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嘗試了『卡片盒筆記法』來解決我對文件管理的期待,但不幸的是,它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因此,我決定閱讀了《打造第二大腦》,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概念與『卡片盒筆記法』有著某種相似之處,但又似乎有著獨特的差異。所以這次除了心得分享之外,並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面對著各種形式的信息洪流,包括電子郵件、社交媒體貼文、圖片、網路文章、Podcast等。這些信息就像種子一樣,如果不加以篩選就隨意播種在我們的『知識花園』裡,將會造成混亂和災難。
兩本書的作者都強調了『信息篩選』這一重要步驟。在《打造第二大腦》中,費曼使用十二個問題法來過濾他需要捕捉的信息。他說:『你必須持有一打的問題,讓它們不斷浮現在你的腦海中,儘管它們大多時候處於休眠狀態。每當你聽到或讀到一個新技巧或新結果時,你會對這一打的問題進行比對,看看是否有幫助。然後隨著時間推移,其中的某個問題會得到解答,人們會驚嘆:『他是怎麼辦到的?他一定是個天才!』
一旦腦海中有了明確的目標(例如最想解決的問題或創業構想),『知識花園』的藍圖就基本完成了,接下來的關鍵是開啟自己的五官感測器,去捕捉與目標相關的信息。這個捕捉的方法類似於卡片盒筆記法中的靈感筆記。當某個信息激發你時,要立即將它記錄下來。這表示這個信息引起了你的興趣或者可能解決了目前的問題,因此你產生了這個想法。
通過信息篩選和捕捉,我們可以避免被信息淹沒,並將有價值的知識有序地納入自己的『知識花園』。這樣,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處理信息,解決問題,並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想像一下,你剛買了一間新家,你希望好好規劃和設計這個新家,讓它能夠滿足你想要的居家生活需求。PARA(Projects、Areas、Resources、Archives)的概念就像你的新家一樣,旨在滿足你對信息和知識的需要。
例如,廚房是烹飪料理的地方,你會將廚具放在靠近流理臺和瓦斯爐的附近。至於食材,則會根據不同的保存條件、使用時機、尺寸等條件,在冰箱、儲藏室和冷凍櫃等不同的位置儲存。這種有條理的安排就類似PARA的概念。
另外,『順序和動態』是組織的關鍵。比如,當你計畫要煎牛排時,你會預先從冷凍櫃拿出牛肉,解凍到適當的溫度,然後開始煎牛排。絕不會是先把煎鍋放在瓦斯爐上點火,然後才從冷凍櫃拿出牛肉解凍。這個過程就像在執行一個專案,你需要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所需的工具和素材,然後依照順序進行專案的執行。完成專案後,你必須將工具和素材放回原處,以便下一次使用時能夠方便取得。
將PARA的概念應用於組織信息和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這些資源,確保它們處於最適當的位置和狀態。這樣,我們可以更順利地進行工作和專案,並充分發揮我們的潛力。
卡片盒筆記法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某個東西,就必須用自己的話轉述下來。在紙面上所產生的思考,等同於你在腦袋裡的思考。』這種轉述的過程,相當於經過思考琢磨,去蕪存菁,找到了這個事務的『本質』。
在資訊爆炸且講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可能知道自己要捕捉哪些信息,但若不經過這道手法的反芻,很難以精準地用口語或文字進行表達。就像在《打造第二大腦》一書中所說,化學家只提煉出最純淨的化合物。這樣才能將事物中的『含金量』提煉出來,讓我們的知識和理解更加純粹且精煉。
通過信息的萃取,我們能夠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內化知識。這種內化使我們能夠更自信地表達和分享所學,並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持續提升自己。這樣的效果就像是將混濁的水過濾淨化,只留下純净的精華。
人是群聚的動物,因此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與他人連結的需求和渴望。這種需求可以透過『表達(Express)』來實現。就像《打造第二大腦》一書中所說,透過獲取、組織和淬鍊知識,最終的目的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故事和知識』。
這兩本書中提供了許多方法和建議,引導我們完成最後的『表達』拼圖。我的啟發是:『作品並非憑空出世的。首先,我們必須認真過好每一天、體驗它、感受它、紀錄它。當某一天,我們想要創造『作品』時,這表示我們的內心在提醒我們,我們一直用心照顧並灌溉的『知識花園』,現在是時候收穫成果了!』
靜態的分類無法應對時刻變化的動態世界。就像廚師在料理的同時保持廚房整潔,我們需要在資訊的流動中保持檔案分類的靈活性。這個觀念幫助我解決了文件管理問題。現在,我期待著如何善用我的第二大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花園。也希望這篇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和收穫。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不斷探索、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