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進行原住民部落的的研究時,發現隨著時間過去,部落內生活儀式本質上並不會有太大形式的跳躍改變,僅是在相同型式下變得複雜化而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原住民的文化圖騰,會覺得極其繁複,甚至覺得壯觀,但若仔細觀察,可能都是某些圖案做更精細的組合重複罷了,並沒有更加創新的東西,歐洲巴洛克式繁複的建築裝飾,也類似於這類情況,這便是「內捲」。
另外農作研究領域的學者也會使用「內捲」一詞,意指農業發展在一個階段後便沒有質變的產生,只是往更精細的農業發展,所謂沒有質變產生的意思指的是「它並沒有跳高一個層次,從農業變成發展工業」,這也是「內捲」。
由上述歸納,可知所謂「內捲」就是不斷在同一種形式裡重複,或許展現形式略有不同,但本質上是大同小異的,若將此概念放在企業、團體、個人成長上來看,重複,必導致停滯,一旦停滯便無法跳脫既有的生活框架、思維的玻璃罩,基本上就是一灘死水,所謂一眼望到頭的人生大抵如此。但除了這樣的概念外,中國清華大學騎自行車打報告的畸形拚命,也被稱為「內捲」,認為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不是你上就是我下,為了往上卡得好位置,必須無止盡的鞭策自己投入競爭。
這個概念和前述其實並不能說全然無涉,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延伸的關係。就是因為原始的「內捲」有停滯的意義,所以陷入內捲的人便如井中的青蛙,以為天地就是眼中所見的小圈圈,不曾嘗試跳出來,或是沒有能力跳出來,自然見不到廣闊的藍天碧海,因而產生資源、位置所有一切都是有限的,被拿走一分就少一分的想法。因此內捲的原始義、延伸義都與”限制”有關。
也因此,若要反內捲,我們就必須不斷不斷地嘗試拿掉邊界,無論是行動上的、思維上的、任何層面上,可能阻礙我們的,都必須試著突破。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我想就是在生活中保持覺察,多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只能這麼做嗎?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要不要試一試呢?”並對各種人、事、物保持好奇、開放的態度,留給自己天馬行空幻想的時間,試著將天馬行空的發想簡單記錄下來,變成靈感隨身碟之類的資料庫,我想,這不僅是反內捲的方式,也是當黑天鵝出現時,能夠彈性因應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