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就醫如此困難?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年憂鬱症患者就醫率只有大約1/4左右。(圖:Fabrizio Frigeni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10/0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老年憂鬱症就醫的困難
之前在《【憂鬱腦學】什麼是老年憂鬱症?》文章中,我們介紹過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與常見影響因子。老年憂鬱症盛行率在不同研究差異很大,60歲以上有慢性憂鬱情緒者約60%,嚴重到符合老年憂鬱症者診斷者盛行率約10~45%,臨床診斷盛行率只有6~14%,簡單的說,3個老年憂鬱症患者中,有2個沒被發現與診斷。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是嚴重不足的。究竟對老年憂鬱症患者,為什麼就醫精神科或身心科如此困難呢?
這次,讓我們透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2022年9月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發表的論文,一起來了解老年憂鬱症患者就醫困難的原因。
評讀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2022年老年憂鬱研究數據
在國家衛生院這篇研究中,利用衛生福利國民健康署2015年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Taiw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TLSA)連結健保資料庫就醫紀錄,研究50歲以上中高齡者的健康及就醫情形,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大約每6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
在受調查的老年憂鬱族群中,即便民眾表示醫療可近性高達83%,卻只有27%接觸過健保給付的精神科服務資源,16%接受到相當或者適當的精神科醫療(指1年內就醫精神科門診至少4次,憂鬱症治療藥物劑量在最低有效劑量以上,持續治療時間超過60天,不代表憂鬱症治療完成),最終只有11%接受完有效治療療程(以有效治療覆蓋率來看,相當於憂鬱症治療完成)。
在這27%接觸健保給付的精神科服務資源患者中,調查研究顯示,能夠增加精神科服務資源接觸率的因子包含:社會性別女性、接受教育時間超過7年(學歷相對高)、退休或無業、有運動習慣、高社會團體參與度、高社會娛樂活動者、糖尿病患者。減少阻礙精神科服務資源接觸率的因子包含:酒精使用障礙(包含酒癮、酒精濫用)、單身(包含離婚、喪偶、或未婚者等)。這些數據回應許多先前的研究與臨床觀察,與社會性別男性對於憂鬱症的阻抗強、高學歷者越容易接受憂鬱症診斷、在臺灣職場文化中就業者難以請假就醫、憂鬱文化惡性迴圈(包含疾病角色文化、臺灣酒飲/酒癮文化)等有關。
另一方面,在這27%接觸健保給付的精神科服務資源患者中,找不到可以增加健保就醫返診率(影響相當或者適當的精神科醫療率、有效治療覆蓋率)的因子。換句話說,在27%曾經接觸健保健保給付的精神科服務資源患者中,有40%左右並未繼續返診健保就醫與接受治療。事實上,這個就醫率可能是低估的,雖然許多老年憂鬱症患者在初診過後,不願意使用憂鬱症治療藥物治療,因此沒有意願返診追蹤,仍有些老年憂鬱症患者改採純自費心理治療、尋求中醫治療或自行購買保健食品尋求改善,這些數據是不會在健保資料庫資料中展現的。
至於在這16%有接受到相當或者適當精神科醫療者裡,調查發現,個人健康越差、自我照顧能功能越差,會減少其精神科醫療的有效治療覆蓋率。將上述調查結果與臨床經驗結合來看,導致老年憂鬱症患者無法持續返診就醫與完成憂鬱症治療的原因,與個案的自我就醫行為能力、就醫時間分配有關。許多身體健康較差的病患,其就醫行為嚴重倚賴子代或年輕族群的協助。社區臨床觀察顯示,即便是在雙北醫療資源豐沛之處,55歲到60歲以上的成年憂鬱症患者,其持續就醫行為就開始需要子代或配偶積極協助,包含尋找醫師、預約掛號與協助帶回門診追蹤與督促服藥。
憂鬱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從這篇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說,如何增加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就醫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特別是初次精神科的評估與持續返診治療的維繫。
在社區精神科門診,因為憂鬱求助,初次就診後能返診繼續追蹤一個月以上的比率往往不到一半,而老年憂鬱症患者的第二次返診就醫率更低。因為返診就醫率低,取得適當或足夠憂鬱症治療的比率就更低。抗拒醫療建議的藥物治療、生活調整、心理治療非常常見。
綜觀精神科研究與社區門診觀察,憂鬱症的治療都是越早治療,療效越好。所謂的早期治療,包含精神科藥物治療、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與其他學派的心理治療。未經治療或抗拒治療的憂鬱症持續時間拖越久,個人生活、家庭與社會功能的衰退越明顯,對人際關係需求的黏著性與僵固性越明顯,家庭支持系統瓦解更厲害,對憂鬱症相關治療藥物的反應越不明顯。
如何評估自己或家人是否罹患老年憂鬱症
想要評估自己或家人是否罹患老年憂鬱症,可以透過「老年憂鬱量表(GDS-15」來做篩檢。
這份量表,除了典型一般憂鬱症的問題,也囊括了許多老年憂鬱症的特徵。在社區精神科,願意主動就醫者或是被動被家人帶至診間者,幾乎沒有分數低於11分者。由此可見,當一般人覺得有情緒問題而就醫時,往往已經是很嚴重的狀態。
老年憂鬱量表(GDS-15)。(圖:醫療心空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6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後,如果老年憂鬱症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在精神科還有甚麼方式可以進一步治療嗎?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老年憂鬱症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選擇、治療選擇順位上都跟一般成年憂鬱症不同,需要個別化評估。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先從最基礎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開始瞭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患者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覺得生活沉悶、無聊。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更不好。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對藥物與心理治療反應不佳?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血管性憂鬱假說」,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自殺是非談不可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談談憂鬱症患者的主要陪伴者,可以如何評估患者的自殺基本風險、變動的自殺警訊。我們也整理了一些臨床憂鬱症陪伴者對於自殺治療的一些迷思。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不是單一疾病的證明,是「生物(B)-心理(P)-社會(S)-環境(E)」交錯影響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說明了臨床上在精神科醫院急診與身心科門診的自殺樣態。希望未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自殺,不要將所有自殺舉動歸咎於個案罹患憂鬱症。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後,如果老年憂鬱症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在精神科還有甚麼方式可以進一步治療嗎?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老年憂鬱症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選擇、治療選擇順位上都跟一般成年憂鬱症不同,需要個別化評估。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先從最基礎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開始瞭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患者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覺得生活沉悶、無聊。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更不好。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對藥物與心理治療反應不佳?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血管性憂鬱假說」,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自殺是非談不可的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談談憂鬱症患者的主要陪伴者,可以如何評估患者的自殺基本風險、變動的自殺警訊。我們也整理了一些臨床憂鬱症陪伴者對於自殺治療的一些迷思。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自殺本身不是疾病,不是單一疾病的證明,是「生物(B)-心理(P)-社會(S)-環境(E)」交錯影響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也說明了臨床上在精神科醫院急診與身心科門診的自殺樣態。希望未來能夠幫助大家理解自殺,不要將所有自殺舉動歸咎於個案罹患憂鬱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壓力下感到無助,尋找那一線希望之光? 讓我們一起探索血清素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揭開它與我們情緒之間微妙且深刻的聯繫。 從簡單的日常習慣到科學的小秘密,發現保持情緒平衡,實際上可能比你想像的要簡單。閱讀全文,我們一步一腳印,輕鬆走向心靈的寧靜與幸福。 憂鬱的背後:探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像春天般活力滿滿,又或是冬夜的寒風般無助?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的面貌和狀態,從春日的繁花到冬夜的寒風,每個階段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掌握這些變化,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平滑過渡,就能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識別你的心靈季節,並學習調整步伐,照顧好自
Thumbnail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兩億人患有嚴重憂鬱症,至少有六億人一生中會經歷憂鬱。如果再考慮輕度憂鬱,這數字更加驚人。難道這麼多人都生病了嗎?瑞典國民醫生安德斯・韓森告訴我們,憂鬱可能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學會接受它,才能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最近在做躁鬱症的自費治療,昨天完成了第一個回合。 似乎是有跡可循的:克制不住的消費,保養品、彩妝、衣服、鞋子;很多保養品都過期了!! 豬有超多高跟鞋,很少穿, 包包有一段時間會認真用, 衣服雖然想穿但是會考慮被人帶去鎖螺絲的問題反而會放棄!! 豬一直以為這些行為是補償自己中性偏男性化的青春期生活,
Thumbnail
我有時會想,星座(或稱之占星學)對人們之所以有療癒的效果,也許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星象資訊,對現狀的困境與低潮找到歸因。 󠀠 「啊,原來是XX逆行啊」 「所以這種無力感,是大家都會有的啊」 讓我們放過自己,少一點對自己的自責。由無盡的痛苦迴圈中,轉為比較能正視、接受並處理當前的情緒。 󠀠
Thumbnail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你的想法太負面了。」「想開一點吧!」「你已經比很多人好了,應該感恩。」「難度你就不能自己想通嗎?為什麼要去看心理師?」 在得了產後憂鬱之後,我聽過這些話,或許你也聽過。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得過憂鬱症,甚至對它沒有很多的了解,卻認為這樣是絕對的良方。未懷孕以前,也多次被灌輸「憂鬱症是自己的選擇」的想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前天看了Youtuber「阿滴」關於憂鬱症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是敘述他經歷憂鬱症所苦的過程。這影片很正向,也帶動了群眾廣泛的討論,關於正視憂鬱症及陪伴相關話題。 而在清潔服務業裡,我面試過的人,有憂鬱症的並不少,我想這也是文明生活的日常。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這幾天從爸爸那邊知道表姊有輕微憂鬱症,目前也有服藥,當下真的十分驚訝,印象中,姐姐就是一個光鮮亮麗又漂亮的人,朋友很多、也很多人喜歡,並不像是會有憂鬱症的人。爸爸說似乎是功課壓力大,加上開始準備會考...
Thumbnail
你是否曾在壓力下感到無助,尋找那一線希望之光? 讓我們一起探索血清素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揭開它與我們情緒之間微妙且深刻的聯繫。 從簡單的日常習慣到科學的小秘密,發現保持情緒平衡,實際上可能比你想像的要簡單。閱讀全文,我們一步一腳印,輕鬆走向心靈的寧靜與幸福。 憂鬱的背後:探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感到自己像春天般活力滿滿,又或是冬夜的寒風般無助?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的面貌和狀態,從春日的繁花到冬夜的寒風,每個階段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掌握這些變化,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平滑過渡,就能大幅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識別你的心靈季節,並學習調整步伐,照顧好自
Thumbnail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兩億人患有嚴重憂鬱症,至少有六億人一生中會經歷憂鬱。如果再考慮輕度憂鬱,這數字更加驚人。難道這麼多人都生病了嗎?瑞典國民醫生安德斯・韓森告訴我們,憂鬱可能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學會接受它,才能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最近在做躁鬱症的自費治療,昨天完成了第一個回合。 似乎是有跡可循的:克制不住的消費,保養品、彩妝、衣服、鞋子;很多保養品都過期了!! 豬有超多高跟鞋,很少穿, 包包有一段時間會認真用, 衣服雖然想穿但是會考慮被人帶去鎖螺絲的問題反而會放棄!! 豬一直以為這些行為是補償自己中性偏男性化的青春期生活,
Thumbnail
我有時會想,星座(或稱之占星學)對人們之所以有療癒的效果,也許是因為我們可以透過星象資訊,對現狀的困境與低潮找到歸因。 󠀠 「啊,原來是XX逆行啊」 「所以這種無力感,是大家都會有的啊」 讓我們放過自己,少一點對自己的自責。由無盡的痛苦迴圈中,轉為比較能正視、接受並處理當前的情緒。 󠀠
Thumbnail
過去,我們總是想像,身心障礙者不會憂鬱,因為正在忙著和疾病努力奮鬥,想要成為「健全」人的那份勇氣和堅持,就佔滿所有的時間。就算有短暫的憂鬱、憂鬱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消化了,還有隨著時間的經過,壓力就會自然排解了,但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你的想法太負面了。」「想開一點吧!」「你已經比很多人好了,應該感恩。」「難度你就不能自己想通嗎?為什麼要去看心理師?」 在得了產後憂鬱之後,我聽過這些話,或許你也聽過。說這些話的人,都沒有得過憂鬱症,甚至對它沒有很多的了解,卻認為這樣是絕對的良方。未懷孕以前,也多次被灌輸「憂鬱症是自己的選擇」的想
Thumbnail
有很多人總喜歡在生病時,拚命的要幫問題歸因,有些疾病的確是可以這樣做,像是登革熱就肯定和蚊子脫離不了關係,但有些疾病,不能單一的歸類在某個因素上。像是心理疾病,我們各種常見的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不是可以找到一個絕對正確歸因的疾病,我們不能只因為某個人血清素濃度過低,或者…
Thumbnail
前天看了Youtuber「阿滴」關於憂鬱症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是敘述他經歷憂鬱症所苦的過程。這影片很正向,也帶動了群眾廣泛的討論,關於正視憂鬱症及陪伴相關話題。 而在清潔服務業裡,我面試過的人,有憂鬱症的並不少,我想這也是文明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