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抑鬱症不是老化,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說自己心理沒事,只是身體不舒服

導致身邊的照顧者常摸不著頭緒,弄得是一頭霧水

花了許多的醫療費,卻找不出病因

以上的情況是否你有遇過呢?

此時可能要注意的是

或許這位銀髮族不是單純的身體不舒服

而可能是得到所謂的「老人抑鬱症了」。

根據一些公衛研究的調查發現

65歲以上的老人,有老人抑鬱症患者高達20% 以上

也就是說每五位65歲以上的長者,就有一位可能有老人抑鬱症

這個嚴重度可能尚處於過度低估的階段

因此真正的人數應該比這個還要高

尤其社會在進入高齡化的情況下

家中有長者的銀髮族,更需要我們多多的關注

由於老人抑鬱症的症狀並不一定是典型的抑鬱症

所以容易被忽略,會誤以為是所謂的正常老化

比較嚴重的

會出現失眠、胃口差

對生活失喪失興趣或是有退縮的症狀

不太參與社交活動

但有一些會表現出不明顯的抑鬱情緒

即所謂「偽裝的抑鬱」

他們通不會表現出很傷心或情緒低落的樣貌

反而是以易怒、記憶力變差

常抱怨身體不適、慢性疼痛

不斷的擔心自己生病的症狀來呈現

有部分老人抑鬱的症狀

表現嚴重度並未達到抑鬱症

而是以較輕微的輕鬱症來表現

常被視為自然老化的現象

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有以上的狀況,就要懷疑可能是老人抑鬱症了

raw-image


特別要記住的是

老人抑鬱症並不是老化,是一種疾病,是身體的血清素下降

要盡快帶長者去精神科就診,讓醫生來做診斷

早日的查出真正原因

治療的方式,可以使用藥物和心理諮詢兩個方面來治療

在治療進行一段時間後,症狀會開始緩解

生活就逐漸可以回到常態,身邊的人也會比較安心。

姜尚文心理師撰文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官網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F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沙龍
7會員
37內容數
2023/11/28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Thumbnail
2023/11/28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Thumbnail
2023/11/22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Thumbnail
2023/11/22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Thumbnail
2023/10/31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
Thumbnail
2023/10/31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醫學的定義上,老年憂鬱包括了兩大族群,分別是年輕時患有憂鬱,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種則是,在五十五歲之後,才患上的晚年憂鬱個案。 老年憂鬱不可忽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導致他們的身體失能指數升高,進而影響健康上的問題並造成社會負擔。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在台灣,老年憂鬱的盛行率約是16%,也就是65歲以上的長輩中,大概每6個人裡面就有1位是老年憂鬱的患者。 但真正被發現、有接受到治療的,卻是遠遠低於這個數量,有太多長輩及家庭都受困其中。
Thumbnail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Thumbnail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是面對老年憂鬱,卻要讓患者儘可能說說「當年勇」。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除了照顧自身的需要之外 最讓人擔心的大概就是父母的健康了 假如一位長者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哪裡不舒服 長期不斷地就醫,看許多不同科的門診後,也未檢查出任何疾病 經過醫生解釋之後,還是會一直抱怨身體不適,不斷放大自己的身體的病痛 假如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情緒困擾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於憂鬱症的理解與看法,公元2022年的熟齡世代和耆老世代,和公元2022年的青少年世代與輕熟世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在男性與女性身上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承接上次第一部份的文章,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閱讀他們不同的憂鬱。
Thumbnail
(文/圖:家天使編輯團隊) 根據WHO統計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神經疾病,包含失智症與憂鬱症;而在台灣330多萬的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就有7%,然而相對於失智症,大家對於「老年憂鬱症」非常陌生,甚至因為跟失智症太像常被忽略。
Thumbnail
(文/圖:家天使編輯團隊) 根據WHO統計老年人口中最常見的神經疾病,包含失智症與憂鬱症;而在台灣330多萬的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就有7%,然而相對於失智症,大家對於「老年憂鬱症」非常陌生,甚至因為跟失智症太像常被忽略。
Thumbnail
《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分享,近期來看診的長輩,會表示身體哪裡有不適感,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些年長者原本可以定期跟朋友聚會、出遊散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現在因為疫情受到許多限制,心情自然大受影響。
Thumbnail
《黃金時代》特約金時診所張學豪醫師分享,近期來看診的長輩,會表示身體哪裡有不適感,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些年長者原本可以定期跟朋友聚會、出遊散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現在因為疫情受到許多限制,心情自然大受影響。
Thumbnail
憂鬱在成年人身上與高齡者的憂鬱症常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高齡者的憂鬱症狀反而與失智症極為類似,較為不熟悉的照顧者往往很容易把這兩個問題混在一起,在本文中我們將跟大家分享如何區分老人憂鬱的問題以及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憂鬱在成年人身上與高齡者的憂鬱症常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高齡者的憂鬱症狀反而與失智症極為類似,較為不熟悉的照顧者往往很容易把這兩個問題混在一起,在本文中我們將跟大家分享如何區分老人憂鬱的問題以及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