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是描寫女人心態的高手。這本她早期的作品只有十三篇短篇,但濃度之高,卻讓人必須前後來回閱讀,才能搞懂作者的意思。殘酷的孟若抓起人們心中隱隱約約深埋在意識底層的黑暗,赤裸裸地揭開給讀者,彷彿在告訴你,看吧,無論你在外界取得怎麼樣成就,外表多麼道貌盎然,但有意或無意,你心中總有傷害他人的慾望。管你們是母女、夫妻、姊妹、甚至祖孫之間,再親密的關係裡,總有那些小心機,總有隔閡,一不小心釋放出來,卻如洪水猛獸。
孟若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而已。總有那些朦朦朧朧存在人的心裡,但永遠渾沌一片,無法集結成塊的思想碎片,不知怎麼地,不經大腦不計後果脫口而出,也許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但管他的,這樣反而可以告訴自己,反正我是無心的,誰知道結果那麼糟呢?(但常常也有話似乎經過大腦但裝作沒經過大腦,彷彿這樣就可以和自我開脫關係一樣)。
或是在人的心中隱隱微微那幽黯之處,那些時間反覆帶來的遺憾,那些關於愛與死亡造成的小傷口,在心中結起疙瘩,偶爾在心中閃爍微光,想提起既怕別人受傷害,最後反而反弒自身的那些話語。但猶猶豫豫之間,時間也就過了;以為沉澱之後,情緒就可以消失無蹤了。沒想到猛然之間,也許是觸景生情,也許是無意之中再次見面,那時就如同一股浪頭打來,從頭掩沒至腳趾,再次將自我沖刷的無隱無蹤。
在這本文字極度簡化、冷冽如北美寒冬的小說集裡,孟若對讀者也是帶著這種情緒嗎?那些想對讀者說,卻又不說出口的話,隱藏在作者難以啟齒的心中。據說孟若寫完稿後,總將文字刪掉至少一半,讀者能看到的,只能是半面的心思。剩下的文本—那作者沒說出口的一半,卻飄盪在讀者無邊的思緒之中。
孟若心裡在想什麼呢?她想用這種方式吊起讀者的胃口?營造張力?孟若讓寫出來的一半映射入讀者眼裡,卻讓讀者的大腦盡情猜測看不到的另外一半:讓讀者自我幻想。這些能夠自我覺察的讀者,最容易架起與作者間的那種「心靈橋樑」。這些人總能理解的最快,與作者間的共情也能如氣球一般,無止盡的膨脹。換言之,這是每個作者乞求的「理想的讀者」。
我也是這樣嗎?這些作者筆下加拿大偏遠小鎮所發生的七零八落的生活碎片—時間不斷來回跳躍,愛情與死亡反覆出現—卻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共情。讀完本書後赫然發現我變成孟若手中吃餌的魚,自願掉入孟若文字的囚籠。
那些作者已刪除讓我看不見的文本、那些作者想說卻又沒說出口的話,一直縈繞在我腦際,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