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千騙局』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接觸這本書是源自於電影「大賣空」,2008 年金融海嘯的記憶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徘徊不去,其原因是當時手上有買的基金全都腰斬再腰斬,這個經驗也造就後續自己的「投資風格」很重視風險管控。

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大賣空」的原著,順手借回來看,但可能是因為已經看過電影的原因,對於讀這本書竟無法提起太大的興趣。

反倒是對該作者的類自傳 「老千騙局」,有著更強烈的閱讀動機,跟著作者的敘述,以看故事的方式來經歷他的前半段精彩職涯,一窺 80 年代美國華爾街的風貌。

閱讀自傳題材最為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跟著作者體驗當時的情境,彷彿自己也成了故事裡的主人翁,特別是這位作者太會說故事,一度讓我以為自己是在看小說。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在描述作者於 80 年代,於美國華爾街「債券交易」的場景,我也是看了前半段才知道美國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的由來「葛拉斯-史迪格法案」。

1934 年後「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中獨立出來,投資銀行負責承銷證券,例如股票和債券;商業銀行則負責存放款業務。

台灣的銀行應該都屬於「商業銀行」,而承銷證券的任務都落在「證券公司」身上,現在正熱門 ETF 的管理及發行則是由「投信公司」負責。

更引起我好奇的是,那美國的投資銀行都在做些甚麼?

書中的推薦序有一段簡潔的描述「選擇企業金融部,扮演好投資銀行家的貴族角色;或在交易室工作,擔任交易員或營業員,通往暴發戶的坦途。

美國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時,「企業金融」的人負責協商細節和準備文件 (但不負責交易和買賣)。

我歸納企業金融部負責「初級市場」,主要工作為造市,公司的股票跟債券就是主要產品。

白話來說,企業金融部就是協助我們這些「新創公司」或是說「創業家」把公司包裝好,讓公司的股票跟債券變成產品。

而交易部的人就是負責「次級市場」的買賣,其實就是把產品銷售出去賺傭金或是買賣之間賺價差。

在書中也有描述美國 80 年代有趣的標準成功模式「1982 年要出人頭地只有一個可靠的方法:主修經濟學,在華爾街找分析師的工作,利用分析師的經歷申請進入哈佛或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就讀,以後的人生等以後再擔心。

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模式,進入醫學院當醫生,或是想辦法到台清交成的電資學院就讀,畢業後進竹科當「科技新貴」等,這模式從我學生時期就是如此,20 年後還是沒太大變化。

至於以現實生活來說,到底我們是在做「企業金融部」的工作還是「交易部」的工作呢?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