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知道這本書,一開始其實是想研究如何考試,也看了許多介紹關於如何做好筆記的書、心態調整、如何規劃讀書計畫,再來才發現''大腦怎麼學''才是主要核心。
知道這本書後馬上借閱來看,一看不得了,開頭的記憶法馬上提到核心的提取記憶、交錯練習、間隔學習,毫不廢話的用數據和科學寫下為何提到這些關鍵字
因為幾乎看不到什麼廢話,也太簡潔有力,所以沒辦法以讀故事般的暢讀下去,但也因為都是重點,才覺得難能可貴;更可怕的是,實踐派如我,裏頭也毫不避重就輕的帶過''如何做''而是實際告訴你可以怎麼做、及直接用文字告訴你那些''難以言喻''的學習心得跟過程。
當然更棒的是書內的大綱小標、字體大小(中大)、重點粗線,都非常耐讀,能一眼看穿重點,也是非常加分的地方。
整本書在反覆看過2~3遍後,最喜歡裏頭這句話。
大腦很多的學習過程都是反直覺並且痛苦的,包括超牢記憶法花了整本書去講應該要提取記憶而不是重複閱讀;應該要交錯練習而不是花一整天念同一個科目,這些''應該''大家也許都似曾看過,但最可怕的是那些''不應該''往往會帶給你感覺良好,而讓你有安心感,更甚讓你認為這才是對的而繼續選擇做下去。
在第一章中本書也毫不廢話的說明記憶法的關鍵字:提取、交錯、遺忘取線,並實際交代懶惰如我想融合所有方法一次鞏固好記憶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嘗試閱讀A主題並交錯不同的主題(BorC..)並在過6小時後再嘗試去做筆記-此處是指從大腦提取的過程,直到感到有些痛苦-發現有想不出來的再去翻找答案,大腦會因為那些痛苦而感受到這個東西是重要的-所以一開始你就會記的更牢。
第二章理解力的提升中提到相鄰的門
相鄰的門是在說有關學習某種知識,只需要懂部分的基礎就可以開始操作,而非需要懂所有的基礎,例如學習鋼琴,你學了一些基礎就可以開啟第一扇門-可以稍微挑戰有點難度的(第二扇門)甚至不同類型的跨度挑戰(第三扇門)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何考試考好有時只需要懂一部分的考點(80/20法則),而不需要所有基礎考點都要會
但這裡有個重點:
1.並非要完全學完所有第一層的基礎功才可以開門到第二層,而是藉由先開第一扇門、第二扇門,一直開門的過程,才能達到磨練及理解基礎功的重要。
帶到念書考試就是第一章你大致懂的5成就可以先下海挑戰題目,再接下去第二章一樣懂個5成以此接下去,到後面遇到組合題被打敗了,你再來回頭搞懂喔原來第一章的基礎觀念是這樣,藉此加深理解
2.如果來到第10層是否就一定開的了門?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你不知道你不懂什麼,所以這時候勢必要回去找尋答案、熟練基礎功,其實這個世界運轉的原理就是這樣:當你遇到問題->尋找答案->理解那些規則->再遇到問題->再尋找答案
而非一開始去熟知這世界的所有規則->才去歷練
以上這些對考試的幫助是什麼?
記憶法的部分我開始實踐;在閱讀某一個章節時,會在早上閱讀理解後到晚上開始做簡單的整理筆記(提取),並開始做該章節的題目(相鄰的門),將錯誤的選項改編成自創題目,並訂好時間區段(例如隔3、7、7天等反覆測驗)(間隔時間)
發現常常到晚上其實都忘得差不多(最多有殘影記憶),再反覆尋找答案的過程會稍微加深,而經過第二個7天的測驗常常沒有使用口訣去背的一定會再繼續忘記。
較困難的地方是?
理解力來說,常常認為自己懂並下海去挑戰題目時,會花非常多時間再理解自己不懂再哪、為何不懂,我自己需要透過一層層詢問自己並寫下來,才能清楚知道這題不會的點是哪個章節出了問題、那個環節計算錯誤
但還是會偶爾出現[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懂什麼]的這個問題(有可能是後面的章節還沒學到,所以不懂),通常遇到都會先擱置,等後面學習的差不多才會再回來巡視題目。
至於會不會遇到因為只懂5成反而題目出了另外5成,剛好不懂又找不到的問題?
答案是會出現,所以你可以善用參考書或課本的大標小標讓你先知道''大概''是哪個章節的問題,再繼續研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