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產業重新看見森林的價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談到了身為森林人對於職涯出路的內心疑惑?

是產業沒有讓我們看見未來,還是我們沒有讓產業看見未來呢?
到底是市場不懂森林系的價值在哪,還是森林系不懂市場想要的價值呢?

我認為這個議題很有趣,所以就來延續一下~

從AI世代回歸到傳統林業

這半年以來AI的話題相當熱門,AI的技術在學界早有科學家相繼在進行相關研究,林業當然也不例外,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配合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森林的監測與辨識。
在科技迭代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用新的技術重新檢視甚至是重新詮釋既有的產業,傳統產業代表的意涵通常是技術穩定、產業成熟,供需鏈完整,而創新和突破則是立基於這些傳統之上,根據過往的需求和痛點,改善或重新供應新的價值鏈與解方。

簡單來說,就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的需求只是在促使科技用不同的方法,不停的滿足相同的或是衍生出來的需求而已,也因此所謂的創新也不斷的在成為傳統然後再被創新,就像ChatGPT的出現,彷彿顛覆了世界,但實際上它也只是成為新工具的一環,然後等著被下一個產品再次顛覆。

所以說從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層面來看,產業的革新與進步是絕對的,而且資本主義會逐漸將不適任者淘汰,有趣的地方就來了,為甚麼表面上看起來有在發展,但實際上卻看起來相當的冷清呢?再加上,若不是ESG和碳匯議題當道,還會有森林系的一角嗎?

森林一直都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如果單純只談這些內容的話,
森林和林業感覺起來真的離我們很遠。

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我認為森林系所學從應用到產品並不冷門,但是在純學術和公務體系的發展下,我們反倒少了很多機會去探索這個世代裡、甚至是未來的世代裡,人們到底需要森林的什麼?

我想這也是我會說出
「為了復興台灣的林業,
就必須要不務正業。」的理由之一。

甚麼意思呢?

其實森林和我們的關係很近,我指的不單純是走進自然當中被環境療癒而已,我看到更多的是在我們的生活細節當中,我們早已離不開它的事實。不論從家具裝潢餐具衛生紙精油和旁邊裝飾用的室內植栽,又或者是我們喝的咖啡可可,料理用的辛香料野菜菇類、醫療用的藥物,甚至是死後用的棺材,我們從搖籃到墳墓都在森林的懷抱當中,只是我們並不自覺。

森林人能做什麼?

我認為,身為一個森林人,我們應該更貼近生活去思考,我們要怎麼生產和管理我們的森林,例如同樣是木材,但是做為家具使用和做為太空包養菇的要求就不同,不該一味地為了提高國產材自給率或者是單純地為了創造企業形象,選擇種了一堆明年會死的樹苗,或者是20年後當成為了一片荒煙漫草,才後悔當初應該持續經營管理。

另一方面,我也認為大眾的不了解,是我們這些專業背景的人未善盡我們的責任。

我們懂,但是我們卻沒有跟大家說;
我們說了,卻用沒有人聽得懂的話在說;
我們用人話在說,卻沒有人知道和森林的關係在哪裡;
我們自己覺得有趣,卻不是大眾有興趣的地方。

這也是我在頻道中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嘗試著用寶可夢解釋大眾可以怎麼一起參與科學;我嘗試著用櫻花和櫻前線跟大家解釋生物也有自己的氣候變化;我嘗試著讓大家拿起麥當勞的餐盒看著FSC標章時,也許會想起這個紙餐具是由一群愛護森林的人所生產出來的。

也許對於你來說森林在遠方的那座山上,但我希望至少聽完我說的這些故事之後,你會覺得我們一起擁有著這片森林,並且和它一起活著!

總而言之,我認為市場因為不了解森林,而難以理解它的價值,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反過來說,也因為我們對於市場的不理解,所以更難去找到方向讓我們發揮更大的價值,而這更是需要我們努力去創造的!


我是一名森林系Podcaster,透過文字和聲音替大家在森活之路披荊斬棘的Podcaster,希望透過我的節目你也能找到你理想的生活!

森林邊緣

森林邊緣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到"森林邊緣"的
部落格頻道FBIGThreads
跟我交流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森林系邊緣人,走到哪依舊只是個邊緣人,儘管在年初離職的時候,我還不曾想過我會走到這裡......。 我非常喜歡森林系為我帶來的這一切,腦海中也曾畫過許多張未來森林的藍圖。 因為我認為,除了公務員以外,森林應該擁有無限種可能!
身為森林系邊緣人,走到哪依舊只是個邊緣人,儘管在年初離職的時候,我還不曾想過我會走到這裡......。 我非常喜歡森林系為我帶來的這一切,腦海中也曾畫過許多張未來森林的藍圖。 因為我認為,除了公務員以外,森林應該擁有無限種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職涯的歷程中,我曾經經歷過自己黯然失色的時刻,也見證過自己全情投入工作的美好瞬間。於是,我向宇宙、向自己下了一筆進行式的訂單,明細寫著:「找回發光的自己」。這次訪談給了我莫大的勇氣,讓我不再將每次轉職視為最後一份工作。
Thumbnail
突如其來的本土新冠疫情讓台灣的線上教育產業得到猛爆性的進展,無論是各級學校或是民間機構,都開始投入大量的資源在線上教育的研究上。 關於台灣線上教育的演變,與未來會走向何處,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
Thumbnail
產業的特性差異很大,所以不同產業,適合的減碳方法不同。各產業有什麼減碳重點呢?
Thumbnail
桃園市光影文化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桃園區埔新路12號 營業時間: AM9:00-PM17:00 電話: 03 335 7745 備註: 博物館 從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到綜合性博物館 桃園市光影文化館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埔新路十二號地址。這裡是鄰近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三民路口,毗鄰桃
娛樂產業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電影、電視、音樂、遊戲、體育等多個領域。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娛樂產業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變革。本文將探討娛樂產業的傳統模式和數字化時代的新模式,並分析數字化時代對娛樂產業的影響和未來發展趨勢。
Thumbnail
AR (擴增實境) 和 VR (虛擬實境),是通向元宇虛擬世界的門戶,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看元宇宙吧!
Thumbnail
在過去,口罩是鮮少人關注的紡織邊緣產業,沒想到,卻在疫情下演出一場暴起暴落的驚世行情:從暴利大賺,到現在口罩過剩、業者淘汰倒閉。究竟給我們什麼啟示?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心得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快商務是什麼?為何從產業到供應鏈都超在意?一文看懂快商務生存賽。 1. 快商務趨勢 2. 快商務需求,店商配送流程大改變 3. 零售加速轉型快商務,餐飲外送是「鯰魚」 4. 快商務順暢運行,必須優化各個環節 5. 快商務最佳實驗場域,為何是台灣?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職涯的歷程中,我曾經經歷過自己黯然失色的時刻,也見證過自己全情投入工作的美好瞬間。於是,我向宇宙、向自己下了一筆進行式的訂單,明細寫著:「找回發光的自己」。這次訪談給了我莫大的勇氣,讓我不再將每次轉職視為最後一份工作。
Thumbnail
突如其來的本土新冠疫情讓台灣的線上教育產業得到猛爆性的進展,無論是各級學校或是民間機構,都開始投入大量的資源在線上教育的研究上。 關於台灣線上教育的演變,與未來會走向何處,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
Thumbnail
產業的特性差異很大,所以不同產業,適合的減碳方法不同。各產業有什麼減碳重點呢?
Thumbnail
桃園市光影文化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桃園區埔新路12號 營業時間: AM9:00-PM17:00 電話: 03 335 7745 備註: 博物館 從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到綜合性博物館 桃園市光影文化館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埔新路十二號地址。這裡是鄰近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三民路口,毗鄰桃
娛樂產業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電影、電視、音樂、遊戲、體育等多個領域。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娛樂產業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變革。本文將探討娛樂產業的傳統模式和數字化時代的新模式,並分析數字化時代對娛樂產業的影響和未來發展趨勢。
Thumbnail
AR (擴增實境) 和 VR (虛擬實境),是通向元宇虛擬世界的門戶,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看元宇宙吧!
Thumbnail
在過去,口罩是鮮少人關注的紡織邊緣產業,沒想到,卻在疫情下演出一場暴起暴落的驚世行情:從暴利大賺,到現在口罩過剩、業者淘汰倒閉。究竟給我們什麼啟示?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心得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快商務是什麼?為何從產業到供應鏈都超在意?一文看懂快商務生存賽。 1. 快商務趨勢 2. 快商務需求,店商配送流程大改變 3. 零售加速轉型快商務,餐飲外送是「鯰魚」 4. 快商務順暢運行,必須優化各個環節 5. 快商務最佳實驗場域,為何是台灣?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