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群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例如囉嗦、唉聲嘆氣、總是在講著八百遍已經聽過的故事,在要不然你會感受到他們對生命的失落,或是生活的寂寞,多們渴望家人一直陪伴在他們身邊。
上述種種的負向特質,都讓人覺得不有趣而少親近。更別說老人們因為疾病所苦的憂鬱情緒了。老人憂鬱一般的比例是7%,如果是住在醫療院所當中,那比例又高達30%。
為什麼人年老時會有這麼多消極、負面的情緒?如果我家人中有這樣的長者,那我又該如何協助他們? 或我自己又要如何才能健康老化?
當我們想幫助家中的長者時,首先要能設想他們所處的情境脈絡,因為頻率相近,藉由同理心的運作,也才能知道他們缺乏什麼,如何從中與他們互動。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理。所以回到我們的問題中,為什麼年老時回有這麼多消極、負面的情緒?
其實每個人都會變老,更甚者是說,當我們出生的每一天就不斷的老化,這是細胞正常的過程,只是當我們年輕時,較少感受到老化的這件事。那老化的感覺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每一個器官都有它的使用年限,就像機車騎久了一樣,零件陸陸續續開始不管用,不時需要維修,那時就會很有感觸自己「老」了。再說的清楚一點,年老會剝奪我們許多能力,例如,許多長者都有膝蓋、雙腿無力、行動不便的問題,這是每當我們三十歲之後,體力就會逐漸走下波,每一年我們的肌力就會下降1%,當十年就會下降百分之十。到了六七十歲時,體力就下降30%,也就是比現在的自己無力30%以上。
可想而知,一個你本來擁有、屬於自己的能力,竟然就這樣被剝奪了。心理一定會感受到不安、死亡的威脅,那使一種自己變得很弱的無力感。除此之外,人際關係的喪失,自我成就感和貢獻感的缺乏,都會容易讓人缺乏心理力量。
就人際關係的缺乏而言,在個人退休後就會逐漸顯示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文章都在倡導我們要規劃退休生活的原因,通常退休後,一開始就是覺得不用工作真好,自己的時間真多,可是漸漸的隨著日子的過去,會開始感到無聊、沒意義,以前那個經常去的地方,有歸屬感的地方沒有了。
其實,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當有人際互動時,自己受到他們的關注,或是他人的刺激,都會影響自身的能量提高,以因應外在環境。相反的,沒有人際就少了刺激,每一段人際關係都有它的意義與能量,即便是和社區大樓的管理員打招呼都是,都是在產生意義的一環。
而自我成就感和貢獻感的缺乏,則是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生活在社會當中,也貢獻於社會,這會給予人們一種歸屬感與意義感,實現自我價值。像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說:「我們藉由貢獻社會一己之力,而發展出歸屬感,使的自卑感褪去。相反的如果缺乏自我成就感和貢獻感,就會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無方向感。」
因此老人的生活中,會有幾種明顯的感受:自我身體功能的退化被剝奪、人際關係的缺乏、自我成就感與貢獻感的缺乏,這些都是不利的因子,會造成憂鬱的心情,更別提受到疾病的打擊了,那又是另外一項大挑戰。說了這麼多,與其說要能幫助家中的長者,不如說關心「將來老了的自己」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因為年老時,我們的身心裡會受到更多外在環境的挑戰,沒有足夠的成熟度、正確的觀念,都會使我們的心理備受威脅、負面、憂鬱。
之後,我將在下篇文章中,如何調整心態?哪些關鍵?可幫助我們成功老化,再和大家做分享討論。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立刻加入養心齋好友,就能直接預約【超直覺心理諮詢】,洞察內心讓疑惑有解!
養心齋官網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