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閱讀心得&摘要筆記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人生假設活到80歲,會是幾個禮拜呢? 作者某天興起這想法,算了下,發現其實是個意外讓人覺得不大的數字:四千。󠀠

這是一本在談時間管理的書──當然不是市面上常看到那種教你怎麼利用時間把事情做完的書,反而是作者提出他的想法:人生有限 (只有四千個禮拜),那你到底要怎麼過?
這本書真的是近期我讀到非常有意思的書,想在分享的同時也給自己寫個摘要筆記 (有一些是我的想法) 讓自己之後好閱讀。
󠀠
前面要先說的是,作者有說他自己是個「生產力狂」,也就是希望每件事都有產出 (為某個目的或是未來鋪路)、不要浪費時間的人,因此他書末的建議會比較適合生活忙得團團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人,或是覺得時間不好好規劃就會很焦慮、覺得自己很糟糕這類的人。
不過前面探討時間本質這個觀念的部分還是挺有趣的,還是推薦大家來看看這本書。
󠀠

書籍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255󠀠

以下正文開始:
======
󠀠
【第一部 選擇去選擇】
󠀠
作者從「時間」這個概念開始談起,在「時間表」出現以前,人們依照日出日落、四季更迭而工作,而且他們還必須遵守宗教和文化所訂立的節日休息。在那個時間的人們,並不會有「時間不夠用」、「太多事要做」等想法出現──因為你總不能想要多擠奶 (沒那麼多牛或奶)、早點收穫 (作物還沒成熟)吧。
這被稱為「工作導向」的生活,一位神父稱之為「活在深層的時間裡」。
然而在工業革命後為了協調數百名人力,才開始以抽象的方式思考時間,也因此我們開始將時間視為一種資源──甚至更糟的,它是一種可以被「利用的東西」。
󠀠
因此當我們在面對很多的要求時,就會以為只是時間不夠,我們需要更好的利用時間──但這其實只是一種逃避,逃避直面我們「時間有限」的這個事實而已,也逃避面對自己的侷限:你就是做不完所有的事。
󠀠
既然知道我們做不完所有的事,「選擇」就變得重要。因為我們選擇了某件事,就代表我們犧牲了其他沒做的事,這也同時表示那件事就是你心中最重要的事。
我認為這也能反應出個人的價值觀。
󠀠
效率陷阱一章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薛西弗斯的收件匣。
作者借用薛西弗斯推石頭的概念來說明你如果處理電子郵件的速度越快,他們反而增生得越快 (因為大家都覺得你回信很快,各種大小事都要來煩你)。
同理,當現代幫助我們方便的家電、器具一一的被發明,我們覺得時間變多了嗎?並沒有。因為我們發現會有更多的事、更高的標準等著我們去實現:終點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
而這不只是「量」的問題,同時「質」也受到了影響:因為我們越是努力塞進更多的事,我們反而會在沒有意義的上花了更多的時間。這又回到了選擇的問題,我們要怎麼選擇,才能讓「質」增加?
後面作者舉了很多的例子,我這邊只擷取一段:
我們必須學習說不。
然而,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拒絕去做那些本來就不想做的瑣事,而是「是你想做、卻不是最重要的事」。
󠀠
而在選擇之後,我們不免惋惜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因為夢想總是比現實更有魅力,所以我們可能會不時覺得我們沒選的那個東西感覺更好。
於是作者提出他的看法:你應該將就。
也就是做下決定、並且繼續往那條路走,不要活在幻想裡。
雖然我覺得書裡這段的論點有些奇怪,不確定是不是翻譯的問題,不過我就把我理解的部分寫出來。 (因此還是推薦看一下原書,或許會有跟我不一樣的解讀,也歡迎跟我分享!)
󠀠
接著作者談到了「分心」的問題,這部分讓我想起之前曾在《超速學習》一書中提到學習時遇到的分心問題,我認為可以將本書這段文章作為更深入的參照。
作者認為「注意力就是生活」,我們活著的體驗、就是我們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
如果我們總是分心、注意力被沒有被選擇的東西拉走 (例如社群網站、簡訊的通知聲、危言聳聽的新聞等),那麼我們可能就沒辦法活出想要的人生。
尤其是社群網站,它是被設計來吸取你的注意力、並且販售給廣告客戶 (它不是想要奪取我們的注意力而已,而是「我們就是商品」)。也因此它提供的並不是正確的資訊,而是容易吸引你的資訊 (例如他人的爭執、危言聳聽的新聞等)
󠀠
此外,社群網站其實是依照「說服式設計」所設計:藉由你往下滑就能刷新頁面的手勢,提供「新資訊」的獎勵,讓你無可自拔地想要不斷刷新頁面。
然而社群網站並不只是偷走你的時間而已,還會系統性的扭曲我們腦中的世界觀。
當我們的判斷被扭曲後,便影響了我們分配線下的時間。例如我們會以為社會上都是壞人、或是以為對立面的人都是無法溝通的頑固人。
󠀠
但是這裡也要認知另一個人類的侷限:完全掌控我們自己的注意力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這部分來自於演化的方式,分心能讓我們注意到潛藏的危險、或是路邊的美景。此外,有時候我們是「自願分心」,用來逃避我們不想做出選擇──因為當我們開始做正事,我們很容易就會出現「不愉快的感覺」。
󠀠
作者認為不愉快、尤其是無聊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必須面對自身的有限性而產生的排斥反應。而削弱分心有效的方法則是「不要再期待事情會有所不同」,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控制未來的事。
當我們靜下來去體會煩躁、無聊的感覺,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現實狀態,分心的情況便會有所改善。
󠀠
󠀠
󠀠
【第二部 人力所不能及】
󠀠
作者從「計畫」這件事開始談起,談到我們往往會錯估一件事需要完成的時間,但其實計畫這件事,基本上是希望能得到「未來的保證」,希望事情有好結果。
不過事實上,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接受這件事情,就不會那麼的憂慮事情不會按照著計劃進行。
計畫就只是個想法而已。藉由說明我們當下的意願,提出對未來的影響力,不過未來可不一定就會那樣回應我們。
󠀠
前面作者曾提過我們「有」時間這件事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如果時間沒有按照我們預想方式進行,這樣算是「有」了時間了嗎?
因此,把時間當成一個可以「利用」或是掌控的東西,就會把遠光放在太遠的地方,而忽略了當下。
然而將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時刻訂在不曾抵達的地方 (未來)──也就是說,當我們想像我們完成了某些事,人生便操之在己──這種事而獲得安全感的方法,卻會讓我們永遠不滿足。
因為「現在」只是一種手段的話,永遠都不會有令人滿意的時刻。
也因此,關鍵時刻應該是「現在」,因為人生就是一連串的現在,最後則是死亡。因此最好現在就開始選擇讓你覺得有意義的事。
󠀠
「休息」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現代的我們不免會以「這件事能對未來產生什麼意義?」去做衡量,而忽略了完全休息也是很重要的事。 (這邊主要是以作者本身是生產力狂所提出的觀點。 )
作者在這邊提到我們使用休閒時間的方式──填入更多有目的性的活動──其實也不算是真正的休息。或許不帶目的性的行動,例如從事嗜好等,不要求自己要做到一個程度的行為,才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休息。
󠀠
接著作者談到了耐心。因為過度追求事物的便利性與速度性,現在的我們越來越容易感到不耐煩。
然而不耐煩這件事,其實很大幅度的影響到我們自己,而且也沒有讓事情變好。
在這邊,作者提出三個方法去培養自己的耐心。
1. 讓自己喜歡遇上問題:不要再想像沒有這些事情後,我們就能抵達無憂無慮的境界。因為當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也出現了自己的價值。
2. 聚沙成塔:在我們必須做的事上 (例如寫論文) 我們應該要每天分配一定的時間去做,但不要一次就想要做非常多。因為它會讓我們產生不安感,因此開始想要逃避。所以它的關鍵是每天分配的時間到了就停下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能進行的時間長度變得更長。
3. 原創性常位於非原創性遙遠的另一頭:作者用了一個比較偏向藝術領域的比喻,赫爾辛基巴士總站的每條路線在都市裡都是一樣的路線,到郊外開始才會分支。因此雖然我們早期產出的作品總是不屬於真正的原創,但全心投入持續下去、學習技巧、累積經驗後,便會開始出現自己的獨特性。
這個方法的意思是希望我們自己先體驗過其他事物的可能性、走過其他人走過的路,才能開始體會到更豐富的樣子。
󠀠
接下來作者想從一個概念:「數位游牧者」來去談選擇的意義。
這邊提到的數位游牧者比較像是從事現在的自由業、或是零工經濟的人:上班時間不固定、休息時間不固定的人。作者發現這些人雖然達到了自由使用時間的境界,卻似乎沒有比較快樂──因為沒有人可以與他們一起分享交流。
蘇聯政府曾經為了不讓工廠停工,將人民分成五組不同休息日的組合,人們卻因此相當痛苦:因為大家的休息時間不一樣,有家庭的人不能在一起享受假日、朋友之間也沒辦法一起出來慶祝,假日似乎失去了意義。
也因此,作者認為能擁有共同的時間表,一起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甚至是去參加不同的活動,我們的時間才會因此產生意義。
󠀠
在最後一章,作者提出了「滄海一粟療法」:我們要明白,不管我們拿人生來做什麼,其實不是很重要。因為我們人生太有限了,對宇宙而言也不過就是眨眼之間。
因此明白自己的人生其實並不會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或是對後世帶來千秋萬代的影響,我們就會突然發現我們一直在拿做不到的標準要求自己,便會感到自由。
因此其實我們在做之前選擇「覺得重要」的事,其實就已經很重要了。
這邊我很喜歡作者的說法:從這個新角度來看,即使知道我們不是托爾斯泰,但只要我們寫的小說能感動同時代的幾個人、便值得了;只要能讓服務對象的生活好過一些,幾乎所有的職涯都值得我們投入。
󠀠
珍惜人生這幾千個禮拜的方式並非下定決心做「了不起的事」,而是回到具體有限的真實生活體驗。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確認它就是「最必要的事」,那我們就是在做有意義的事、而且是必須做的事。
當我們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去做能照亮他人人生的事,我們就已完成來到世界上的使命。
󠀠
======
附錄中提供協助我們擁抱侷限的十種小技巧:
1.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先決定最重要的事,明智地運用時間。
2. 按部就班:一次專心做一件事,同時訓練自己忍受焦慮感,完成重要計畫便能得到滿足感。而不要為了減輕焦慮而東沾一點、西沾一點。
3. 事先決定讓那些事砸鍋:因為時間精力有限,就讓某些事不及格吧。
4. 把注意力放在已完成的事:因為事情永遠做不完,所以將注意力放在完成的事上,我們就比較不會陷入沮喪與自責。
5. 做好事也要集中火力:因為時間精力有限,我們沒辦法關注所有的公共事務,因此集中火力在一件事上,才能期待讓事情有所不同。
6.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這樣當你需要專心處理事情碰上困難,你就不會到處點開APP分心。
7.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新鮮感:我們覺得年紀越大時間過的越快,是因為大腦接收的資訊都差不多,沒有新鮮的刺激,才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們在生活中稍微尋找一點不同的小事,就能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在當下。
8. 在人際關係中當個「研究者」:當我們碰上棘手或無聊的時刻,試著拿出好奇心 (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取代憂心忡忡 (希望未來一定要發生什麼事)。
9. 隨手行善:一有行善的念頭就去做,不管是讚美別人、關心朋友、或是捐款,我們就會因為利人獲得利己的獎勵。
10. 練習什麼都不做:當我們無法忍受不行動帶來的不安,我們做出糟糕選擇的機率會比較高。因此當我們不要迴避當下的感受,並且靜下來,我們就有機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


===結束的分隔線===
󠀠
後面想順便分享一下我之前讀到一半時想到的一首歌,裡面提到的地方是我沒有節錄進摘要筆記的點。
https://www.facebook.com/the.rororo.share/posts/pfbid0CH1svqTGuN574Bcwekanx41cGmGvhqwyouJuSeqxTdPQtBo3HbNJiY2e5gqF4K7dl
󠀠
還有分享一下文中提到的《超速學習》一書的心得。
https://www.plurk.com/p/of0hh0




12會員
26內容數
日常閱讀心得、筆記,喜愛的歌曲與翻譯分享。 歡迎前往我的社群與我有更多互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人生4千個禮拜,歐陽Talk書秀第5季,第一次參加線上讀書會的心得。前幾天最令人震撼與婉惜的新聞,7月5日晚間,華語樂壇天后李玟被親姐證實離世,享年48歲,而我的年紀跟天后年紀也差幾歲而已,更是令我感觸良多,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除非你是名人,你的生命的重要性也只有對你家人、朋友才有意義,那麼你活在世界的時間,你會想要如何過你自已的人生呢?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你生命中
Thumbnail
avatar
江小茹
2023-07-10
《怒嗆人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關於劇情 《怒嗆人生》(Beef)絕對是一齣奇片,劇情出人意表,絕非一般大路劇情,經常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我們都習慣了沿著既定的模式生活,很少會偏離正常軌道,所以劇中人離經叛道的行為讓觀眾大為驚訝。噢,竟然可以這樣選擇,還真的沒想過呢。 其實劇中人大部分時間都是作出不合理的選擇,但甚麼是合理呢
Thumbnail
avatar
梁淑淇
2023-05-19
《怒嗆人生》劇評:捻熄憤怒過後,擁抱自己的另一個火爆分身近期在美國掀起討論熱潮、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的Netflix影集《怒嗆人生》便是以「憤怒」作為影集母題,透過一場狂暴的路怒(Road rage)事件揭開序幕,講述兩位對各自生活怨恨不滿的亞裔移民故事。
Thumbnail
avatar
陌熙
2023-05-06
《知書答理》人生4千個禮拜,我應該躺平,還是積極產出? Smile, please這是一本我帶著去日本旅行的隨身書,途中總有許多不經意的等候片段,等待飛機的起降、前往滑雪的新幹線上、等待明天的睡前片刻……我能理解人生的4千個禮拜有多難得,時間無法兌現,時間是最稀缺也最無法擁有甚至掌握的資源。而,我們就是時間,我們如何運用與對待時間,定義了我們。 Smile, please
Thumbnail
avatar
小釗 (ㄓㄠ, chao)
2023-04-11
閱讀筆記《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是我們最大的煩惱,因為我們感到不夠用。 ●對現代人來說,忙碌好像是很好的事。我們從會說話以來就開始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把時間換成錢,對於一些人來說,出社會之後你忙碌,代表你成功把很多時間換成錢,出社會之前你忙碌,代表你正在為上面那件事進行充足的準備。總之,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你「很忙」,比起讓他們認為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3-03-10
什麼才是「活在當下」,我讀《人生4千個禮拜》獲得的啟示上次聊到關於「還剩下多少時間?」這個話題,那樣的概念雖然提醒了我們「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之外,尚未讓我們更進一步理解「時間」的本質。 於是最近讀到一本《人生4千個禮拜》之後,讓我重新認識「時間」這個概念。我覺得理解時間的本質與不確定性之後,可以讓我們更專注在當下。
avatar
普通胖大叔
2023-02-28
讀《人生4千個禮拜》給我的三個啟發,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一年有五十二個禮拜,過去的五十二個禮拜你過得如何呢?接下來的五十二個禮拜你有什麼期待與計畫呢?暢想未來的可能性讓人興奮又緊張,但事情總有出乎意料、無法照著計劃走的時候,這時候你會怎麼看待這個情況呢?可能會自我懷疑?覺得時間不夠用?或是想盡快找到新的更適合的時間管理方式?
Thumbnail
avatar
自在生
2023-01-02
《人生4千個禮拜》-書評「世上最難的事,就是甚麼都不做。」 ⠀⠀ ⠀⠀ 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鐘錶時間逐漸成為精準測量的工具。工廠需要規劃工人何時上班、何時下班、工作時間多久,並以此作為基準來推估產能和經濟效益。 ⠀⠀ ⠀⠀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鐘錶時間上的刻度,經由各種數學公式,可以換算成各種資源。通常是金錢。 ⠀⠀ ⠀⠀
Thumbnail
avatar
捌月肆日
2022-12-16
畫說書|直視自己的有限《人生4千個禮拜》當時間一但被量化後,就會發現它多麼的短,短到我們可能還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沒了,但也會長到你覺得很多事情都得等我狀態更好了,我才可以去做的未來式;短到你覺得非得要在一個年齡期限內達到里程碑而塞滿所有行程表,卻也長到讓你誤會一天可以當48小時來用。
Thumbnail
avatar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2022-03-20
|閱讀|獻給母親的《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翻開這本繪本的開頭前幾頁,只見內頁上只寫著簡單的七個字 —「獻給我們的媽媽」,引用著作者的用心,我也想將本篇文章獻給媽媽們,我的母親,妳的母親,你孩子的母親(若讀者您已身為人母,沒錯!正是妳自己本人)。
Thumbnail
avatar
Lily Chen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