網站看看。

管好你自己,謝謝。

對不起我先管管我自己。

諸葛亮在兵法之中提到這個「不出其位」,是什麼樣的用意?

我們繼續往下看。

「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

思,是你所思考的事物本體。

比方說,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慮,則是關於這件事的計算跟規劃。

比如說,去三商巧福吃牛肉麵,雖然沒有很好吃也不算便宜,但是至少有冷氣可以吹。可是走過去要曬十分鐘的太陽,來回加上吃飯午休時間幾乎都結束了。還不如多花幾十元叫外送在公司等吧。

今天如果你帶了便當,然後在那邊幫同事幫同學想中午要吃什麼。那就是非其位而謀其政。

明明該考慮中午吃什麼,卻先想晚上要好料搭車過去要花多久走路還是搭公車比較好。那就是非其事而慮其計。

「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這裡的難易,看成複雜跟簡單比較方便。

要思考一件有利的事,一定要考慮它的負面影響:前面的例子就講了。

要思考一件事情的成功,就必須先考慮它的失敗。

這倒不是耍嘴皮,其實有點不一樣。

同樣看上面的例子,叫外送「成功」的話,那就爽了。問題是,你有沒有想過叫外送可能的失敗?

先想失敗是什麼:送不到,送來太晚午休都結束了。

為什麼會招致這樣的失敗?外送員同時拿幾個人的單,分送,就容易發生。

考慮到這點,提高外送成本使用直送服務,就降低了機率。

外送員可能在途中發生事故或問題?挑選好的外送員不要鬧了。但是你可以挑選盡量鄰近的店家,減少路途的同時也會降低變數。

怕太晚,預約提早也是個處理。

所謂的思考失敗,除了包含失敗的類型,失敗的原因,其實還應該思考「失敗的代價」。

如果失敗的代價只是二十元,你就不應該花五十元來避免這個類型的失敗。

「是以九重之台,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

九重的高台,想成九層塔吧不是吃的那種,雖然又高又漂亮,但它是會壞的。

嗯?這是廢話,要跟前面那句連在一起看:看到漂亮又高聳的高台,你要去想如何避免它的崩壞。

這很明顯不只是說建築,也在說國家與政權。

而避免九重台的崩壞,你就要注意基座。所以仰望高處時,不能忽略低處;看著前方,也不要忽略背後。

「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

這就是四個典故,在說看著好處看著成功看著利益的同時,思考失敗的情況。

秦穆公伐鄭就我所知,二子不是他的兒子,應該是百里奚跟蹇叔,他的兩大老參謀。

當時是有鄭國人來說他是管城門的,秦國打來他就可以開門,穩的。

秦穆公問兩老意見,老人家表示,鄭國那麼遠打了哪可能有利益,而且有人願意賣這小小鄭國,難道沒人想要出賣過秦國嗎?

後來秦穆公照樣出兵,但碰上愛國商人弦高,就轉了個車頭,去吃晉國的小朋友。晉襄公大怒,當時他正在服晉文公的喪,直接來個哀兵必勝大破秦軍。

吳王受越女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西施的故事。

宮之奇可能不算有名,不過你看到虞國跟晉國,可能就猜到成語了:「假虞滅虢」。是說後來也很多人乾脆不提虞。

宋襄公這個也是知名故事其實,啊他就春秋五霸霸不起來那個。

目夷則是靠腰叫他不要去搞會盟的臣子。

有沒有以天子之名會盟諸侯,就是春秋霸主認定的標準。跟他們實際的能量有多大並不會劃上等號。

「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

以上四個案例的五位智者,他們的思慮之周到,就是很明白的範例。

跟隨著翻覆的馬車所走的軌道,追在已經掉入陷阱或是溺水的人後方,走相同的道路前進,是想要去哪裡?

所以說,秦國繼承春秋五霸的做法,沒辦法建立堯舜那樣的盛世啊。

「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我在說的道理就是,安全的環境中,會產生危險。只要是生存著,就必然會面對死亡。治世底下,同樣隱藏著不安定的因素。

能夠從小地方明白重點,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人來思考計算,才能扼殺禍亂於襁褓之中。

這,就是思慮之政。

還有一篇,十六策就結束了。後面剩的是將苑,每篇都比較短,應該會多篇綑綁在一起做翻譯。

它們合在一起的版本,就被稱為《兵法二十四篇》。

不過看到這裡,我有些話想說。

目前為止《便宜十六策》確實是更適合的名稱。

諸葛亮不是神仙,並沒有在說什麼無上大愛無上大道的事情。雖然我前面說,這些篇章像是給阿斗的教科書,但其實用「對策」來說更符合時代與地位。

為什麼要去推測這些篇章產生的時間?就是它們剛開始看還像是通論,但慢慢走下去很明顯就是針對某些事情提出的應對手段。

軍非常法,所以諸葛亮從常法開始說,要君主知道非常時行非常事。

《孫子兵法》比較接近通論,講的層面廣,應用也方便。幾乎可以當工具書來使用。而《便宜十六策》則其實就是講「北伐怎麼打下去」跟「國家如何治理」而已。

對諸葛亮來說,這就是一體的兩面。所以文章整體會有點像一邊教小孩吃飯一邊教他擦屁股。

給任何管理者看,大概就是一個「朕知道了」。

阿斗也是,他並沒有照辦,就只是好啦我知道你要繼續打你就打吧。

不過我很喜歡這種風格。

等到完結,或許再來聊聊從作品中認識的諸葛亮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8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Thumbnail
將軍之勇﹕作決斷的能力。勇於負責、勇於承擔!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所以「將軍之勇」紮根於膽識——有見識方能有膽:正確的時間點作正確的判斷!涵蓋:設置「停利點」、「停損點」暨「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   ★設置「停損點」: 易中天:人生如果走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人生90%的痛苦,來源於不
Thumbnail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第一)。  我看以往的解釋,基本上將這句話等同於『人不知而不慍』,不要擔心自己不被他人知道的意思。   這兩句話是有相通之處,但也有細微的差別,側重點不同。『人不知而不慍』關乎是否得到廣泛的承認,關乎名氣問題;而『不患人之
Thumbnail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第一)。  我看以往的解釋,基本上將這句話等同於『人不知而不慍』,不要擔心自己不被他人知道的意思。   這兩句話是有相通之處,但也有細微的差別,側重點不同。『人不知而不慍』關乎是否得到廣泛的承認,關乎名氣問題;而『不患人之
Thumbnail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Thumbnail
「經云:『不貴難德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者。」 語出《道德經》,其實是「難得之貨」。 作為法家擁躉,諸葛亮在這裡引用老子的話,來反對資本主義,是相當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雖然韓非的老師是儒家,其實他的本源確實是黃老。司馬遷也把韓非跟老子並列一傳喔。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Thumbnail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