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性的思維》、〈如何辨識結構主義?〉談文化資產的結構(下)

Kuan Ju Lee
發佈於哲學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傳統日式建築之結構

傳統日式建築之結構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面保存、一方面再利用。都具有象徵的部分,如:廟宇彩繪象徵忠孝節義、名訓或祈福納祥。


  第二,何謂文化資產之局部的或設定的?現在的文化資產,在百年前,不過是隨處可見的生活場域、生活方式,是非意義的存在,即無文化資產價值的存在。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稀缺性、獨特性成為設定文化資產意義的必要條件之一。文化資產之結構為集體無意識的,在成為法定文化資產前,不斷變動的、非意義的、諸要素的,透過結構設定(法定)賦予文化資產意義與價值。


  第三,何謂文化資產之微分與奇異(獨特)?以傳統閩南建築為例,單位從風水、格局、布局、屋身的牆、牆上的雕刻、彩繪、到彩繪的材料、工具、技術,文化資產修復的最小單位為工法,即工法的順序、流派、材料限制、技術產生的差異。並因著奇異(獨特)性賦予不同的建築風格、位置(關係)。


  第四,何謂文化資產之差異與差異化作用?結構是實在的而非現實的,理念的而非抽象的。文化資產的結構在其法制化之前,已具有法制化的潛能,即文化資產價值之評估(真實性、完整性、地方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之前文化資產價值是多樣的、差異的,法定文化資產的現實化、具體化,則使得文化資產之價值功能削弱;文化資產不再有法定文化資產價值以外的價值、差異的價值,而必須是等值的、客觀的價值。


  第五,何謂文化資產之系列的?文化資產的價值是主體間的,即既是主觀亦是客觀的辯證關係。文化資產的價值,在於保存與再利用、過去現在與未來、整體與個別、進步與退步、線性與循環、暴力與和平、實踐與理論、烏托邦與意識形態、必然與偶然之間,在系列與系列之間動態、辯證的移動。


  第六,何謂文化資產之空格?空格的特性在於它不在人們探尋它的地方,它在其所不在的地方被尋到,不在自己的位置上。如同沙特認為存有是「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是現在的價值,而是其未來的最大可能性。如:鍾肇政園區,是歷史建築、是日式宿舍、是龍潭國小歷史的一部分、是客家局委託客家基金會營運、是鍾肇政於此居住創作的空間、是龍潭國小校友教職員的生活場域。該園區總是留有空格,可填入新的歷史、空間(關係)。


  第七,何謂文化資產之從主體到實踐?文化資產不是誰的文化資產,而是你我(主體間)的文化資產,文化資產結構賦予文化資產價值,而我們則是透過文化資產價值才認識文化資產結構。文化資產的實踐,即是透過價值創造結構,又在結構中創造價值。


  回到野性的思維,文化資產是野性思維還是科學思維?其方法是修補術還是科學技術?調查研究即是回顧性的,將關於該古蹟、歷史建築的歷史脈絡、人事時地物等基本資料做田野調查研究。再透過調查結果之再利用計畫,規劃設計保存並活化文化資產的設計,建築師必須透過設計,一方面保存舊有風貌(秩序),一方面融合新技術、新材料,並延續舊技術、舊材料,以達到修舊如舊又新舊有別的修復成果。


  文化資產修復的結構,古蹟、歷史建築是「預先限定的」,一種「歷時性」的存在,即以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實用,再利用為符合公益性,可能與原使用方式不同(借助事件創造結構),並透過「共時性」的對話,延續或再創其意義與價值(借助結構創造事件)。故修復過程中需具有修補匠與科學家的視角,來回觀看,一下看內、一下看外,一方面保存、一方面活化。如同李維史陀在《野性的思維》提到,「在我們的文明中沒有什麼比我們在被引導下對歌德或雨果故居的參觀,更像行入族禮的澳大利亞人在本族賢哲的護送下所做的定期朝聖了。......重要的並不在於證明這張床就是梵谷曾經睡過的那張床,參觀者所要求的只是它能被指示出來。」透過文化資產的結構,一方面提供了人們回溯其意義與價值的可能,二方面透過其意義與價值再創造新結構。


結論


  綜上,結構主義起源於語言學,只有對作為語言的東西而言才有結構。文化資產結構唯有是語言的,才可作為一種方法、對像。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提供了一種概念、個別理性以外的集體無意識、整體性思考文化資產的可能;一種無神論、唯物論、反人文主義的觀點。結構主義作為與存在主義同時代的思想產物,其方法或理論必然有然有所局限。結構主義提醒我們,在這意義過剩、感性過剩的時代,文化資產應該提供一種「非意義」的價值,即意義的潛能、產生意義的東西。

2023/1/12

7會員
529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元素方程市》思考「一成不變」的風險女主角Ember是元素方程市中火族的居民,男主角Wade則是水族居民,兩個生活不曾有交集的人因為一場意外相逢、戀愛,學會elements can be mixed。
Thumbnail
avatar
因為一隻貓|諮商心理師
2024-01-01
從《黑帝斯》看「家庭」:血肉中注定聯繫的愛,但我們不必一直在一起;沒有血液相連,我們仍能相愛相處知名Roguelike遊戲「黑帝斯」除了遊戲機制讓人欲罷不能外,劇情中強調的「血與黑暗」,其實是圍繞著「家庭」、分隔遙遠也無法徹底斷開的「血緣」,以及到死後世界的冥河血色,聯繫著冥界與人界。
Thumbnail
avatar
ㄇㄖ/Mon
2023-10-08
從《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感情中依附類型的重要性--如果改變自己不容易,那就找個好對象從《蘋果橘子經濟學》聯想到戀愛關係,主要是想談談感情關係中很大的因素是一個人本身是什麼,而不是做了什麼。所以強化自我、投資自己、調整心態,這種看似要花很多時間的事情,反而才是有好的感情關係的長久之計。至於鍛鍊說話技巧、研究約會策略等等,或許有一時的效果,但對於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助益不高。
Thumbnail
avatar
德意志黑眼圈
2023-07-11
從《黑暗榮耀》淺談心理動力,生活停滯,如何找到驅動自己的力量?你看過《黑暗榮耀》了嗎? 這部以「復仇」為主軸的韓國影集,在三月第二季上線後,短短兩天,就超過1.2億的觀看時數,穩坐Netflix非英語影集排行榜第一名。 雖然說韓國以復仇為主題的影集不少,但黑暗榮耀除了復仇,還加上了原生家庭的議題,有時候加害人不是別人,有可能來自你的家庭。 ----------
Thumbnail
avatar
最好的知己
2023-04-28
從《我的出走日記》認識朴海英編劇:她是如何成為治癒系編劇?朴海英編劇的新劇《我的出走日記》讓青年世代的厭世厭世轉化為治癒人心的力量,1972年出生的她是如何精準地抓住青年世代的內心,將我們靈魂深處的不安說出來 ?那些連我們父母都不理解的焦慮與迷茫,為什麼在她筆下都得以被撫慰?她是如何做到跨越世代的傾聽,並解放無數疲憊的靈魂?
Thumbnail
avatar
non magic elsa
2022-06-11
野性生長成雜草叢生的人生每個人有自己定義的人格快樂,或教育方式(包括自我教育)。 就如同飼主恣意餵養罐頭,導致心愛的寵物有短暫快樂 卻遭受病痛早死?還是嚴格控制飲食,導致心愛的寵物長壽卻沒什麼激情? 你喜歡約束自己?還是野性生長? 而我們對自己的心性也需要修剪,這才是真正的呵護。
avatar
Dai TR
2022-02-08
從《十日談》看瘟疫帶來的思潮變幻歷史上,每段瘟疫大流行時期都是人類價值觀探索與重塑的契機。正如在中世代後期爆發的黑死病,動搖了教會在人們心中無上的精神地位。 我們正面臨的這場瘟疫,必然地為世界帶來秩序上改變。 我們日夜遵循的秩序也許有日就如中世代看似無可動搖的神權一樣,變成明日黃花。
Thumbnail
avatar
畸先生
2020-04-03
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認識憂鬱症|讀小說吳宗憲在綜藝節目上說:「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聽好囉!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不知足!」然後說:「生命當中你要想的是擁有的,而不是失去的。」然後看林奕含的文字,扎心⋯⋯
Thumbnail
avatar
Neomi
2020-03-15
從《穿著PRADA的惡魔》看夢想與現實<p>我很慶幸,當初沒有堅持我的電影夢想,否則如今可能早就窮途潦倒。因為後來努力工作,才能累積到如今的財富,讓我退休後不再惶恐未來的生活。</p>
Thumbnail
avatar
施昇輝
2017-06-27
從《新天堂樂園》到《海上鋼琴師》:光的去向、音的迴響<p>《新天堂樂園》藉由倒敘,把鄉愁和童年的滋味綑在一起,緬懷一個老友,也緬懷過去的自己。它還拍出曾有一個年代,「到戲院去看電影」在人們生活中,是多麼意義豐厚。於是談這部片,真正要談的遠遠不是電影本身,而這正是它的核心寄語:人生與電影,互相映射成路,朝電影而去的人生充滿光彩,但電影的存在,更讓「看電影」這件事——去看的路上,在看的當下,看完那一刻,及之後的很久很久,都在生命中留駐。</p>
Thumbnail
avatar
張硯拓
2016-04-15