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物前,我們通常會仔細比較、深思熟慮,確定訂購商品或選擇哪家店是最划算的,這似乎是最理性的消費方式。然而多項研究顯示,我們時常陷入非理性消費的陷阱。這裡所謂的非理性消費,並不是指刷爆信用卡,大買特買的衝動購物行為,而是我們對選購方式的習慣造成了實質上並非最優選擇的現象。
在選購商品時,我們往往無法單獨對一項商品 A 給予明確的定價,而是需要與另一項商品 B 的售價進行相互比較。我們會問自己,商品 A 和商品 B 的功能哪個更優?A 的實用性是否比 B 高?透過比較優劣,我們能大致了解願意為商品 A 出多少錢,或者至少知道商品 A 的價格應該是高於還是低於商品 B。
美國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 (Dan Ariely) 在瀏覽《經濟學人》網頁時發現了一則邀請讀者訂閱雜誌的廣告,提供三種訂閱形式及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套餐選項 (誘餌) 讓人們產生了比較標準,因為第二與第三項同樣是每年花費 125 美元,選擇套餐不僅可以獲得電子版觀看權限,還額外擁有一本實體雜誌,這促使消費者選擇訂閱看似最優惠、最高價格的形式。
艾瑞里讓他的 100 名學生對以上三個選項做出選擇,結果有 84 位學生選擇了訂閱套餐項目,僅有 16 位選擇單獨訂閱電子版,沒有人選擇印刷版雜誌。
為了證實誘餌假設,艾瑞里移除了印刷版選項,只留下電子版每年 59 美元和套餐每年 125 美元這兩個選項,再請學生做出選擇。這時選擇套餐項目的人只剩 32 人,而單獨訂閱電子版的人則增加到 68 人。
這個結果讓人不禁思考:本來選擇套餐後又轉而只訂閱電子版的人,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或許他們壓根不需要印刷版雜誌!
我們易受誘餌選項影響而做出非理性消費行為,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在選購商品時,我們不僅應考慮同性質商品的性價比,更要問自己:在這些選項中,是否真的有符合我需求的項目?透過觀察各選項的內容,判斷是否可能包含一些不需要的項目,而商家卻將它們包裝在一起,讓你覺得很划算,甚至像是額外贈送?別只著眼於商品之間的比較,而是正視自己的實際需求,篩選並排除那些不符需求條件的選項,免於落入商家的誘餌陷阱。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方法來避免非理性消費行為:
認識到非理性消費的陷阱後,讓我們共同提高對消費的警覺,建立更理性與明智的消費觀念。通過避免誘餌陷阱,我們可以選擇更符合實際需求的商品,達到理性消費的目標,這不僅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健康的消費習慣,還能為未來的理財計劃奠定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