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第一核電廠①號機組在3.11海嘯來臨的當下直流電和交流電全部失效的原因是門沒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上週看到記者奧山俊宏發表在日本《週刊經濟學人》(週刊エコノミスト)的 獨家調查報導,內心充滿了各種憤怒與懊惱,這是本站開站以來,或者說是版主這 12 年來,對東京電力公司的「隱瞞」最為不滿的一次。這一星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經歷很多心情上的波折,還是決定寫下這則貼文。

這是奧山俊宏發表在《週刊經濟學人》的報導文首截圖,全文是付費會員限定內容,所以截圖畫面將部份內文經遮蔽處理。

這是奧山俊宏發表在《週刊經濟學人》的報導文首截圖,全文是付費會員限定內容,所以截圖畫面將部份內文經遮蔽處理。

這次調查報導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2011.3.11 東日本大地震那一天,福島第一核電廠 ① 號機組的門沒關,讓海嘯直接灌進渦輪建物讓直流電系統全毀,① 號機組成了最早出事的機組,而東京電力公司在 2016 年發現這件事情之後,卻還是很少對外公開這件事。

在進一步解釋這件事情為什麼問題這麼嚴重之前,請容我再花一點時間解釋福島第一核電廠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2011.3.11 - 3.15 出了哪些事?

福島第一核電廠共有 1-6 號機組,3.11 那一天只有 ①②③ 號機組運轉中,④⑤⑥ 號機組都是定期檢查的停機狀態。但因為 ①②③④ 號機組的位置就在一起,再加上 ③ 和 ④ 號機組又相通,實際上「出事」的有 ①②③④ 號機組。
3.11 當天,日本當地時間 14:46 發生地震,在地震發生當下,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其他附近的核電廠)便緊急停機。在地震發生後就有海嘯警報,海嘯大約在 15:37 抵達福島第一核電廠。

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其他附近的核電廠)雖然都在第一時間將控制棒插入核反應爐內「緊急停機」,但核能發電廠有一個特性是,將控制棒插入核反應爐後雖然可以立刻暫停連鎖反應進行,但核反應爐裡面會有餘熱,核反應爐的溫度不會這麼快降下來,所以仍需要持續注水,讓反應爐降溫下來。

以下只講 ①②③④ 號機組,略過 ⑤⑥ 號機組

在海嘯襲擊福島第一核電廠後,①②③④ 號機組的交流電源都沒了(這個現象稱作 SBO,全交流電源喪失或電廠全黑),接著 ①②③④ 的直流電也失去作用,沒有電就沒有辦法遠距操控機組、確認電廠內部狀況,冷卻水也會出問題。

最後的結果就是:核反應爐沒有辦法有效冷卻反應爐出現爐心熔毀(meltdown)的現象,燃料護套的鋯合金和水反應產生氫氣 → 大量氫氣累積在廠房內部,在高溫高壓的狀態下氣爆

大方向是這樣,細節一點來說只有 ① 和 ③ 號機組符合上述的敘述:② 號機組在最後階段因為有將反應爐內的物質釋出,避免掉最後「累計過多氫氣導致爆炸」的結局;當時反應爐內根本沒有燃料棒的 ④ 號機組,沒有爐心熔毀的問題(因為反應爐裡根本沒有燃料棒),卻因為 ③ 和 ④ 號機組的管線相連,所以 ③ 號機組內部產生的氫氣跑到 ④ 號機組,最後引發氫氣爆炸。

①②③ 號機組失去直流電的時間差

以上這些都是事發後沒多久,就已經釐清的狀況。那最新的資訊是什麼?

福島第一核電廠在海嘯來臨後就陷入 SBO,這當然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如果當時緊急電源或是直流電多少還能運作的話,也許事情就不會走到最後這步。如果仔細分析 ①②③ 號機組失去直流電的時間,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單純。

以下省略 ④ 號機組,因為 ④ 號機組爆炸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和 ③ 號機組共用管線,和機組斷電沒有直接關係

③ 號機組的電池沒遭水淹

①②③ 號機組,最早失去所有電力來源的是 ① 號機組,而且幾乎是海嘯一來、所有的電力系統全毀。② 號機組緊接在後,但和 ① 號機組失去直流電的時間有一小段時間差(理由後述)。③ 號機組的直流電池是可以運作的,③ 號機組的電池一直撐到 3/13 電池電力用盡為止,失去電力的 ③ 號機組接著就因為無法持續冷卻反應爐,出現爐心熔毀的問題。

明明 ①②③ 號機組平行海岸並排排列,機組就在旁邊,怎麼會海嘯一來,① 和 ② 號機組的電池報銷,③ 號機組的電池還能用?原因出在廠房設計:福島第一核電廠把電源設備放在地面下,一旦海嘯來臨、海水直接灌進或是逐漸滲進廠房底下,這些電力設備一泡水就毀了。① 和 ② 號機組的電池就放在最底層的地面上,所以水一進到廠房裡面,電池就報銷了。但 ③ 號機組的電池有架高,所以才能倖免於難。

海嘯來臨時 ① 號機組的門沒關

解開了 ③ 號機組在海嘯來臨之後,電力還可以撐一段時間的原因。那為什麼 ① 號機組會在海嘯一來之後,所有的電力系統都毀了?





這裡的門,不是工作人員進出的門,而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專門搬運大型機具進出的「大物搬入口」,寬 7 公尺、高 12 公尺的大門,還是直接面向海側的門。① 號機組在海嘯來臨前沒有把這個門關起來,所以海嘯來臨時,海水就這樣直接衝進建物內,而且一過了這個門後馬上就是配電箱,① 號機組的電力設備被海嘯「直接衝撞」,當然立刻陷入 SBO 狀態。直流電源雖然在距離「大物搬入口」110 公尺深的位置(要下一層樓梯),但這之間並沒有任何可以阻擋海嘯攻勢的門或牆壁,海水就直攻最底層的直流電源設備,讓 ① 號機組成為唯一一個,幾乎和海嘯來臨在同一時間就失去所有電源的機組。

假如 ① 號機組當時有把「大物搬入口」的門關起來,雖然這個門並不能完全防止海嘯入侵,但它可以延長海水淹過 ① 號機組電力設備的時間,至少像 ② 號機組一樣,距離海側越遠、有越多牆阻隔的電力設備,越晚才被水淹而斷電。① 號機組也不會損失這麼慘重,成為最先爐心熔毀甚至爆炸的機組。

這是 2019/9/4 參訪福島第一核電廠時拍下的照片。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錯,畫面中的這個開口不是面海的那一側,但一樣是大型機具的進出口。當時拍下這個畫面是要看 3.11 當時海嘯淹沒的高度。側邊的這個大型機具進出口已經有架高了,當時海嘯高度幾乎和門的最底邊一樣高,這個門也沒有經過特別的防水處理,海水依舊會滲進廠房內部。

這是 2019/9/4 參訪福島第一核電廠時拍下的照片。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錯,畫面中的這個開口不是面海的那一側,但一樣是大型機具的進出口。當時拍下這個畫面是要看 3.11 當時海嘯淹沒的高度。側邊的這個大型機具進出口已經有架高了,當時海嘯高度幾乎和門的最底邊一樣高,這個門也沒有經過特別的防水處理,海水依舊會滲進廠房內部。


① 號機組當時真的來不及關門嗎?

3.11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間是 14:46,海嘯抵達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時間是 15:37 ,這中間有 50 分鐘的反應時間,應該不至於「來不及關門」。

這就會接到兩個問題:那天為什麼 ① 號機組會「大門敞開」?海嘯來臨前沒有檢查相關措施嗎?

前者的答案情有可原:福島第一核電廠 ① 號機組當天正在進行「大物搬入口」電動化工程,表定要進行到下午,所以在工程進行期間門是開的。在地震發生後,在附近的工作人員立刻跑去避難,所以就維持「大門敞開」的狀態。

在地震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收到海嘯警報,福島第一核電廠當下真的來不及檢查海嘯措施有沒有確實嗎?東京電力公司告訴記者奧山俊宏:3.11 當時,東京電力公司並沒有海嘯來臨前必須要把門關好的規定或要求。根據奧山俊宏的採訪調查,東京電力公司在 3.11 之前沒有「海嘯來臨前要把門關好」的規定,但其他電力公司有。

日本原子力發電(簡稱是「原電」)在太平洋海側有東海第二核電廠,東海第二核電廠在 2011 年就有規定,如果要打開「大物搬入口」,現場一定要有一個負責開、關門的作業人員,一旦發布海嘯警報,就要立刻關門。關西電力公司也是如此,關電在 1993 年 12 月便規定,核電廠所在地一旦發布海嘯警報,就要立刻確認所有的門是不是都有關好。

由此可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門沒關,完全是東京電力公司長期疏忽海嘯對策,發布海嘯警報後不會想到要去確認門有沒有關。連門沒關的這件事情,還要等到 2016 年新潟縣要求東京電力公司確認核電廠斷電和地震有沒有關係,東京電力公司才向新潟縣報告門沒關的「事實」。


寫在最後

我的想法和奧山俊宏類似,假若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天 ① 號機組的門有記得關,福島第一核電廠受到海嘯衝擊,還是有可能發生電力系統失效的狀況,只是也許不會像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天那樣,海嘯一來臨,所有交流電都失效,變成 SBO 的狀態。

實際上就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不遠處的福島第二核電廠,雖然也因為海嘯來臨導致斷電,但福島第二核電廠並沒有失去所有電力,還有一組外部電源與部份備用電源可以使用。如此一來就可以手動操控冷卻系統,福島第二核電廠也有在第一時間釋放反應爐內部壓力,所以當時運轉中的 1-4 號機組都能在 3 天內冷卻成功。
假若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天 ① 號機組的門有記得關,① 號機組不至於在海嘯來臨的第一時間,交流電和直流電通通都泡水失效,① 號機組應該會和 ② 號機組一樣,有一小段緩衝時間可以阻止悲劇發生,甚至,假若 ① 號機組沒有這麼快出事,①②③ 號機組都有更多時間可以處理當下狀況,不至於陷入同時要照顧這麼多機組緊急狀況的混亂局面,也許 ①②③ 號機組都有救。

也許②號機組的電力設備還有救

假若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天 ① 號機組的門有記得關,① 號機組不至於交流電和直流電都失效,① 號機組不至於發生氫氣爆炸,炸毀就在隔壁的 ② 號機組電力系統,導致 ② 號機在這之後就不能利用外部電源車供電(這是確定的事情)。

① 號機組和 ② 號機組之間雖然有牆擋著,但這個牆並不完全防水,再加上 ② 號機組內部地勢比 ① 號機組低,假若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天 ① 號機組的門有記得關,海嘯不至於直接灌進 ① 號機組渦輪建物內部,① 號機組內部的海水如果量沒有這麼大,也許這道不完全防水的牆還是能多少擋住一些海水,不至於讓海水滲進 ② 號機組的電力系統區。

這裡的推測依據是從直流電斷電時間還看的:① 號機組在當天 15:37 就失去直流電源,② 號機組要等到 15:50 後才失去直流電,① 號機組在海嘯來臨的 1-3 小時後曾短暫恢復直流電,但 ② 號機組一失去直流電後就不曾救回,這很可能是海水灌到 ① 號機組後,在海水退去的同時也有部分原本積在 ① 號機組的海水往地勢更低的 ② 號機組流,所以 ① 號機組在海水水位下降到不會淹沒直流電系統時,直流電系統乾了之後曾一度短暫供電,但 ② 號機組的直流電系統一直都是被水淹的狀態,所以在 ① 號機組爆炸毀掉 ② 號機組電力系統前,② 號機組的直流電都沒有回來過。

欠檢討的東京電力公司

當然,上述這些都是後話,當天實際的狀況就是 ① 號機組的門沒關,假若 ① 號機組當天門有關,可以避免事情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仍是未知數。但問題是,東京電力公司至少在 2016 年就掌握到「門沒關」的事實,卻沒有積極對外公布此事。在掌握到「門沒關」的事實後又過了 7 年,卻還是很少將「門沒關」的事實加入「3.11 當天核電廠出了什麼事情」的討論中,「門沒關」的事會對當時的事態發展會造成哪些難以挽回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在後續檢討中。

3.11 當天的海嘯高度超乎預期是沒錯,但也許只要做到「順手關門」的這個小動作,就能防止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走向最嚴重的劇本。寫成「順手關門」還有點太輕忽了,今天這個門不是一般住家的小門「地震來臨時要記得開門」,而是核電廠的門,核電廠的建物本身(包括門的部分)就是核反應爐的二次圍阻體,是核能安全輻射防護很重要的一環,知道海嘯要來卻沒有關門?就是一件很值得被檢討的事情。

到底當天的「大物搬入口電動化工程」是什麼樣的工程?是要把門整個拆掉換新的門的工程,所以在工程還沒完工之前沒有辦法把門關上?這部分東電應該要出面說明。即便是要把門拆掉換新的門的工程,難道在規劃施工方式時,沒有預料到在施工期間萬一遇到需要立即把門關上的事件時該如何應對?這也很值得被檢討,而不是回應說「當時公司並沒有海嘯來臨前必須要把門關好的規定或要求」。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我在看完奧山俊宏報導及查閱東電近年釋出的相關分析報告後,第一次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對東京電力公司如此不滿的原因。東電對於「門沒關」的態度至今都還是「沒有積極談論」,說白一點就是以「你們沒有來問我,所以我沒有說」的態度想隱瞞「當時 ① 號機組大門敞開迎接海嘯撞擊」的事實。

也在此向奧山俊宏致上最高敬意。看了奧山俊宏的簡介發現,他是東大工學部原子力工學科畢業,進到《朝日新聞》後遇到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所以發表了不少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文章及書籍。現在在上智大學當新聞系教授,也是經歷很有趣的人。


喜歡「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的話,歡迎單筆贊助或是以每月 5.5 美元(新台幣 160 元)定期定額 贊助小站(每週六定期出刊的「石川カオリ國際新聞電子報」是付費訂閱會員限定的贈禮),讓小站可以走得更長遠。

按此收藏本文的 Writing NF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郁婕(CHANG, Yu-Chieh)的沙龍
682會員
262內容數
看到好玩有趣、各種傻眼的日本新聞就會隨手翻翻的日文新聞編譯平台。
2023/02/07
本日(2/7)廣島地方法院駁回「被爆 2 世」原告們的請求,認為《被爆者援護法》的救濟範圍不含「被爆 2 世」,是立法機關可以裁量的範圍,不能因此說是不當的差別對待。 這已經是原告的「被爆 2 世」們,繼去年 12 月長崎地方法院判決後再一次敗訴⋯⋯
Thumbnail
2023/02/07
本日(2/7)廣島地方法院駁回「被爆 2 世」原告們的請求,認為《被爆者援護法》的救濟範圍不含「被爆 2 世」,是立法機關可以裁量的範圍,不能因此說是不當的差別對待。 這已經是原告的「被爆 2 世」們,繼去年 12 月長崎地方法院判決後再一次敗訴⋯⋯
Thumbnail
2022/11/28
本日(28),經濟產業省的專家會議「原子力小委員會」提議,既有的核電廠除役後,可改建成新一代反應爐(次世代原子力発電所/次世代革新),並有彈性的放寬既有核電廠商轉年限。被認為是日本自 2011 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以來「不再新建新的核能反應爐」的核能政策一大轉變。
Thumbnail
2022/11/28
本日(28),經濟產業省的專家會議「原子力小委員會」提議,既有的核電廠除役後,可改建成新一代反應爐(次世代原子力発電所/次世代革新),並有彈性的放寬既有核電廠商轉年限。被認為是日本自 2011 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以來「不再新建新的核能反應爐」的核能政策一大轉變。
Thumbnail
2022/02/05
近日,5名前日本首相在上個月27號發函給歐洲委員會,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為例,希望歐盟執委會不要將核能列為永續投資項目。然而,信中一句「很多孩子深受甲狀腺癌所苦」卻引發論戰⋯⋯
Thumbnail
2022/02/05
近日,5名前日本首相在上個月27號發函給歐洲委員會,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為例,希望歐盟執委會不要將核能列為永續投資項目。然而,信中一句「很多孩子深受甲狀腺癌所苦」卻引發論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4年6月24日韓國華城Aricell鋰電池工廠發生火災,造成23人遇難,成為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化學工廠事故之一。此事件背後不僅有火災的直接原因,還涉及工廠過去的火災紀錄及外籍勞工的使用問題,突顯出更深層的安全文化與管理問題。進一步的調查與討論仍在進行中。
Thumbnail
2024年6月24日韓國華城Aricell鋰電池工廠發生火災,造成23人遇難,成為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化學工廠事故之一。此事件背後不僅有火災的直接原因,還涉及工廠過去的火災紀錄及外籍勞工的使用問題,突顯出更深層的安全文化與管理問題。進一步的調查與討論仍在進行中。
Thumbnail
福島核廢水的正式排放成為國際焦點,其背後涉及著環境、漁業和食品安全等議題,不僅受到週邊國家的關切,甚至在日本國內也引起了不少的反對聲音。以下將從多個角度來探討福島核廢水排放的爭議。
Thumbnail
福島核廢水的正式排放成為國際焦點,其背後涉及著環境、漁業和食品安全等議題,不僅受到週邊國家的關切,甚至在日本國內也引起了不少的反對聲音。以下將從多個角度來探討福島核廢水排放的爭議。
Thumbnail
記者奧山俊宏上週發表在日本《週刊經濟學人》的獨家調查報導指出,3.11東日本大地震那一天,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機組的門沒關,讓海嘯直接灌進建物讓直流電系統全毀,電力公司在2016年發現此事後,還是很少談論這件事⋯⋯
Thumbnail
記者奧山俊宏上週發表在日本《週刊經濟學人》的獨家調查報導指出,3.11東日本大地震那一天,福島第一核電廠1號機組的門沒關,讓海嘯直接灌進建物讓直流電系統全毀,電力公司在2016年發現此事後,還是很少談論這件事⋯⋯
Thumbnail
日本政府預計最快將在今年(2023年)7月開始進行,整個排放過程將持續長達30年以上,因此引起周邊國家嚴重抗議。 福島核能發電廠建立時尚未有ESG指標,有一些不透明的事情與試驗報告書造假被發現出來,與其說天災倒不如說是人謀不臧占了一大部分,我們透過ESG指標檢視出這個事件,事故原來可以避免的。
Thumbnail
日本政府預計最快將在今年(2023年)7月開始進行,整個排放過程將持續長達30年以上,因此引起周邊國家嚴重抗議。 福島核能發電廠建立時尚未有ESG指標,有一些不透明的事情與試驗報告書造假被發現出來,與其說天災倒不如說是人謀不臧占了一大部分,我們透過ESG指標檢視出這個事件,事故原來可以避免的。
Thumbnail
核能是不好的東西,我們應該唾棄與屏除他。 MeetSu 2022.03.04
Thumbnail
核能是不好的東西,我們應該唾棄與屏除他。 MeetSu 2022.03.04
Thumbnail
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樣的體驗唯有對人類本身的了解,無論是習慣、文化或是年齡經驗,從這裡出發,貼近生活最真實的樣貌,才有可能被稱為一個「好的設計」,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Thumbnail
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樣的體驗唯有對人類本身的了解,無論是習慣、文化或是年齡經驗,從這裡出發,貼近生活最真實的樣貌,才有可能被稱為一個「好的設計」,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災變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災變 
Thumbnail
再過不到一年,「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將面臨公投,然而核四是否足夠安全一直是啟用與否最大的癥結點。我們真的準備好為台灣決定未來了嗎?在做出決定以前,我們不妨先回顧過去發生過的重大核災事故之一: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Thumbnail
再過不到一年,「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將面臨公投,然而核四是否足夠安全一直是啟用與否最大的癥結點。我們真的準備好為台灣決定未來了嗎?在做出決定以前,我們不妨先回顧過去發生過的重大核災事故之一: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Thumbnail
10號,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內閣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上,面對記者的採訪,表示自己認為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處理水」(処理水)除了釋放到海洋之外,印象中沒有其他的辦法⋯⋯
Thumbnail
10號,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內閣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上,面對記者的採訪,表示自己認為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處理水」(処理水)除了釋放到海洋之外,印象中沒有其他的辦法⋯⋯
Thumbnail
日本,跟台灣一樣位於地震帶上,然而他們是如何看待能源發展呢?2011的 福島核災後,日本人紛紛在屋頂上加蓋太陽能板,顯然他們已對核能發電產生諸多疑慮以及恐懼。而至於歐洲如何看待核能,許多國家看完日本的災難後,接著就是提案如何廢除核能。然而台灣呢?台灣是可以像那些國家學習,又或是台灣根本不適合?
Thumbnail
日本,跟台灣一樣位於地震帶上,然而他們是如何看待能源發展呢?2011的 福島核災後,日本人紛紛在屋頂上加蓋太陽能板,顯然他們已對核能發電產生諸多疑慮以及恐懼。而至於歐洲如何看待核能,許多國家看完日本的災難後,接著就是提案如何廢除核能。然而台灣呢?台灣是可以像那些國家學習,又或是台灣根本不適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