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好奇心,引領探索:創建正向規範教育的新途徑

2023/07/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行為控制」指的是透過懲罰、壓迫和限制來控制的行為,以達到規範和約束的目的。這種方式在過去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手段,但現今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學者開始質疑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和適切性。

raw-image


我們7、8年級生在求學階段就有經歷過,體罰制度的取消,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眾多師長表示「體罰取消了,之後該怎麼教孩子?」、「孩子不打不成器」、「老師的權威性都沒有了」等等的說法出現。

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真的造就無法「教育」學生這樣的情形發生嗎?


回想小時候,師長在打我們時總是會說「打你們只是有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你們好好讀書」,既然這只是一種手段,難道就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嗎?

raw-image


而現在不得體罰學生已經成了一種常識了,就算父母親同意老師可以打,但多數的老師仍不會去做這件事情,畢竟體罰真的只是一種「速成」手段而已。


而「行為控制」跟體罰一樣嗎?其實不然,只能說體罰是行為控制的其中一種方法,而用壓迫、規則等等方式去達成約束目的都是屬於行為控制,而這種方式是很容易扼殺孩子好奇心跟探索慾望的。

raw-image


孩子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好奇心,探索世界,學習新事物。然而,當我們使用行為控制教育方式時,往往會剝奪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像是英國教育家約翰·霍爾所說的:「我們在教育中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要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當孩子被不斷地責罰、限制和控制時,他們可能會變得害怕犯錯,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他們不敢嘗試新事物,進而抑制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raw-image


另外,行為控制教育方式也容易導致孩子產生抵抗情緒。像是美國教育家艾克斯·斯金納提到的:「行為控制的代價是愈來愈多的抵抗、愈來愈多的敵意。」當孩子感受到不斷被約束和控制時,他們會產生反感和反抗的情緒,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和不和諧,絕大部分孩子所謂的叛逆期都是這樣來的。


相較於行為控制教育方式,我們應該採用更為正向的教育方法,例如引導和啟發。像是美國教育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所說的:「人不能被逼迫去學習,只能給予他們去愛和學習的機會。」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他們自己求知的渴望。


那對於我們所謂的「規矩」,又該如何教孩子呢?

餐桌禮儀、社交禮儀、衛生習慣等等的,這些有辦法引起孩子的興趣來讓他們自己學嗎?


這些問題就讓我們留到下一章再來討論吧

15會員
45內容數
孩子在慢慢的成長,他是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方法不是數學題,有標準公式,這是一段旅程,享受並用心觀察沿途的風光,孩子是我的旅伴,也是這段旅程中最美的風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