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之後的居無定所,卻很少被當成一個主要的生命經驗來探討。」
作者:陳偉棻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22/01/18
「長大之後的居無定所,卻很少被當成一個主要的生命經驗來探討。」
因工作緣故,只要看到「入境」兩個字,會想起凌晨三點的一航廈入境,空無一人的大廳跟緩慢運轉的行李轉盤以及疲憊不堪的身心。光是看書名就彷彿身歷其境,讓我遲遲不敢翻開。
在朋友的大力推薦下,我認真的從頭開始看,翻開後才發現「感同身受」,才發現相見恨晚。
作者陳偉棻在美國攻讀博士,後赴香港工作一年,目前在英國萊斯特工作。《入境大廳》橫跨十年,跨國的遷徙與不停歇的漂泊,她把這些故事都寫了下來。她的文字細膩不矯情,不會矯揉造作,更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喜歡她用日記般的書寫方式,將旅居海外與遷徙到生活記錄下來。
「三十幾歲的搬家,一點也沒有比較不徬徨」
如果孩童小時候不斷的搬家,在心理學上會認為對於孩童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但是長大後的居無定所,卻鮮有人討論。
「不曉得是因為大家長大了之後自然會定下來,還是因為長大之後每一次搬遷應該已經不會再帶來連根拔起的痛苦,或是因為長大之後整天搬家不怎麼光彩,總之,就是很少被提及。」
居無定所、每每待不到一年就得搬家,這種感受難以言喻。
陳偉棻到美國攻讀博士時,從家中帶了厚厚的棉被,這條棉被跟隨她讀完博士,要離開美國前,因為即將赴任的香港是個地狹人稠的地方再加上跨國搬家的費用高昂,只能忍痛捨棄。一同捨棄的還有烤箱、檯燈等家電,搬不走的只能留下。
雖然不斷搬家與漂泊,但「離開」未必是很苦情的事。
作者提到 —
「離鄉背井的人,繞了一大圈終會發現故鄉最美。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對現在的我來說,離開很好,留下來也很好,認清這兩種生命選擇都能帶來滿足與自在,人生沒有非怎麼樣不可的苦情,給了我一種安心而平衡的感覺。」
有些人從小到大,成長過程、求學階段都在同個縣市;有人從求學開始就離開家鄉,工作地點亦不在家鄉,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一種選擇。
離開很好,留下來也很好。留在家鄉是一種快樂,離開也未必是苦情,並不會因為無法留在家鄉而痛苦難過。
「離鄉背井,其實就是在這種『死了算了』和『還不錯嘛』的蹺蹺板之間取得平衡。」
確實,離家很遠、生病不舒服或是有事情要處理,會讓人感到十分煩躁。特別是當一人在異地,遇到困難、感到悲傷的時候,未免會出現「死了算了」的這種想法;但是當一個人在異鄉見到了不同的風景,體會了不同的人事物,又會覺得「好像還不錯嘛」的這種心情。
正因為在這兩種心情之間不停的擺盪,才能夠撐住一人在異鄉的生活。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覺是「感同身受」。
身為搬家無數次的北漂青年,雖然不同於作者跨國搬家,但是從南部到北部、不停的搬家換住處,這樣的心情我最能體會不過。
從第一年、第二年到第三年、第四年及如今的第六年,搬家時打包的東西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一卡皮箱到買了除濕機、電風扇等家電,從床上的幾隻小熊,莫名其妙無性生殖(?)變成好幾隻🐻。
只能說,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要一直搬家。我也想要買自己喜歡的家具,裝飾屬於自己的家。
長大後的居無定所鮮有人討論,不代表長大後的居無定所令人快樂。不停的搬家會讓人失去安全感,不停的搬家更讓人感到灰心與沮喪。
蝸居在租屋處意味著櫃子的收納用快遞的包裹裁切成勉強適合的大小;沒有廚房只能在浴室洗菜切菜,在小小的洗手台完成全部的事情,完成上班的便當。然而這些都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莫過於永無止境的飄泊與搬家。喜歡的家具不能買、討厭的租屋裝潢無法更動,跟房東打交道更令人厭煩(在台灣租屋族是弱勢🥲)
每天、每天都活在「將就」之中,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居無定所的生活。
北漂邁入第六年,就搬了七次家,我已經練就了快速打包裝箱的能力。有幾次搬家是拜託親戚幫忙,有幾次搬家是自己搭公車來回搬運東西,亦有叫白牌計程車請司機幫忙搬家,更曾在颱風天搬家的經驗,可謂是身經百戰。
長大之後的搬家,並沒有比較好受,依舊徬徨不已。
可是,一個人的生活與獨自居住的幾年,其實很重要。搬離家裡、北漂的生活,對於人格的形塑與養成有很大的幫助。一個人居住代表者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事情,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一個人獨居,讓我能夠學會獨處,更加的理解自己。
搬家讓人痛苦,但借用書中的一段話:
「離鄉背井,其實就是在這種『死了算了』和『還不錯嘛』的蹺蹺板之間取得平衡。」
是的,離開家裡,你/妳才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離開家鄉,或許更有機會尋找真正的自己。
非常喜歡這本書,補班日推薦給大家!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也歡迎用一杯咖啡錢贊助我🫶🏻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