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化資產是一本書

2023/08/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閱讀,讓我們透過書本逐步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了解那些不曾知道的事,增廣見聞,也豐富了知識,而閱讀除了書本之外,還有其他的可能嗎?

2014年的時候,到香港參加了一個Workcamp,Workcamp的種類非常多元,有硬體建築修築、衛生教育、文化交流、農業協助等等,而此次參與的這個營隊主要是招募來自各國的志工到香港與在地各個階段的學生們交流,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交流的對象,合作的學校希望藉由來自西方的面孔可以讓香港的學生可以有更多使用英文的機會,因為在近幾年來,香港的基礎教育漸以中文為重,而另一方面希望也透過這樣子的方式,讓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於自身的文化。

Workcamp團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有日本、馬來西亞、印尼、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波蘭、法國、塞爾維亞、奧地利、俄羅斯和臺灣,志工的組成也是非常多元,有志工組織的領導者、商人、學生、醫院人員、設計師與NPO工作者,在營隊期間有許多的交流活動,讓香港的學生更加的認識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其中有一項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Human Library」,臺灣譯為「真人圖書館」,目前也有相關的活動在進行。

活動中,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你可以訂定自己的書名,決定你想要與其他人分享的事情,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有許多值得其他人了解與深思的地方,決定好書名後,主辦方會把書名與大致的內容列印出來,在活動入口設立借閱處,每一位來參加活動的人,都可以申請借閱他想借閱的書籍。活動通常在廣場裡舉行,每一個人都會被散落在各個角落,借閱者必須自己去找書,就像進到圖書館依照索書號找到自己想借閱的書。

找到「書」後,借閱者與「書本」之間就依照書本的主題來進行交流,借閱者可以更加的了解他想了解的主題,而身為書本的人也會不斷的輸出自己想呈現的東西,以這樣子閱讀的方式,讓讀者與被閱讀者可以更加深刻的交流。相較於靜物,人是具有能動性的,每個人都會擷取自己生命敘事中希望被看見或是允許被看見的那一部分,如果順著這個方向,如果人可以作為一本書被閱讀,那麼文化資產是否也有可能?而我們是否可以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讀解文化資產。

有形文化資產,是房屋、砲台、城門、石碑,或是漸落建築群、工業遺址、文化景觀等等,這些有形文化資產的存在,他們佇立於此數十年至百年,除了經歷當時代的敘事,也包括了到今天間所有歷史的進程,如果我們將文化資產視為一本書,那麼一直到現在的歷史敘事,正是書本的內容了。不過文資本身無法自己定義想表達的主題,不但沒有辦法以語言直接與其構通,文資本身也不會呈現所謂書本的文字來供人閱讀,那麼這樣又該如何閱讀文資呢?

以新城砲台來說,透過觀看了解樣式、實地走訪瞭解地理位置、透過雙手觸摸了解材料,經過了這樣初步的閱讀,對於文資本身有了概念性的認識,進一步的可以繼續在建築本體上了解建築材料的取得、樣式的設計、圖騰的意義、彩繪的顏料、地理位置上的選擇等問題,在建築背景上知道建造砲台的原因、新舊城相爭、民變事件、建城的背景等問題,閱讀書本提了我們更多的觀點來認識這個世界。

文化資產作為書本,提供了多角度的閱讀觀點,藉由這些多面向的觀點,對於過去的歷史,也有了更完整的面貌,閱讀文化資產並不複雜,可以作為風景書欣賞建築物的樣式、可以作為歷史書瞭解過去發生的大小事、可以作為地理書認識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可以作為故事書聽聽看在這裡過去的、現在的發生在這個場域周圍的故事。

文化資產承載的不僅是歷史敘事,同時也是生活在周遭的人的生活記憶,我們的記憶常常會與景物連結,有些時候看到某些場景便會勾起曾經在這個空間中發生的回憶,如果有一天這些建築物消失,那麼這些記憶會不會也跟著隨風而去,又或者當我們再次訴說起這些過往的時候,可以做為憑藉的場景已不在。

如果將文化資產作為一本書,那麼可以閱讀的不僅只是文化資產本身,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個人的生命經驗也都會是可以讀解的一部分,當文化資產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它代表的就不會只是歷史時空的產物,而是與當代生活習習相關的好厝邊。

鳳山東便門

鳳山東便門

本文收錄於
2018.02《鳳山好過日》創刊號

Anghuaniau
Anghuania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