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譯自 : Line of advantage : Japan's grand strategy in the era of Abe Shinzo( 譯者:譚天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21年12月接受國策院邀請且進行視訊演講時,有過以下的這段話 ~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可以説是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這項認知北京領導階層,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絕對不能誤判 」。
安倍晉三過去以來何以高度關注台海安全議題,並非純粹因為友台關係。安倍晉三早在2013年就指出【中國已經企圖根據本身一廂情願,在海洋,在空中,包括在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採取與既有秩序與國際法不能相容的行動,企圖以強制手段改變現狀】( 頁80 )會有如此強措辭的遠近因素中,不能不提【2010年9月7日,中國一艘海上民兵船在尖閣列島附近故依撞擊日本海上保安廳一艘巡邏艦,日本民主黨政府打破過去沉默,將中國民兵船船長逮捕,接受日本國內法審判。北京暴怒,發動稀土抵制,並且憑空捏造間諜罪名逮捕幾名中國境內的日本商人。最後,於9月24日無罪釋放那名中國船長,兩國敵對危機因此化解…。】( 頁76 )
此後,中國船隻闖入尖閣列島水域的頻率也一如從前,2012年9月以後更是大幅增加在尖閣列島周邊的軍事與半軍事作業。
本書從日本追求國家安全與聲望的地緣環境與國家主張談起。歷史系譜成為安倍晉三的海洋戰略架構基礎,包括美日同盟,與美國、印度和澳洲之間的非正式戰略對話(四方安全對話),還有自由開放的印太等戰略作法也都以之為藍本。
而與中國的關係被認為是安倍晉三二度成為日本首相的幕後推手;中國既是對日本主權與安全最大威脅的國家,同時也是推動是本經濟成長的夥伴。安倍晉三對於與中國之間如此相互依存,在地緣政治上卻又相對競爭的複雜關係,提出美日同盟做為因應。
日本自【明治時代以來的戰略史,就是一部日本面對霸權威脅,以及未重新詮釋亞洲區域秩序,因為採取各種不同途徑以伸張日本繁榮、自主、與法統的過程史。】( 頁146 )這個知識概念勾勒出安倍晉三的海洋戰略,並塑造印度連接太平洋地區的區域秩序與價值詮釋。
安倍在第一次首相任內 ( 2006 ~ 2007 ),以價值導向 ( 自由的維護、民主的追求,以及對人權的尊重 ) 外交為主要施政中心的意識形態,卻遭受到來自其黨內同事的抗議,因為經濟改革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要人們相信意識形態所帶來的好處相對困難許多。更白話一點就是與中國的貿易依存所帶來的日本國內經濟成長相較民主自由與人權的意識形態,前者的好處較有感。
不過,2012年安倍二度成為日本首相後,於【2013年《 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在各式議題中,不下十次將「普世價值」列為國家的核心利益。】【但真是這樣嗎 ? 批判人士強調,日本對民主規範的推動雖說充滿熱情,一旦談到過去在亞洲犯下的侵略罪行,他們就興趣缺缺。】
安倍曾經指責「東京戰犯法庭」是成王敗寇的勝利者正義,還曾反對承認日本戰時確實迫使大批婦女充當慰安婦,更推出許多國家主義教科書,極力淡化日本在二戰期間荼毒亞洲的罪行。( 頁189 ~ 190 )
若干程度上,中國與南韓每年都會利用8/15這天向日本提出需索並要求日本讓步,且昭告世人日本有道德缺憾,不能當世界大國。安倍於2015年發表二戰結束70周年的聲明,是迄今為止的所有日本首相談到戰罪最多的一次。安倍【為日本在二戰期間造成的苦難表示深度悔恨】( 頁195 ) 此後,要求新的謝罪聲明壓力明顯不再出現。
安倍晉三於2022年7月8日遇刺,因遭受槍擊導致失血過多而逝,享年67歲。他所推動的日本戰略轉向( 改變對中國戰略、印度-太平洋構想、價值外交 ),其決心改變日本的同時,也深深影響現代亞洲國際關係。那麼,沒有安倍晉三的未來呢?下圖是後安倍時代政治領導人對國家安全的看法。
安倍晉三的大戰略本身就是權力均勢變化的產物( 頁300 )。它會被終止嗎?也許當美國退出亞洲,或者當中國習近平造成的威迫、獨裁,與戰略競爭時代落幕時就會終止。只是,截至目前為止( 2023/02 ),美國200多年來不曾撤出過亞洲,而習近平的獨裁在20大之後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