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道的「老年憂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老年憂鬱簡介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

因為太少被診斷、更少被治療,有太多太多的長輩身陷其中、深受所苦,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整天都說著許多不好的想法,或是做出許多奇奇怪怪行為、導致整個家庭大亂。

這真的很可惜,衷心希望大家都可以多了解這個疾病,並且多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它。

更重要的是,老年憂鬱其實是個「可以被治療」的疾病。

辦得到,但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很多人的一起努力。


老年憂鬱的特點

要發現老年憂鬱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表現都不同,跟傳統想像中的憂鬱症也不太相同,所以很難一開始就想到這個診斷。

簡單來說,老年憂鬱的表現有三大特點:身體症狀多、與早期失智雷同、整體功能退化。


身體症狀多

有些長輩可能時常會抱怨身體這邊那邊不舒服,大多都是酸痛、頭暈、胸悶、心悸等所謂的「非特異症狀」,這其實就是他的「呼救」方式,希望讓家裡的人發現到他的不舒服。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長輩可能被帶去看過許多不同科別、被診斷出各種問題: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消化不好、心臟無力… 藥物增加越來越多,但問題卻沒有改善。

這是因為真正的問題沒有被發現。

老年憂鬱的一大特點就是長者常常會用各種不同的身體症狀來表現,他也不是「故意」的,長輩是真正深受其擾。

這是因為他們身上本來就有許多慢性病及退化的狀況,而情緒的因素更加重了這些表現,但這些複雜的背景卻也讓診斷更加困難,對於比較沒有類似經驗的醫師來說,真的不容易想到「老年憂鬱」這個診斷,也讓被治療的機率更低了。


與早期失智雷同

老年憂鬱常見的表現還有「認知功能下降」及「情緒起伏大」,這剛好也是早期失智常見的表現。

所謂的「認知功能下降」就是腦袋變得不靈光,像是有些東西叫不出名字、有些事情忘了怎麼做,這些失智症的表現,也很常出現在老年憂鬱的患者上。

另外還可以看到長輩變得易怒、但又時好時壞,甚至有些人會覺得他是不是針對我?怎麼誰誰誰回來他就像個正常人,對我的時候就完全不是這樣。

老年憂鬱跟失智症是兩個難分難捨的壞朋友,在臨床要確實的分開診斷真的不容易,而研究上也確實發現,有老年憂鬱者會有很高機率罹患失智症、有失智症的長輩也有很高機率有老年憂鬱。

對於有經驗的醫師來說,其實並不一定要把這兩個分開,而是看到一個就要想到另一個,兩邊的治療同時進行,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


整體功能退化

上面講到的狀況,其實在長輩身上都很常見,但也不是家中爸媽出現這些問題,就馬上認定他是有老年憂鬱,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功能退化」。

「功能」是我們評估長輩狀況最重要的指標,比什麼抽血數值、血壓高低都還重要。

所謂的功能退化,簡單來說就是「原本做得到的事情、變得做不到了。」

原本可以自己買菜、做飯、散步、跟鄰居串門子,忽然變得不太行,可能是買了很奇怪的東西回來、飯煮失敗了、變得不愛出門,這些明顯的功能退化都是長輩出問題的重要訊號,背後可能都藏著某些問題在發生,一定要重視。

因此若是家中長輩開始有些事情做不太來,同時有著許多不同的抱怨、搭配情緒的變化,務必要想到老年憂鬱的可能。




老年憂鬱的治療

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老年憂鬱是有可能治療好的,而且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戲劇化轉變。

根據研究,大約有1/3的老年憂鬱患者對藥物反應良好,但要做到這樣的治療其實也不容易,因為憂鬱症藥物大多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評估期,才能夠知道效果如何,而且這些藥物在長者身上的副作用會更加明顯。

所以在治療初期的階段,真的很需要家屬的理解與大力支持,才有可能繼續回診調整藥物,完成治療該有的步驟。

另外醫師在面對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也應該要考慮到各種不同的可能,也就是「要想到老年憂鬱、但卻又不能執著」,這是看高齡醫學的醫師常要面對的困難,也很需要用經驗來克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r. 2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超級共時的一天, 受邀參與華山義工聯誼, 學習了有關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會好嗎? 老年憂鬱是一種可以治療的, 大部分是引發生理狀況而來。 #常見的症狀: 1.身體不適 2.伴隨慢性病(三高) 3.認知、記憶有問題 #老年憂鬱的因素: 1.社會因素
Thumbnail
超級共時的一天, 受邀參與華山義工聯誼, 學習了有關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會好嗎? 老年憂鬱是一種可以治療的, 大部分是引發生理狀況而來。 #常見的症狀: 1.身體不適 2.伴隨慢性病(三高) 3.認知、記憶有問題 #老年憂鬱的因素: 1.社會因素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